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美术课堂上美学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美术课堂上美学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美术课堂上美学思考

如何在美术课中实施审美教育呢?这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感知,美的鉴赏,美的创造,培养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任何美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与满足。而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含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我们体会到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这也将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到大自然中,感悟美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好课堂,可以起到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自然界中的许多物体生动形象、绚丽多姿。一望无际的稻田、硕果累累的树枝、湛蓝的天空、青翠的小草……给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带来愉悦感。体现了一定的美学原则,这些都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我常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美,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还逐渐引导孩子注意对象的内在美,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如教学《春天的花》一课,我就带着学生观察校园内的花,边观察边讲解,了解各种花的名称,认识这些植物的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这样,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不仅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令学习兴趣更浓厚。还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启发,使孩子们渐渐能够发现周围事物中蕴涵的自然美,培养其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理解作品,发现美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我们经常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发现蕴涵其中的美。如初次给三年级学生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学生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蓝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美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

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使学生逐渐从感知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提高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艺术兴趣越来越浓厚,教师要抓住时机,设法将头脑中丰富的美感知觉体验引入到美感体验的表现阶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对象作进一步的观察,使学生所创造的作品富有美感。

三、在技能中,溶入美

在基础技能中,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把美育溶进基础技能的训练中,才能使美术教学和审美教学水乳交融,自然渗透,达到课堂教学之目的。譬如说在进行山水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录象或图片,激发起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用画笔来表现的欲望,然后再进行勾、皴、染、点的技法进行教学,学生进入了角色,对技法学得很用功,就容易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事实证明,“美”的溶与不溶其训练结果是有质的差别。在审美感受得到强化后,学生作画不再是被动枯燥地学习,而是带有一种自觉性。表面看是积极性的提高,实质是审美情趣得到了升华并促进了技能的提高。

四、自我创造,表现美

美术教学应该力求给学生以一双敏锐的眼睛,用它去发现美,还力求给他们一双灵巧的手,用它去创造美、表现美,从而达到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的目的。基于这种出发点,我在上美术课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积极加以培植,引导,鼓励,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前不久,我让学生画想象画《放风筝》,一个学生当场画了一幅《放风筝》的画,画面上的风筝、人物形象都很美,但构图不够美,主题不够突出,于是我启发他说说自己想表现的是美丽的风筝还是放风筝的孩子。接着,我引导他通过取镜框分段观察风筝、人等。在此基础上,这个学生重新创作了两幅画,一幅是《美丽的风筝》,风筝的图案很美,而且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布局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另一幅是《放风筝的孩子》,画面上的孩子形态各异、喜形于色,而风筝只用几根线来表现。于是,我抓住机会出示这三幅画,让全体学生加以比较、分析,使他们领略到构图要考虑主次、大小、远近。由此可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之处,抓住学生的审美情趣加以引导,既剔除作品中多余、重复之处,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比较,还让学生加强对美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素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

此外,还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审美实践机会。美育不仅是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引导孩子多参与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等活动。当学生在绘画中出现一色到底或盲目用色的现象时,我就让学生观察色彩搭配和谐的绘画作品、工艺品,让他们用染色、涂色等游戏形式进行多种尝试,从中体验色彩上的浓淡、明暗变化带来的美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才有可能创造美、表现美。因此,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想象、临摹等基本技能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在美的认识,学生体会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对美的追求和美的表现力。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那么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