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外宣翻译美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中西方翻译美学翻译和美学的紧密关系
由来已久,纵观中外翻译史,我们不难总结出各种译论的美学渊源。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家西塞罗和霍拉斯都反对以僵化的理念损害译文的气势美和自然美。《圣经》研究者杰罗姆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该如市井之言。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和翻译家马丁•路德主张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英国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植根于古典文艺美学的翻译三原则,强调译文必须忠实、风格一致及通顺。19世纪的翻译理论家阿诺德(Arnold)主张诗歌翻译讲求以欣畅的气韵保持史诗的质朴之美。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则从美学角度提出文学翻译只能是艺术的再创作。在我国的传统译论中,从支谦的“不加文饰”、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近代各位翻译家提出的主张,无不体现出美学渊源,支谦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说”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国内学者中最早创作翻译美学论著的是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而后是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二者构建起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和毛荣贵的《翻译美学》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美学思想。在未来的翻译理论研究道路上,翻译和美学的联姻会越来越紧密与深入。
(二)翻译美学的主张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
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翻译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采纳不同的审美标准来解决不同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在审美、复现美上的能动性,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谁是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刘宓庆认为,翻译者就是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活动始于译者审美意识系统中审美志度(包括情趣、意向、倾向、意志、观念等)所形成的心理态势,它的审美活动有双重任务,即“美的认识和鉴赏”与“美的再现和创造”。在美学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不可分开的两个概念和两个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翻译美学中也是如此,译者与原文、翻译者与翻译实践活动之间不可分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美学则属于文化范畴,所以,翻译是一种美学交流行动、是一种美质转化行为。
二、翻译美学观照下的外宣翻译三原则从广义上看
外宣翻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的对外宣传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的文件公告、企事业单位的公示语与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翻译工作的成效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宣翻译的效果上。然而,外宣翻译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传递以客观现实为主的“信息”,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至于文字符号所荷载的美学意义或个性特征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重信息传达却忽视译文审美效果的翻译原则不利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树立。因此,为了达到外宣翻译的效果和目的、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确保译文的审美再现。
(一)艺术至真
信息对等原则对外宣传翻译是一项目的———需求性很强的社会活动,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对外传达信息,能否有效传达信息则是检验翻译活动是否成功的第一要素。因此,作为翻译的审美主体,译者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和理解西方民众受历史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心理特点、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内容的对等度。例如,在翻译“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这句话时,译者先要准确理解“讲政治”一词的内涵,此处并不是指领导干部要把政治挂在嘴边,因此,绝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cadresshouldtalkaboutpolitics.”,实际上,这里的“讲政治”指领导干部要有政治头脑、要有政治全局观念和政治敏锐性。因此,这句话应译为“cadresshouldbepoliticallyminded”或者“cadresshouldbepoliticallyaware.”,才能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又如,“安居工程”不能简单地套译成“peacefullivingproject”,“拳头产品”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fistproduct”,“资料室”也不能直接译为“materialroom”,从表面上看,上述译文似乎忠实于原文,但内涵意义恰恰偏离了原文,让译文读者并不能准确获取信息,正确的译文应为“housingprojectforlow-urbanresidents”、“coreproducts”和“referenceroom”。由此可见,外宣翻译过程中应避免因望文生义而误导受众。因此,信息对等是外宣翻译的首要原则,只有准确真实的信息才能达到外宣翻译的真正目的,才能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外交形象。
(二)艺术创造
以创补失原则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认为,每件艺术品是一个独立而个别的结构,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因此,译文不可能是原文的纯粹复制品,而是一个与原文类似的新表现品。毋庸置疑,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人们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若将许多中文表达中约定俗成的词句直译成英文,不但难以达到忠实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比如,“吃大锅饭”在中文表达中是针对绝对平均主义分配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成“eatricefromthesamebigpot”,则西方读者会不知所云,因为西方通常采取分餐制,基本上不会像中国人一样从同一个锅里盛饭,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再创作,脱离原文的字面束缚,译出其中的引申义,“getanequalshareregardlessoftheworkdone”或者“betreatedthesamedespitethedifferencesinworkingattitudeandcontribution.”这两个译文就是译者通过再创造解决了由文化缺失所造成的翻译困境,从更高层次上忠实于原文。因此,最好的外宣翻译不应逐字逐句,而是译者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加工,或删减、或增加背景内容、或进行艺术创造等,从而获得预期的交际效果。又如,“本命年”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西方文化中没有以动物配属人们出生年份的习俗,译者在遇到此类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通过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来填补读者的认知空缺(例1),既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又让西方读者获取了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达到了外宣的目的。例1One’syearofbirthconsideredinrelationtothe12terrestrialBranches,Chinesetraditionallyuse12animalstosymbolizetheyearinwhichapersonisborn.Forexample,somebodywasbornintheYearofHorse,Heorshewillhavethehorseashisorherlifesymbol.Allotheryearsofthehorse,accordingtoanoldChinesesaying,becomeneithergood-or-bad-luckyears.
(三)艺术至美
文化保留原则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怎样通过外宣翻译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为中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翻译原则———文化保留原则。让西方读者接受中国文化,并非译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盘西化,为此,译者要掌握一个“度”,在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修辞语用特色,尊重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实现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有机结合。有研究发现,“美国对差异化的中国文化的兴趣正与日俱增,人们谈论中国和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的发展进程,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并从中发现中国发展的奥秘”。“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外宣翻译和对外交流的目标,因此,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尤其是涉及到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应尽可能加以保留,使中国文化获得更广泛地传播,比如琵琶、二胡、气功、旗袍等颇具民族特色的词汇,译者可以采取音译法,即“Pipa”“Erhu”“Qigong”“Qipao”,或者在一定的情况下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对于这类文化词汇辅以相应的注释,相信西方读者同样能够理解并认同这些特色词,这正是外宣翻译的真正目的,能够推广和发扬中华文化。综上所述,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接受中国文化,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软实力,译者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有必要把美学纳入翻译的范畴,通过自觉遵守一定的审美原则,实现最高程度的审美再现,以达到外宣翻译的真正目的。
作者:金靓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