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美术课堂上的情感实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论美术课堂上的情感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美术课堂上的情感实践

【内容摘要】作为新课程教改的美术课程意义非同寻常,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至高目标。而经典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变化的情绪反应中得以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的主导过程中不但要求清晰解读学生思维中的情绪要素,从而理解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学习中的最后发展区,有针对性的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因材施教,更需把艺术创作与教学沟通中的情感成分渗透内化为学生的目标认知,进一步指导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的行为过程。

本文旨在描述在美术课程教学实施中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进行情境塑造及氛围渲染,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字】美术课堂情绪情境情趣情感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过渡时期,在审美技巧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熟悉,但对事物形体与价值认识仍处于模糊阶段,特别是对事物的造型与主题、色彩与情感、常理与创新等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发现。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美术学科过度的把知识与能力目标作为唯一教学主旨,实际上这样是扼杀了学生在认知世界的广泛性和思维角度的多元性,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大量的艺术作品描摹者或机械操作加工者,没有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内心需要的最高境界概括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着我们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各个阶段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与智慧,让学生活跃在定势之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和未来的开拓者。其间,情绪反应不但能够完全体现学生心中的需求层次和认知水平,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双边沟通的内在联系,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实现情感目标的渗透与内化。

一、课前准备的情绪酝酿有助于理清教学思路;

一堂优秀课的重要体现在于教师激情的展示。诚然,艺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

备不但要熟悉整个教学步骤和细节处理,更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细致分析和科学预测,还要在充分备课之外酝酿一定的教学情绪去感染自己,使自己进入课题角色,了解内在情感目标的递进和和转化。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避免气氛的单调与进程的茫然,又能够在贯穿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清晰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重点的突破。

如湘教版*的九年级美术教材中的课题《静物有声》,就要在于理解作品《冠军的象征》内在蕴涵的情感体现,培养对自然,对生活,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尤其对“冠军”的崇敬和怀念,才能掌握静物画中的情感基点,从而启发学生赏析范画中“物”与“情”的内在同统一,并能初步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显现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这样,教学环节自然就设计为:观察—欣赏—分析—体会—交流—尝试—练习—描述—内化等,使学生站在有形艺术*的角度提炼客观事物中的主观感受,并学会色彩、肌理、构图等元素表达主体情感。

二、导入课题的情境塑造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

美术之所以又称之为视觉美术,就因为有许多的符号形象,在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器官,影响着我们的大脑思维。常规的导入课题经常采用大量的视觉形象,如符合主题的摄影图片或名师范作。虽在意识形态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但需要引起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远远不够。有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因为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讲,对名家范作缺乏必要的背景理解,对审美技巧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他们可能认为目标太高觉得望尘莫及,或是理解不透由而误入歧途。

其实,美术与音乐、语言等听觉艺术有密切的关联,而情感又是满足个体需要的主观体验,有效借助器乐与声乐以此制造情境,导入新课,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时刻辅以课堂口语变速与变调,也可以带动学生条件反射性的情绪反应,从而集中注意力,打开师生互动的通道,形成共鸣。引题时,还可以出示生活中熟悉的客观原型,有利于增强视觉的直观性,也为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有效尝试作好铺垫,使学生自然进入观察思考的角色。

如:七年级美术的《傲雪梅花》课题,笔者在导课曾经作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室墙壁上用国画作品装点空白之处,课前连续播放音乐古筝曲目《一剪梅》,而在讲台上摆放了两盆绽放的梅花盆景,自己则带领学生朗诵诗词《咏梅》扮演赏花的角色。如此全方位的布置与设计顿时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其间,并积极搜索有关词句赞美梅花并分析与国画的联系,引起积极的关注和讨论。

三、资源整合的情感沟通有利于挖掘内在潜能;

对于有些课目的内容,学生较为陌生,甚至难以欣赏。课堂中,优化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便于学生找到生活与美术的情感沟通切合点,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打下了伏笔。如借助文学里的情感表述和写法特点准确概括艺术原型的本质特色,借助音乐的韵律节奏全面分析美术形式的审美技巧、借助数学的形体结构客观评价造型元素的组合方法,或是借助民间艺术的色彩启示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参与,还有社会实践的地方特色强化美术功能的社会意义。

如八年级美术《大提琴》其表现形式为“抽象组合”,学生在认知实践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点。我首先是在大提琴演奏曲目伴奏下出示了大提琴的原型,和学生共同讨论并运用数学知识概括了器具的形体特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活跃与连通。随后追踪到造型元素的点、线、面、体,并用音乐的鼓点、独奏曲、交响曲、歌曲作了类比,学生从内心开始对造型元素有了半立体的认识。接着,再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对大提琴的局部解析展开,以快捷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满足了学习需要,以此连接旧识与新知的结合。教师以身比拟,形象逼真的描画出物体拟人化的特点,便于连接师生的情感距离,达成共识,更利于理解造型元素内在蕴含的抽象情感意义,为后面的作品分解与价值判断做了展开。

四、直观示范的情趣影响有利于开拓思维角度

美术课堂上示范的随意勾画,即显现出教师的艺术功底,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也暗示出美术制作方法的普遍特点:“胆大心细”,使学生能解脱传统的学习定势,对自己的作品充满愉悦之情。在作品欣赏时,运用课件达到立体教育效果,有效打破“打散重组”*的心理桎梏,并清晰地展示了作品绘制的来龙去脉,满足了学生认知与巩固的层次需要,便于解构课题的教学难点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