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古典文学和大学德育美学思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我国大学生德育现状
我国的大学德育,是指大学教育工作者以社会优秀品质理念为基础,计划和体系的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品德和政治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并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认识,积极参与体验与实践,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主义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是国家知识群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复兴、发展和腾飞的希望;同时,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然而,在近一段时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不求进取、放任自流,不愿关爱社会和他人,轻视诚信的状况。他们或是无明确学习目的,处事功利化,将自己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割裂开来;或是处事以个人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或是凡事只重利益,不愿意付出和牺牲;或是只关注个人的学习发展,对各种不正之风熟视无睹,缺乏对正义感;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表里不一,对诚信没有基本的信仰和坚持。导致上述各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的两个方面: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大学生可以轻松便捷的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同时,大学生活是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独立的重要阶段,在大学里,学生开始自己对学习和生活做出选择,而不再是由家长或老师进行统一强制的安排。这导致部分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网络信息中去,无法自拔。虽然各高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德育工作,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但由于网络信息的获得的简易性和隐蔽性,部分学生逐渐受到暴力、色情、低俗等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其次,受近些年来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等院校在教育和科研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了重理轻文的现象。各高校普遍的出现了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教学研究方面,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待遇不如科学学科的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对大学生几乎没有人文素质的要求等等。如何才能缓解并扭转这种现象呢?这必然要求我们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着手,不但要学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将学生从网络虚拟世界更多的引向现实世界,也要对学生进行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接触、学习优秀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国数千年来传承发展的具有深厚文化蕴意和人文精神的古典文学,正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优秀材料。
(一)中西方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过程中﹐历来主张“德治”,强调“以德教民”,将德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古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这即是对德育的一种倡导。其后的“乐”和“书”分指音乐诗词造诣和书写作文能力,将文人的审美、知美和造美统一到个人的学识修养中去。到了近代中国,无论是清末维新运动,亦或是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教育者们都始终将德育和教育放在并重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的学者大都强调学以致用,学以强国,强调师夷长技以自强。这一时期,王国维以哲学角度切入,向国内引入了“美学”概念,他在《哲学辩惑》中提到“教育学者,实不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之应用……今夫人之心意有智力,有意志,有感情,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强调了真善美作为美学德育的核心,是接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从西方德育历史来看,美学思想贯穿了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是美德,认为美德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同时期的《荷马史诗》描画了大量的自然风景,体现了当时人们初步的审美情感,描写了英雄们“勇敢尚武”,凝聚了当时代的最高美德;到文艺复兴后,随着西方社会思想的解放,德育中的美学方法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莎士比亚通过诗歌和歌剧阐述了他对美的理解,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18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在娱乐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主张,他提倡在教育中加入更多快乐且无害的娱乐活动,同时极力反对无聊且有害的消遣;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得到发展,提出要把艺术和审美作为人类解放自身的路径和方法,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别林斯基就认为:“通往全民福祉的道路,是自觉,艺术能促进这自觉,并不下于科学,在这儿,艺术和科学是同样不可或缺的”。而到了现代,西方国家越加重视价值观教育,他们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将美学方法应用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或是兴建如艺术馆、国家公园等公共设施,利用艺术教育的方式进行爱国教育,或是通过网络信息等新媒体方式以及传统的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体形式传播他们的道德意识。
(二)古典文学和我国当下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更多的是指通过审美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树立和发展。它并不需要我们对学生展开专业的美学学科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认识美、了解美和分析美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与丑的观念。在大学德育工作的审美化培养实践中,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文学、书法则代表着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从上古的《易经》《诗经》《礼记》《春秋》《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中华优秀文化的名篇巨著,到其后各朝代优秀文学家、诗人、思想家们遗留下来的文学著作,无不包含着爱国忧民、仁善礼治、创意进取等优秀的民族精神。流传于今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变幻和千锤百炼的历史沉淀,无不有着强烈的古代精神,它们仿佛历史的窗口,让我们透过它们品味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们好像思想的果实,让我们去聆听古人的人生和智慧。
三、大学生美学德育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实施建议
(一)设立古典文学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一直以来,课堂教育都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最主要形式。因此,古典文学的学习,最直接的方式仍然要通过课程的方式得以实现。笔者观念里的古典文学课程,必须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素,首先,要摆脱以往时间线式的或者主题线式的教学设计。古典文学的课程,重在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习,要竭力避免将课程上成了文学史或者主题课。因此,任课的教师可以不是专门的中文专业出身,但必须对某些古典著作有专门的爱好和研究;其次,课程不只要注重教师的讲解,更多的时间,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课程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因此教师在对课程和所讲解的内容上有更大的包容性,除非出现根本性的错误,应该允许学生提出各样的想法,再进一步加以提炼和总结。最后,古典文学的课程,原则上应该成为所有在校生的必修课,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口径问题,许多学生出现了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甚至部分人文社科类的学生,也存在着口头表达能力差,书面表达能力一般的问题。笔者在几年的高校工作中,发现部分文科生的论文写作,也存在着严重的逻辑不清,用词不明,句式混乱的问题。如今,有部分高校已经尝试设立与古典文学有关的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课程,仍然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缺乏笔者在上文中提出的三要素,导致效果逐步减弱,学生热情也逐步降低的状况。所以,笔者建议能够在高校中开设两个学期左右专门的古典文学通识课程,通过课程实践过程,找出问题,提升课程的质量,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贡献力量。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古典文学精华
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首先依赖于丰富与古典文学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许多人回忆大学的校园生活时,记忆最深刻的往往都是大学里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充满意义的大学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乐在其中,也让他们充分的通过活动,展示自己,探索社会,锻炼能力。因此,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开展古典文学的学习,往往能起到比课堂教育更深远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提出的那样,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绝不只是简单的文学技巧的教育,而是以文学为手段的道德伦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方法教育和情商教育等等。高校学生工作者和教育者,要充分的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结合古典文学的艺术熏陶作用,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形式丰富、趣味和知识并重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如创立古典文学的书友会,成立古典文学的宣讲协会;开展演讲、吟诵、歌唱、改编、书法等形式的比赛活动;举办经典诗文书画展览、戏剧表演活动、古诗文改编成舞蹈等可视作品,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在校园里加以放送;邀请知名学者开展古典人文知识大讲坛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淀,则有赖于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期坚持。目前,从建校时间划分,我国主要有三类高校,一类高校在建国前乃至清末就已经建校,有着漫长的历史;一类高校是在建国初期,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建立,此外是近些年来新办的高校。这三类高校,总的来说呈现出建校时间越长,校园文化氛围越浓厚的状况。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将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和时间划上等号,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建国初期的几大文科为主的院校,普遍比建国初期建立的几大工科院校有更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也是因为文科院校中会有更多和古典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传统。
四、结语
从艺术形式上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成熟和多样的形式,既有朴素高雅的先秦散文,也有豪迈清旷的唐代诗歌,或是优柔婉转的宋元词曲,经常研读中国古典文学,必定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水平。从思想精神上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包含着爱国、诚信、务实、友善、公正等等积极乐观的品质,绝对可以对学习者的人格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利用古典文学知识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也要注意慎重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作者:贾冰 单位: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