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运动美学下的太极拳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运动美学下的太极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运动美学下的太极拳

一、自然美

太极拳运动风格以松、静、圆、活为主要形式,运动中要求心静体松、中正安舒,走架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绝。这种追求恬淡的审美心境,形成了运动中追求自然美的整体风格,表现出浑然天成、恬淡悠远的自然之美。

(一)身法之美

身法之美,即身体变化方法美。太极拳运动对身法要求非常严格,王宗岳提出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武禹襄也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百会接天,会阴接地,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圆活,这使太极拳具有了不同于其他运动的身法之美。

(二)姿态之美

姿态之美,即神态、姿势、拳架等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太极拳对姿态要求很高,它强调一身备“五弓”,处处呈圆弧,“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又如悬顶正容、沉肩坠肘、展臂虚腋、舒指塌腕、含胸拔背、松腰正背、屈膝落胯等,整体运动中要求心静身正、轻灵圆转、螺旋缠绕、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着着贯串、势势相承、绵绵不断,“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刚柔相济,意气相随。

(三)劲力之美

劲力即劲法和力度,太极拳的劲力之美体现在寓刚于柔。清代太极拳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劲力最主要的成分是阳刚与阴柔,二者看似对立,在太极拳中则是包容与融合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包容。太极拳劲力主要表现为寓阳刚之气于阴柔之劲,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妙。但其柔和却并非松懈,而是如缯中裹铁、绵里藏针,通过开合、显隐、虚实和松活弹抖、螺旋缠丝等技法来实现刚柔的转变,形成柔和流畅的艺术效果和宏大的气势,让人可以享受到刚柔相济的美感和律动。

(四)意气之美

太极拳不仅具有独特的身法美、姿态美等外形美,而且在意气运用上更是发挥自如、得心应手,充分显示出意气之美。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拳的“气”不是指呼吸的空气,而是指“内气”,是运行于人体经络之间的“正气”“元气”,武术家称之为“中气”“内气”“内劲”等。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它要求动作要能刚能柔,收放自如,“心为令,气为旗”“全身意在神”。太极拳在动态上要求一动全动,在速度上要求快慢相间,在力量上要求刚柔相济,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相协调,从而实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种意气之美,充分展现了太极拳的刚韧之功、阴柔之力。

(五)造型之美

太极拳之所以在众多武术运动中脱颖而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优美的造型。太极拳的造型包括运动过程中的动力造型和定势时的静力造型,正是动力造型和静力造型的相互衔接贯穿,形成了太极拳套路整体的优美造型。太极拳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四维造型体现了太极拳的造型艺术之美,无论是动力造型还是静力造型都取材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有动物、植物、场景等,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就会显示出生机勃勃的迷人魅力。每一个动力造型通过时空运动轨迹表现出一组组灵动连绵的空间立体图,而每一组动作的起点和终点则是一个美丽生动的静力造型,即太极拳里面所说的定势,如手挥琵琶、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揽雀尾、白猿献果、野马分鬃等。

二、形态美

太极拳运动中的形态美,是人体在运动形态和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感,如体形、体态、神情、装束、韵律、轨迹等。不同运动共同的形态美准则包括:完成动作时身体各部分的方向、位置、幅度要准确,如完成举腿动作时要方向正确、不偏斜,分清蹬脚与分脚;动作基本方法准确无误,身体各部位协调运转,例如“站似一棵松,卧似一张弓”;运动中身体的运动轨迹、路线要准确、合理,例如太极拳中的手、眼、身法、步都要按既定的路线和方向动作。做到以上这些,运动中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形态美和勃勃生机都会给人美的享受。

(一)虚实美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太极拳古谱《虚实诀》更是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关系论述得细致入微:“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太极拳虚实相生相化,互转互用,在动态平衡中展示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使人有周身轻灵、圆转无滞之感,产生一种灵动而不僵化的虚灵之美。

(二)刚柔美

太极拳是寓刚于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太极拳外形表现为轻灵、柔和的阴柔之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连绵不断,轻灵而洒脱;太极拳的内功则表现出沉稳、刚劲的阳刚之美,如“捕鼠之鹰”“搏兔之鹄”,内蕴深厚,气势宏大。太极拳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使人感受到外形松柔而不懈怠、内力刚劲而不僵紧的武术技艺之美感。

(三)弧线美

太极拳招式讲究“螺旋”“缠丝”“走弧”“走圆”,无处不曲线,无处显凹凸,即使是发力,也要“曲中求直”螺旋发力。太极拳运动通过点、面、体的变化,相互穿插,无端无倪,“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表现出强烈的圆柔动态之美。

(四)形神美

太极拳以形传神,通过柔美连贯的外在动作将内在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美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和谐、整齐且具有节奏的美感,透露出内在高雅、清新、灵动而沉稳的气质,也就是所谓的“韵味”。太极拳的韵味主要通过动静、虚实、快慢、刚柔、开合等的变化和节奏来体现。动如脱兔,静如止水;快则若引江河,慢则行云流水;外似波澜不惊,内如翻江倒海……太极拳就是在“动、静、快、慢、刚、柔、虚、实、开、合”之中,以形传神,“韵”味美十足,深刻反映着太极拳的形神之美。四、和谐美如果把长拳比作一首刚健明快的奏鸣曲,那么太极拳则是一首柔缓抒情的小夜曲。它柔和平稳,细腻委婉,感情的抒发,气息的流畅,形体的自然圆活,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太极拳里要求的“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中正”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和谐思想,包括动静、阴阳、虚实、刚柔、内外的和谐统一,也包括人与自然、与天地的合一。清代太极拳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太极拳视阴阳为运动中的根本,着重于通过阴阳的转换、协调,达到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例如玉女穿梭动作,虚实相生,动静相兼,转换灵活,体现出圆活自如的运动特征以及动作的中和之美;再如揽雀尾动作,将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融为一体,使动作刚柔相济,和谐中正。太极拳将刚与柔两种相反的力量巧妙地糅和在一起,动作中做到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妙手——运——太极”,刚柔相济,运化无方,“太极——运化乌有”,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随曲就伸”,更要借天地之灵气为我所用,物我合一,例如东岳太极拳中的“三才式”,更是充分强调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正是这些和谐思想的渗透,使人在太极拳演练过程中表现出物我两忘、超然于天地之间,以一种澄明的心境去体会生命的和谐律动。

三、特色美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还包含着中国人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思想,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做势,纯任自然”“屈伸开合听自由”“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运动要求;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在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等拳理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释家的“悟”“空”“定”等思想则在“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舍己从人”“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拳理中得到体现;《周易》阴阳的辩证思想,在太极拳理论中也得到了阐述,如“静中触动动犹静”“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等。这既体现了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武术与运动的特色美,又让习练者因个人文化素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演练风格。由于演练者身材、协调性、柔韧性等身体条件的不同,太极拳演练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例如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适合身材魁梧稳健者演练;孙式太极拳圆活灵动,适合身材矮小灵活者演练;陈式太极拳运柔成刚、发力较多,适合协调性和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演练;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内力充盈,适合身体较弱者演练以涵养内气;吴式太极拳斜中寓正、对拉拔长,适合柔韧性好的人演练……太极拳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繁荣发展的态势,正是由于不同的演练研习者使太极拳的特色美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四、整体美

太极拳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完美的运动形态、科学的技击技术、形象的表演魅力和独特的运动体验而显现出勃勃生机,给欣赏者以优美、清新、悦目的深刻印象,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极拳套路演练中的这种艺术美主要在于演练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优美形态、生动鲜明的韵味和形神兼备的意境。太极拳尤其讲究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动作美的多样化统一,渗透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中的韵律美、造型美等美学元素,在圆转变换中表现出意涵宇宙的博大胸怀和神通自然的精妙心思,实现身与心、骨肉与灵魂、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各有特色的整体风格。太极拳的整体美不仅体现于自身,还通过太极拳演练传达给欣赏者,通过意气引导下的身体运动创造出清雅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意境,使观赏者感受到奇妙的气场而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这也正是太极拳独特的、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作者:聂文聪单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