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颐和园景桥美学价值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颐和园景桥美学价值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颐和园景桥美学价值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多个学科门类综合表现的结果,凝结着一个时代的史学、文学、哲学、建筑、艺术的美。而北京作为历代皇室的聚集地,更是有着丰富的园林艺术。这里的皇家园林是最具特色的、结合南北风格的皇家园林。在园林艺术中,山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园林艺术的生命与灵魂。而在颐和园中,景桥的存在则是沟通两者桥梁,在整个园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那么,颐和园中景桥又是如何体现丰富的园林艺术的,在景桥上我们又可以看到哪些美学价值

【关键词】颐和园;景桥;美学价值

1什么是美学价值

美学价值是“主张美同人具有特定价值关系的一种学说。”这种美学价值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相互需要的关系,这种相互需要在审美活动中转化为审美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美学价值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所以美学价值注重审美价值。美学价值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美学价值是特殊主客体关系的表达。这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在于客体对主体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作用是否能让主体产生心理的认同或共鸣。其二、美学价值的重心是人文精神。这是基于美学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美学研究以人为主体。因此,美学价值的研究也是围绕人的一种主体性研究,即把考察价值特性的内容、价值的判断、价值的依据、解决价值问题的出路更多地面向价值关系的主体。

2颐和园中景桥的美学价值

2.1颐和园中景桥的建筑美学价值。建筑构成艺术美的一部分,景桥作为颐和园的一景具有建筑美的基本特点。景桥中的建筑材料美,这主要体现在颐和园景桥采用天然的木材和石材,给人一种非常朴实的建筑美感。建筑的结构美,传统的亭桥建筑都会采用木架构,这种建筑方式会给人一种建筑的结构美感。而这种建筑风格特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从景桥的设计上看出来。此外景桥的设计也体现出来了一种虚实结合的建筑美学,它的桥洞以及中间休息的亭台就是空的一种体现。从建筑色彩上来看,如果我们从景桥的整体色彩来看,它给人的感觉基本是是以自然素雅为主,但是如若我们细看桥中的亭台我们就会发现,它仿佛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建筑。朱红色的桥柱以及墨绿色的斗拱,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绘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美所在。再从建筑的情感美上来看,景桥作为一个无生命的建筑却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当我们看到景桥上形态不一的石狮子的时候,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会突然涌入心头;而那些精美的亭台也在无形中把我们带到古代,仿佛看到了古代帝王将相在这里观赏戏曲、吟诗作乐。

2.2颐和园景桥的园林美学价值。园林艺术构成了园林美学,而园林美学之所以引人眼球是因为,园林美学非常注重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相辅相成,并且我们在园林美学中也很容易看到绘画美学思想以及建筑美学思潮。通过园林的表现手法是景桥中美学价值的主要体现,我们在观赏颐和园的过程中,并不觉得景桥与周围的景色是毫无关联的。更多的时候,景桥与它周围的景物、景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比如,当我们在观赏十七孔桥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感到空间的隔绝感,反而透过桥孔与桥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空间的纵向延伸,桥洞对面的景色被我们一览无余。雄伟的万寿山以及广阔的昆明湖与景桥一起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审美整体,颐和园景桥的借景手法使整个颐和园在我们看来更加的开阔,使本来有限的空间变得没有拘束。

2.3颐和园景桥的生活美学价值。生活方式的美是颐和园景桥的美学价值所在。当我们在游览景桥时,不会随着游玩时间的加长而产生枯燥的感觉。这是因为,景桥的设计结合了游乐与艺术两个因素。高低不平的建筑设计、色彩丰富的彩画和雕饰,都会给我们平添许多乐趣,感受到艺术的妩媚和美丽。当我们看到十七孔桥上栩栩如生的石狮子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些石狮子仿佛让你看到了古代皇家的繁华盛世。在游园过程中我们随处可见一些花花草草以及荷花,小鱼,一片生机盎然。

2.4颐和园景桥的政治美学价值。由传统的中国文化来看,中国古代的很多建筑都是基于一定的政治地位的。建筑仿佛是人们身份地位以及政治权力的象征,是有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而颐和园景桥也很好的体现出了这一点。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如今已经被人们看作是北京的代表。但是更重要的是,十七孔桥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它的政治意识形态。十七孔桥是皇权的代表,体现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从地理位置来看,十七孔桥位于前湖区域,这里的很多建筑都是以它为中心。另外,十七孔桥的桥洞数量与故宫皇城门上的八十一个门钉性质一样,都是从数量上来表现皇权。此外,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最大的桥,这种规模的桥在古代建筑中是不太常见的。这也说明了十七孔桥的统领地位。

参考文献

[1]管晏粉.民国时期颐和园昆明湖养鱼逸事[J].北京档案,2018(8):49-52.

[2]林辰松,戈晓宇,邵明等.中国传统园林给排水工程研究——以颐和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8):194-195.

[3]吴书惠,林明明.浅析颐和园植物配置与园林建筑的关系[J].农技服务,2016(7):159.

[4]刘红秀,尹彤.初探颐和园植物造景艺术手法[J].艺术科技,2016(4):317.

作者:宋南 单位: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