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途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是落实培育社区居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并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各种优势资源服务于当地社区心理健康体系建设,能为社区在心理咨询制度建设、专业化硬软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心理活动开展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撑。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贵州省部分地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和对社区进行实地查看,研究发现:以贵州省为例,西南地区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建设。基于现状,对地方高校服务于社区心理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社区;地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途径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一个基本社会单元,其建设状况、服务水平的高低对生活在内的居民的感官感受、情绪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以及对周围社会的基本认知和态度都会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黄希庭等人指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1]。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设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广泛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尤其是高校,高校具备了丰富的专业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心理学工作者应当积极投入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为了更好地探索高校服务地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本文笔者走入社区,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了贵州省贵阳市和遵义市的社区工作人员,采用个别访谈或集体访谈的方式进行半开放型访谈,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与实地观察,对贵州省典型城乡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并以调研结果为基础就高校与地方社区的合作途径进行了探讨。
1社区访谈对象和访谈工具
本次访谈对象主要为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社区支部书记、主任以及街道(或村)办事处综合办主任,共计11人,个案特征如表1所示。由于受到当地实际情况的限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联系访谈对象。自编《贵州省城乡社区心理服务现状访谈提纲》,内容包括社区的基本概况、居民对心理服务需求的现状、管理人员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情况、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现状、需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或者工作人员的提供帮助五个方面。研究经受访者知情同意,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后整理成文本内容,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访谈文本内容进行进一步归纳整理和提炼。
2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以贵州省为例
2.1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分认同,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强烈,但总体心理咨询求助率并不高,谈到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内容时。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居民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人群,如未成年人、老年人、留守或流动儿童、吸毒戒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教育有着现实需要,同时也发现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也较为单一,把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制约着居民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愿和行为。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如郑春雨等人(2016)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混淆了“健康”与“不健康”、“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和界限,63%的社区居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其中42%的社区居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群;仅有3%的社区居民在感觉到心理压抑时会首先想到心理咨询[3]。
2.2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本次社区人员访谈和实地查看情况,从基础设施来看,社区基本上都配备有个体心理咨询室,但咨询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性,使用率很低;从社区工作人员和经费保障来看,社区在心理专业人才的配备上十分缺乏,几乎没有心理健康专项工作经费;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内容和形式来看,基本上流于形式或者缺乏专业性,开展的实效工作较少。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还是从社区实际工作开展的出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都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但是目前,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受到了多种因素制约:第一,居民心理保健意识薄弱,对社区心理服务的认识较为单一,主动寻求心理服务的动力不强;第二,社区自身缺乏心理健康专业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缺乏专业性团队力量;第三,社区日常工作繁琐冗杂,社区工作人员数量较少、服务区域较大,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缺乏相应工作经费保障,难以细致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展;第四,缺乏相关职能部门的统筹与领导,社区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合作不够深入和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力度小,社会资源整合不够。
3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的理论研究,建立健全社区心理服务的管理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并积极推动社区心理服务事业的全面发展[4]。现代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和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时展和立足于人民实际服务需要,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章第四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高校对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已有相对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政策,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从高校的职能出发,服务地方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加强高校与社区的合作,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高校教学研工作贴近社会实际需求,顺应时展;从高校的资源出发,高校具备了丰富的专业人才与信息资源,同时,社区具备了众多的特色资源,是高校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场所,两者合作将相互补充、各取所长,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4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有效途径探讨
4.1明确牵头部门,制定高校与社区合作的长效机制
政府应当明确牵头职能部门,由牵头部门统筹管理,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关于服务社区心理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文件,提供专项工作资金支持,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社区合作,定期查看合作平台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健全社区心理服务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高校与社区长期深入合作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4.2建设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建设示范中心
各地方政府应支持社区重点建设并挂牌成立一批“高校-社区共建心理服务体系示范中心”,政府、高校与社区三方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寻找社会各界多方资金支持,开放高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和专业化心理咨询场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类活动和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对社区心理服务工作评先进树典型,搭建先进经验沟通交流平台,以点带面,积极推动社区居民多层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4.3组建高校学生志愿队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2004年底,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提出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志愿者“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5]。高校应当积极发挥专业人力资源优势,由高校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和相关专业院系共同组建并指导心理专业学生志愿队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打造志愿者精品项目,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提高现实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社区工作人员数量较少的局限性,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普及类知识的宣传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心理保健意识,关注自我身心健康发展。
4.4重视科学研究,加强社区居民需求分析,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高校设立“社区居民心理研究发展中心”,通过设立切合社区实际需要解决问题科研项目,鼓励高校教师广泛开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调查与实证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工作深入社区实际中汲取精华,完善评价体系,多维度评价科研成果,对好的循证服务项目给予肯定、支持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2]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杭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70.
[3]郑春雨.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建设的目标与对策———基于“健康中国”的视角[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9):79-82.
[4]方承周,夏凌翔.我国社区心理服务现状的内容分析[J].社区心理学研究,2017(3):33-46.
[5]祝京筒.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模式调查及思考———以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1):202-204.
作者:李雪 单位:遵义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