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诠释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锻炼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只重视学的结果,忽视学的过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文拟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能力培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合理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历史教材汇集了许多反映考古成就、展示精品文物的图片以及真实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老照片等。这些插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对于丰富教材内容,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历史场景,都有着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直观的教学效果。因而在教学中用好、用足这些插图,不但是充分运用历史教科书的具体体现,而且能有效弥补历史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在提及《战国时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让学生从中认识到战国时期青铜装饰由图像发展到画像,体现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壶身的图像有水陆攻战渔猎情境,反映出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该壶称“嵌错”,说明战国时期已出现了比青铜更硬的工具,反映出生产力的提高。又如让学生观察《隋运河图》、《元漕运图》的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等等。事实表明,教学中合理利用插图,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设开放性题型,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设问多是“填空式”或“判断正误式”的,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受到禁锢的,必然导致单一性发展,缺乏创新能力,而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开放型题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正如杨振宁教授所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的不同方向的新信息,在教学中表现为由同一信息来源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出,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答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答案。并通过观察和讨论性练习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在讲中国古代史时,我有意设计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如《中国古代史》中唐太宗说,皇帝要知道自己的错误必须有忠臣给他指出来。隋炀帝不听规劝,结果亡了国。对此可设置如下问题:①听忠臣的规劝就是好皇帝吗?②隋亡的原因只是隋炀帝不听规劝吗?又如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你认为战争是否可以打下去,让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多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加强相关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现代科技出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现代人才需求以一专多能或多能一专的综合型人才为主,教育就应该加强多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历史教学更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教学重在加强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之间的联系。
历史教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重在让学生学会阅读材料、概括材料,运用历史语言正确地表达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历史教材本身的材料,也可以补充适当的课外材料,或语文教材中与历史联系密切的课文,比如《过秦论》、《六国论》等等。这样,学生就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史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历史教学与政治学科的联系,主要让学生运用政治原理解决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现象,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逐渐学会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分析的方法等等。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把这些原理、观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讨论题或练习题,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与地理学科的联系,主要让学生学会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空间领域进行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每一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点,所以地理学科的空间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材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历史地图,增强用图意识,并形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如在向学生讲述红军长征时可使用地图,按长征路线,让学生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线的曲折和行程的漫长,在脑海中形成整体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了解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辛万苦,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插入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地理知识,既能深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
因此,历史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历史教材,更应扩大视野,拓宽思路,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结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和分析历史,把历史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去加以理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小结和总结,培养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历史总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由诸多的人物、事件构成。历史教学就是从诸多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中,对比分析出他们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学中每一章内容讲完后,采取不同形式作一次小结,让学生对知识形成局部整体感。某个历史时期的几章内容讲完后,对该时期的内容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总结,从诸多历史事件中归纳概括出阶段特征,探索出时展的趋势和规律,让学生对这一时代形成整体认识。这样做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让学生逐渐掌握滚动式学习、反复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总之,新形势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变革旧的教学模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思想,尽可能地从传授知识型向培养能力型转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