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析离骚的艺术美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浅析离骚的艺术美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浅析离骚的艺术美学

在诗歌中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感情大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忠贞与奸佞的冲突上,诗人通过比兴手法从各个方面描述自己的美好品质,表达对祖国的忠贞,希望国富民强、重现唐虞三代的繁华局面;第二,面对君王的腐朽统治,诗人通过自己在王道上的不懈探索、积极与各种困难进行斗争,在坚持自己原则、宁死不改自己高贵品格的基础上勇往直前;第三,以作者离开故国另求贤主的思想与怀念故都的爱国情感矛盾开展,在遭到流放的过程中,即使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也没有磨灭屈原深厚的爱国情感。在屈原心里,祖国的独立和强大始终是其最为关心的事情,强烈的爱国情感促使他最终决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3]。最后,在《离骚》的情感表达中,针对情感矛盾的描写,作者通过辩证运动的方式,将人类心灵的辩证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离骚》中,基本矛盾线索仍围绕着屈原追求美政理想的意志力量与现实反追求力量的冲突,这一冲突导致诗人在自己的国家受到排挤、迫害,甚至没有容身之地。

《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在对《离骚》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时,其基本前提在于深入了解《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在其抒发的思想情感中,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直接联系,但在全文的艺术表现上,则是摆脱了以往的情感束缚,通篇以自由驰骋、文字洒脱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由此进入想象境界、奇幻神异[4]。《离骚》的前半篇是作者对自己的往事、身世、理想、遭际进行的回忆,主要以写实为主,但在表现作者奇特想象的过程中,则是通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是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诗句,通过比兴的手法来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在《离骚》的后半篇中,主要写作者对今后道路的探索,在充分表达作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时,通过大胆、夸张的想象,上天入地、蓬勃飘逸,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表达出来。诗人满腔的爱国情怀,积极踊跃的追求理想,最终换以失望结果。面对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与残酷的现实,在展示作者自己心路历程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作为一首抒情诗,主要以诗人屈原的平生自序为主,作为楚国贵族,屈原自身有着崇高的理想、独立不屈的人格以及异常浓烈的情感,而这些都是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体现[5]。在对屈原自身的描写中“帝高阳之苗裔”,又于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是以为佩……”作为一个出身高贵的楚国贵族,屈原有着非凡的才能与完美的品质,再加上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与志向,很大程度上使其趋于完美。在作者自序中,将多种美好品质集于一身,在凸显作者超凡脱俗的爱国形象时,还进一步体现出作者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面对当时昏庸无能的朝廷统治,作者报国无门却被无端谗害、流放,即使这样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报国理想,反而更加注重自己品质修养。由此可见,在《离骚》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作者独立不屈、纯洁完美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开创了比兴手法,屈原在《离骚》中对其进行了继承并作出了相应的扩展。王逸《楚辞章句》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从该评价中能够看出,《离骚》在很大程度上对比兴手法进行了开拓,通过准确、形象的喻像来突出作者的内心感情,在连续使用比兴手法的同时,还能将长诗中的喻像、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为一体,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其具有象征意义。

(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作为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读者在对《离骚》进行分析时,应从前后两个方面出发。诗作的前一部分以作者自己的往事回顾为主,后一部分以作者对实现理想的探索为主,前一部分多数以写实为主,后一部分大体上以写虚为主。前后两部分虚实结合、回环往复,抒情写志淋漓尽致。再加上后一部分作者着重描写了奇幻境界,进一步推动了诗作的情感起伏与艺术升华,尽情挥洒了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在诗作的形式及语言方面,屈原将民歌与散文结合,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长短不拘、韵散相间的文学表达形式。与此同时,在《离骚》的后半篇中,主要以诗人的思想活动为主,且通过主客问答、铺排描写的形式,这对汉赋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此外,《离骚》语言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双声与叠韵,在提高诗歌情感境界的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离骚》的美学特征

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过程中,主要以真实情感与想象情感编织的意境为主,在产生情感时,实境是整个情感产生的基础,而幻境则是情感自身发展的需要[6]。需要注意的是,幻境产生的基本前提在于作者内心的情感需要,在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时,同样离不开作者自身的想象。在对屈原进行点评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里提到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他认为,真正称得上浪漫主义的作品,除了在内容上符合实幻结合的特点外,还应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一定的奇特,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比喻成奇花异朵,才能将其更好的种植到现实的土壤中,达到展现作品思想的目的。《离骚》创作的过程,正是符合了“幻想与真实相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离骚》作为抒情诗中的佼佼者,其优势在于作者抒情的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抒情中一味地用情感表达的模式。在情感抒发的激烈处,诗人总会通过想象出来的幻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缓冲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同时,还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在这种平和的心态下,诗人通过绚丽多姿的幻境,在帮助诗人回归平静的同时,还能使诗人恢复到情感激荡状态,由此不难看出,在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过程中,其情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虚实之间不断地起伏,在推动诗歌情感层次的同时,还能使诗人自身的情感通过和谐的方式宣泄出来,而情感的急缓与意境的虚实张弛,使其能够在情感表达上达到和谐一致,实现情感与意境的高度统一。

结语

综上所述,《离骚》作为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人们在对其艺术美学进行分析时,除了结合诗人的生平、品德、理想外,还应从诗体的写作手法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美。

作者:羊莉君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