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内画课堂教学的几大转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针对一贯的临摹教学出现的弊端,本着艺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能力,以及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这一教育理论,我们对中国画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一、变枯燥为乐趣
对艺术来说,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其深刻体验创造过程中自主创造的乐趣和收获,美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真正具有效果,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转化成智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如在教学《中国画的笔法墨法练习》时,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得“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起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以期提高运用、表现能力。
二、变临摹为写生
在没有进行亲身体验与观察物象的情况下,而一味的照本临摹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化,对临本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离了临本便无从下手,画画不再是一种乐趣,而是负担。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智慧发展的每个阶段在宏观世界的不同事物及其呈现形式的影响下,儿童有他们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他们有天生的创造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写生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对一种事物进行整体观察(把握整体印象、感觉)局部观察(分析事物的细节特证),多角度观察(熟悉事物在不同视角中的形态造型),为创造、表现积累丰富的资源。并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发现表现方法,变临摹学技法为探究创技法。在进行第十册的国画教学时,正值杜鹃花在绿海中争芳吐艳。我们便临增一课《美丽的杜鹃花》。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他们采摘来的杜鹃花:(1)花、叶、花蕾之间的高低、方向、穿插等的组织关系(整体观察)。(2)花的构造、微妙的色彩变化,叶的形状,枝的质感等(局部细节观察)。(3)花、叶在不同视觉中的造型变化(多角度观察)。为了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多媒体欣赏其他种类、花色的杜鹃花,以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积累更多的感性素材。有了充分的亲身体验后,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表现,在自由驰骋的空间里,学生往往会创造出出人意料的作品:有的学生用积色法来表现花瓣上的斑点,有的用点虱法通过不同的色点、墨点的组合表现绿叶丛中的杜鹃花,有的通过不同花色、不同朝向造型的花的组合、穿插来映射春的俏丽……在创作中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索出的表现方法进行总结,以让学生对自己创造的表现语言从感性的实践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实现知识到智能的转化。
三、变单一为丰富
综合材料与特殊技法的应用为中国画的创新开拓了一个宽阔的空间,它的不定性与丰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在充分体现中国画的固有特色下,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
1、工具、材料上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
2、技法上多法揉合:揉搓皱纸法、拓印法、水拓印、拼贴法、豆浆法、冲水、冲色、吹墨等,让学生寓学于玩。
如在创作《树林》时,有的学生就用水拓法来表现天空或流水,用树叶拓印法来表现树林,有的学生用冲水法表现雨后的树林,也有学生用广告色来描绘春天嫩绿树叶,或用排笔体现有倒影的静静的池塘……出乎意料的特殊效果常常让学生欢呼雀跃。综合材料,特殊技法的运用所取得的奇特视觉效果,会刺激学生去探索更多的材料、技法在中国画表现中的可行性。
四、变具象为抽象
中国画是一门形式感很强的艺术,点、线、面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对点、线、面的要素本身进行泛化表现就具有很高的形式美感和美学内涵,吴冠中先生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点、线、面来创造他的形式世界和编织他那不断线的风筝。在《牵牛花》这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到牵牛花的构成要素:花(圆面或圆线)、叶(心形或个字形的面)、藤(弯弯曲曲的线)、花蕾(火焰状的点)。然后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单独探索表现,如藤的线,可以通过不同的墨色、方向、粗细、曲直、用笔等来表现,花可以用不同的圆面、不同的圆线、不同的色彩,大小等拓宽它的表象领域……最后将这些要素根据自己的体验、喜好进行组织,形成一幅充满创造性的与形式美感的牵牛花作品,也可以单纯地运用构成要素,脱离具体的物象,使其非专指,非物化创作成一幅抽象化的作品。这种将构成要素,从具体物象中剥离出来进行再创造的表现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宽泛的表现空间,也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创造的欲望。
五、变“教、画”为“赏、画”
欣赏作为一种心智活动,它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创新思维的苦涩感,同时也能给学生更多体验美、感受美的机会。在教学的每个阶段,我总是让欣赏持续地进行:
1、开始阶段:欣赏一些同学和名家的作品,不作描述、点评,让学生独自感受,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
2、探究阶段:欣赏同一题材,不同名家,不同风格的作品,领悟不同画家的不同用笔、用墨、构图、以及从中所映射精神内涵。
这一阶段的欣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描述: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观察、分析作品,然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2)分析:对不同名家作品的构图、造型、用墨、用色等进行对比、分析、从中获得技法上的感悟。
(3)解释:美术学习不但是技法与学习方法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通过介绍画家的生平、性格、生活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寓含的意义以及笔墨、构图、题跋中所流露出的画家内在情感。
如在欣赏朱耷的作品时,通过介绍画家的生平、经历、历史背景等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画家那高度强烈的笔墨,孤独冷寂的形象,奇险独特构图,“哭之”“笑之”的题跋所传达出的画家那高傲、冷漠、苦痛、仇恨、轻蔑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对笔墨的解读,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画家笔下的花总不是欣欣向荣之花,而是“溅泪”之花,为什么总是“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不多泪点多”。
(4)临摹: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作品进行研究性的局部临摹,通过造型,用笔的缓疾,用墨的枯湿浓淡等的实践,获得技法与情感统一性上的体验。
3、评价阶段
欣赏自己与同学的作品:能用一定的美术语言(如疏密、均衡、浓淡、枯润、清新、疏朗等),对作品作出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评判能力与表达能力。六、变“横评”为“纵评”
美术教学应尽量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测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评价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因此,在评价中我们很少进行同学们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免打击部分同学的自信心与学习热情。进行纵向比较、评价是我们主要的评价方法:即将同一位同学的不同阶段的作品同时展示,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尽量挖掘学生的进步之处、闪光之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指出作品中的不足之处,以诱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愿望。
我们对中国画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实践了一年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对国画课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深深爱上了中国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当然,在改革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