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贵州遗址时空分布特点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贵州遗址时空分布特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贵州遗址时空分布特点

贵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16oC,1月均温一般不低于5oC,7月均温一般在25oC以下,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mm[1]。东部受东南季风影响,四季明显;西部则处于东南季风向西南季风过渡的地带,干湿季比较分明。由于境内山岭纵横,地形破碎,地势高差悬殊,气温、降水等在空间上差异显著,造成贵州山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动植物类型繁多,资源丰富。但全省大范围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均具有由东部向西部和由南部、北部向中部发生递变的性质。贵州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包括乌江、赤水河、清水江等;以南属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等。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根据贵州省文物考古所提供的考古遗址数据,并结合相关已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统计发现,贵州省境内截至目前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共计230处。在这些遗址中,一些遗址如石桥大岩洞遗址、龙里跳洞遗址等存在叠压关系,横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等时期。最终统计发现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址134处,新石器时代126处,商周时期37处。贵州省境内虽多数遗址缺乏绝对年龄数据,但根据已的年代数据及发掘出土动物化石组合特征可发现,贵州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时代约从距今26万年至距今1万年左右[2,18-20],新石器时代则从距今1万年以来至距今4000~3000年之间的六七千年时间[21-22]。

故根据考古学年代学体系,将贵州省的遗址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分别予以统计。另外,由于新石器时代作为人类由过去以采集狩猎为主的攫取性经济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性经济转变的阶段,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且因新石器时代贵州多处遗址存在叠压关系,时代上横跨多个时期,最后统计发现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分别有106处、80处和71处,各期遗存均较多。为进一步探寻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空间变化,特将贵州省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进一步按早中晚时期分开进行统计。首先对贵州省90m分辨率SRTMDEM数据、地形和水系图及各时期遗址点,在ArcGIS下进行处理和矢量化,后在贵州省不同海拔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分别制作各时期文化遗址分布图(图1-6),并结合地貌及该区旧石器以来自然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变信息,探讨贵州境内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人类活动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贵州遗址时空分布特征

贵州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共计134处(图1),遗址集中分布在贵州腹地的贵阳和安顺、西北部的毕节和黔西南等高海拔区域。此外,在南部的北盘江流域和北部的遵义地区也有少数遗址点零星分布,而东部及南部地势较低地区则没有该时期的文化遗存被发现。经统计发现:贵州旧石器时期遗址中,125处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占此时期遗址总数的93%(表1)。由于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广布,受流水作用影响,境内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存在很多天然洞穴。旧石器时代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大量分布的溶洞往往为古人类提供了天然居住场所。故该时期贵州境内95%以上的考古遗存都发现于溶洞当中,已发现或已发掘的比较重要的旧石器遗存如黔西观音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普定穿洞遗址、安龙观音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和兴义猫猫洞遗址等,都位于石灰岩溶洞。而且这些早期先民选择居住的溶洞多处在距河流较近且高于河面的位置,以便于生活取水,并从河床中采集加工石器的石料[2],还可避免突发洪水等灾害的影响。如桐梓岩灰洞高出当地河面32m,水城硝灰洞高出当地河面40m,兴义猫猫洞高出当地河面70m,普定穿洞高出当地河面26m[2],毕节青场老鸦洞高出当地河面15m[23]等。

贵州旧石器遗存中出土大量生活于中晚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和大量的刮削器,以及少量遗址中出土的骨铲等工具[24],说明这一时期人类经济方式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目前贵州新石器时代遗址点有126处(图2),遗址集中分布区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集中在腹地贵阳、西北部毕节和黔西南等高海拔区域。但腹地安顺周边和西南部北盘江上游地区遗址数量突降,西北部毕节六冲河流域的人类活动海拔高度则有所降低,逐渐趋向河流。而北盘江中下游、南部其他河流和东部清水江等地势较低地区人类活动地点增多。统计发现海拔1000m以下的遗址数占到总数的23%(表1),与旧石器时代93%以上的遗址分布在1000m以上相比,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海拔高度无疑降低许多。新石器时代人类经济方式开始转变,由过去以采集狩猎为主的攫取性经济开始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性经济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不再仅局限于溶洞,河流两旁阶地及山间坝子等土质肥沃,水源方便,地势相对平坦开阔的地点开始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选择。如在北盘江西岸一级阶地上发现的天生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六枝老坡底坝子发现的老坡底新石器遗址群,就是这类遗址的代表。该时期人类已经初步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但采集和渔猎仍是食物的重要来源[25-26]。

作者:李开封朱诚王鑫浩曹波赵小帆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