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业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业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业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向着越来越全面的方向发展,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人文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与时代同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而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创新创业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里面应该融入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学生的能力素质向社会应用型人才转变,使得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传过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为了在学校的课程里面加入对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又被社会逐渐加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中去,因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种复合型人才,许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真实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为相关专业的就业能力进行了强化。而20年5月,教育部提出的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每一个环节,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自主创业的相关知识。本文就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在高职院校的这个专业里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学生塑造成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广大高职院校进行汉语言文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相关教学领域,高职院校的实践性课程一般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决定的,诸多教育学者也对此研究较多,但是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人文学科,没有理工科的实践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天基础就比较薄弱,但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对学生以及社会的不负责,而如何在汉语言文学这种人文学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又是一个比较难的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人文学科过分注重实用性以及技能方面的学习,就会失去人文学科的本质特征[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一般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导致学生无法立足于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创业更难。严峻的就业形势倒逼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而有些院校因为以往没有相关经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困难,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正常开展融合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先对于自己的定位一定要清晰,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虽然多元化,但是对于专业能力的要求反而更高了,要培养具有双重能力的大学生,既掌握专业能力又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种人文专业来说非常重要,由于这种专业的积累比较深厚,而且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非专业技能,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培养学而生的就应该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进而鼓励创业的能力,主要培养方向在于学生的思维与意识上,通过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要出于对本专业人文素养的提升,理解专业特性相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共同点,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方面充分挖掘出来结合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并把这个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升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新的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改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日常中去,主动探寻新的教育方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需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单个的学生进行社会上自主创业,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坚持进取的积极向上的一系列精神,把这些精神培养纳入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日常教学当中去[2],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在高职院校中,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针对性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部分高职院校需要正式的问题,培养人才不够专业化,大而化之,学生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没有工作技能,所以要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就需要从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找到共同点,利用汉语言文学的人文优势,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定在“一专多能”上面,要让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将这一理念贯穿到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日常中,慢慢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对于创新的理解不断深入,在学生的毕业实习中,设计与社会适应的课程,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共同提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还可以在课程基础上扩展本专业的内涵,比如相关的商务秘书课程,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以及文学创作类型的课程,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达到“一专多能”的目标。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看来,本专业的相关社会就业岗位一般就是“教师岗位”,高职培养学生也是往“中小学语文教师”方向进行,这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已经不适合了,因为就业方向比较单一,学生培养出来往教师行业发展,但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对教师行业更有优势,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十分狭窄。要想让学生的就业范围变得更为宽广,就需要学校培养学生能力多样化,从专业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课程中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前提,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3]。通过一系列课程教育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较强,尤其是人文领域很难涉及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于理工类专业而言,专业性越强,代表学生的职业技能性越强,出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除了担任中小学教师,极少部分会继续深造,往理论研究方向靠拢,大多数学生往往会跨专业就业,由于专业不对口,导致就业水平不高,专业优势难以体现。因此,在课程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把重心转业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去。比如文学鉴赏课程,从具体作品入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语言类的课程就要向应用方向发展,翻译书面语或者翻译通用语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环节必不可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性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存在不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就非常重要了,实践教育主要包括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两者结合,尤其是校外实践,学校要做好校企联合工作,为学生创造多个岗位学习,加强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提升起来。第四:把就业规划与专业实际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提醒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加入就业规划课程,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学习联合起来,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行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学习目标以及就业方向,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在校园内,还要营造出一定的就业氛围,让学生就就业方向、就业想法进行讨论与分析,通过学校组织的模拟面试等活动进行就业培训,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调查,比如专门对本专业相近的就业行业进行就业调查,对行业发展情况,行业门槛,就业要求等加以了解,适应社会对于学生的新要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职院校从上而下都应该认识到,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去,也只有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生的社会就业技能也才会多种多样,真正达到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竹梅.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0():84-85.

[2]王丹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9(07):24-26.

[3]綦琨.关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以沈阳城市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8():.

作者:陈怡洁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