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美学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美学教育的现代意义
(一)促使中学生的人格完善
在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美育中的感知美、鉴赏美、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陶养完美人格。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越来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也不断的增强,但是也同时出现了很多国际化问题。正如叶朗在《胸中之竹》所说,“在当前世界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当前各国通过互联网等媒介传播信息,突破时空局限,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交汇聚集,难免会引起一些冲突与摩擦。同时,来于西方的某些消极价值观也开始传向中国,西方资产阶级敌对势力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企图趁机推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基于此,在国内出现了不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歪风,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学生思维观念尚处在吸收和发展阶段,并未成熟,其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错误引导而偏移,非常需要用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作为导向。美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人格品味。
(二)有助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最初是由麦克•费瑟斯通提出,通过将“生活”与“艺术”结合起来,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晚年写的诗中提到的“人诗意地栖居”。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是能否存在的标志,诗意的栖居是真正的存在,没有诗意地栖居就是不存在的,诗意使栖居成为栖居。“诗意地栖居”是相对于“技术地栖居”而言的。我国美学家朱光潜也曾建议我们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世界和人生,凡是善于欣赏的人,他“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然而,当前大众在“快乐哲学”的统帅下,对艺术普遍沦落而成为娱乐消遣同义词感到理所当然,人们在物质享受日益提高的同时,心灵世界反而日益失落,无所寄托。
(一)教学语言之美。
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根本要求。语言艺术在于言之有据、有礼、有物、有味,在于字正腔圆、音纯、词清,意明,这样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使人听得入迷,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使受教育者既能清晰明白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又能在期间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鸣,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形态之美。
马卡连柯曾说:“从口袋里掏出揉皱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出了教育主体的形象美对受教育者的重要影响。作为思想政治课堂上的教育主体,教育者举手投足之间都需要注意形象。如着装要大方得体,言谈举止自然潇洒,眼神表情也应当自然清切。通过教师仪表的静态美和表情、举止、姿态等动态美,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陶冶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真谆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三)教师人格之美。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教师的仪表魅力不只取决于长相和衣着,更在于人的气质和仪态,这是人的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通过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可以很好的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之美。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论述到“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周围一切都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秀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指出美育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顺应自然,不能有任何强制和压力,要把这种教育变成儿童感到愉悦的游戏。同时,美育急要从每个人的自然禀赋出发,发展符合他的禀赋的潜在能力。
(五)教学互动中的美。
教学实施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叶澜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共同参与、对话、沟通和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具有动态美,师生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成长不仅通过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而实现,而且通过教学互动过程育人价值的开发而实现。
三、总结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个体的审美角度各有千秋,但对美的追求确是群体的共性,不因个体的差异而弱化。一堂美的思想政治课堂自身有着美的魅力,自然会让学生无从抗拒。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将智育、德育、美育三者结合起来,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魅力。
作者:于露 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