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东山魁夷美学主张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风景画家、散文家,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卓越追求者和传承者,其风景画作品和散文作品享誉全世界。东山魁夷早年经历坎坷,一生和风景相伴;在他的诸多绘画和散文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日本经典传统美学“物哀”的各种表达。
关键词:东山魁夷;风景;物哀;美学
东山魁夷(1908-1999),本名东山新吉,日本著名风景画家、散文家。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从未停下游历的脚步,在西方与东方之间不断探索美的精神,寻找美的归宿,创作了大量的风景画作和散文作品。诚如其好友川端康成所言,“东山是日本民族古今所珍贵的风景画家”。其代表画作有《残照》(1947)、《路》(1950)、《晚照》(1954)等;代表散文作品有《与风景对话》、《探索日本之美》、《听泉》等。在中国,东山魁夷的散文作品受到大家喜爱,1999年8月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了6册丛书《东山魁夷美文》;2001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发行了14册丛书《东山魁夷的世界》;译者均为国内日语学界著名学者,如唐月梅、叶渭渠、林少华、许金龙、郑民钦、邱雅芬等。东山魁夷曾将画作《春晓》赠予;曾到访洛阳、扬州、桂林等地写生,创作了许多中国风景画作;曾在沈阳、北京举办绘画作品展览,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同时,中国传统水墨画对东山魁夷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东山魁夷在《与风景对话》中有如下阐述,“我第三次访华作黄山之旅时,接触到那崇高的山容,我感到仿佛抚触到宋代水墨画到真髓”,“我对明、清时代的水墨画那股自由和发挥强烈个性的作风,也感到具有一种巨大的魅力”,“今后,我想继续加深我的水墨画的世界,这是一条无止境的路”。1975年-1980年间,创作了唐招提寺壁画《黄山晓云》、《桂林月夜》、《山云涛声》、《扬州熏风》;《雨过黄山》、《漓江春色》等大量的水墨画情调作品,让东山魁夷的艺术创作达到巅峰状态。在日本最高规格的画展中,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频繁入选,他对日本美的追求和绘画才华被日本社会所认可,确定了其风景画家的地位。东山魁夷对风景的细腻把握和描绘,符合日本社会对日本美的审视,“东山的风景画是日本大自然的美的灵魂”(川端康成)。
一.日本的传统“物哀”美学
日本江户时期的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了“物哀”的理论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物哀”早已扎根日本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美学体系。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语》的主旨就是为了表达“物哀”,即“触物感怀”。“哀”是一种主观情感,可理解为感动、感叹。叶渭渠在其著作《物哀与幽玄》中,将“物哀”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五点,其中与本文最具相关性的特点是“从对自然物、对人的爱恋的感动到对人生世相的反应,是从更高层次体味事物的‘哀’的情趣,并用感情去把握现实的本质和趋势”;“日本艺术美的‘物哀’这一基本特征,称为日本美的根基、日本人普遍追求的艺术趣味和日本民族共同的美意识”。另外,王向远在其论文《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中提出“日本人的这种过剩的感性文化、情绪文化,用‘哀’和‘物哀’来概括最为合适。‘哀’和‘物哀’是感性的”。饶建华在《东山魁夷美学思想研究》中总结道“在对自然美的体悟中,即是主体对自然现象和人生世相发出的带有哀伤、怜悯、赞颂、共鸣的感叹,日本民族把这些感受、体验浓缩为‘物哀’或‘物哀美’的范畴”。可以说“物哀”美学是日本最经典的美学,是对日本民族审美的最好诠释。东山魁夷的一生从未曾停下探索日本美的脚步。在散文《春日曼陀罗》中,东山魁夷对日本的美有这样的阐述,“所谓日本的美,确是含有多种因素。这涉及时代的嬗变,个人的种种特质,是很复杂的……明治以后涌入了眼花缭乱的西欧的东西,在因此而引起的混乱状态下,所谓日本画的特质、所谓日本的美究竟又是什么呢?我带着这样一些问题不停顿地走过漫长的路”;“春天萌芽,夏天繁茂,秋天妖娆,冬天清净———我们日本人早在佛教传来以前,不就已经在观察这种大自然的变迁的世故,并且切肤地感受到人的生死宿命及其悲喜了吗?”从这些阐述不难看出,东山魁夷一直在探索日本最传统最根本的美,正是“物哀”美学。
二.风景画作与“物哀”美学
东山魁夷从高中时代开始就立志成为一名画家,虽然父亲曾坚决反对,但又觉得他体弱多病,就任由其发展了。在此之前,坎坷多舛的东山魁夷与自然界有过非常长时间且亲密的接触,这对他立志成为画家有决定的性的影响。体弱多病的东山魁夷,初三第一学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休学疗养。离开纷繁复杂的日常,东山魁夷来到静谧的大自然中,“把自己孤独地置于大自然之中所获得的心灵的平静,我贪婪地与大自然的风景进行无言的对话。我陶醉于大海与天空朝夕壮美的变化,我饱餐天地生命的气息,我的身心渐渐痊愈”。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热爱大自然的传统,在大自然中得到治愈的东山魁夷更能体会自然的伟大,风景的美妙。当他走上画家的道路之后,并非一帆风顺。不仅绘画难以获得认可,父亲的生意也是每况愈下,让他倍感疲惫。此时的东山魁夷没有放弃,他从大自然中寻找到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从经受漫长的严冬考验的山国大自然和人们的状态中发现自己心灵的支撑点”。这种对自然的强烈情感,在风景中对人生世相进行把握,可以说就是东山魁夷潜意识里的“物哀”美学主张,而这些都体现在他都诸多画作中。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多截取观察对象的一小部分,有时是一条向远处延伸的小路,有时是盘根错节的树根,有时是几支林立的树干,有时是一个山丘,一小片树林,一栋建筑物……这种小而精美的画面,非常符合日本人的传统审美,同时反映出东山魁夷内心深处对日式审美的极度认可和喜爱。画作《残照》,描绘的是层峦叠嶂的山丘,画面悠远,举目远眺仍是无尽的山脉,不难想象东山魁夷就是沉浸在这样宁静的风景中感悟人生。这幅画的取景于日本千叶县房总半岛上的路野山,关于这幅画的创作,东山魁夷写道“一时间我被这壮观的景色给迷住了,心弦被像海浪的起伏一样连绵的山谷所触动。弥漫着晚照的平静的天空给人以安闲和希望之感。整个身心似乎与整个天地融为一体。而且在这一瞬间,包容着我的天敌和所有一切,同我的命运都是相同的,我感到一种无声地对相互存在的肯定和息息相通”。面对震撼心灵的自然风景,东山魁夷联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多舛,从自然中感知到了‘哀’的情趣,并用感情去把握现实的本质。东山魁夷将全身心融入在风景中,用风景为自己疗伤,从风景中得到治愈,接受命运的安排。画作《路》俨然是东山魁夷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一种抉择。画面正中间是一条不宽不窄的小路,两旁是草从,远方是山丘和天空,仿佛在诉说历尽人生的磨难后,怀着绝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还是要重新迈开脚步,走完脚下的路。在第六届日本美术展览会上,《路》得以展出,灰色的路、深绿色的草丛和山冈、灰里透蓝却又狭窄的天空,三种颜色的对比让画作看起来更加紧凑。作品展出后获得众多称赞,东山魁夷在画坛与社会上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承认。在散文《一条路》中,东山魁夷回忆了画作《路》的创作背景和过程,回忆了他曾走过的数不清的路,也思考了今后要走什么样的路。“创作这条路的作品时,我将它当作自己要走的路。有时又将它看作自己走过的路。它既是交织着希望和绝望的路、历尽沧桑后的归路,又是重新起始之路。同时,也是憧憬未来之路,勾惹起昔日乡愁之路。但是,我把远处的山冈上面的天空画得明亮一些,让远处的道路轻斜着从右上方消失于画面之外。这样,就加强路即将踏上前进之路的色彩”。每个欣赏画作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而对于作者本人来说,亦是有不同的情感。作者将自身经历和情感融入到一处风景,一条路中,实现“景情合一”。
三.风景散文与“物哀”美学
作为一名风景画家,东山魁夷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来往于欧洲和和亚洲之间。“迄今为止我的旅行多得不计其数。今后仍要旅行。对我来说,所谓旅行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是想通过将孤独的自我置于大自然中,让它在思想上获得解放、净化,变得活跃起来,找出大自然变化中显现的生之证明吧”。在旅途中,东山魁夷全身心感受西方和东方的不同风景,完成了大量的风景画作和散文作品。在代表作《与风景对话》中,他写道“我从那么早就感觉到风景是对心灵的拯救,把风景视为一种象征”;“后来,我更加专心于绘画,尤其在清澄宁静的大自然中全神贯注地走笔时,感觉到心灵的新生”;“我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认为世上万物都处在生死盛衰的永劫轮回里”。在经历了家业破产、战争、双亲及弟弟的去世、事业的低落等等生活挫折后,东山魁夷更加确定了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他的这种感性的情绪,正是日本传统美学“物哀”的典型表现。在随笔《永恒的海》中,东山魁夷写道,“我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认为世上万物都处在生死盛衰多永劫轮回里。我虽然不懂得这种力量的目的及其意义,但因为万物不是静止,而是永恒运动的状态,所以我相信根源性的力量的存在”。东山魁夷经历了家人的离去,战争的痛苦,当他想要放弃一切时,总会有种力量在支撑着他。面对波涛与岩石的海边风景,他会试图“通过汹涌澎湃的巨浪与巍峨陡峭的岩礁发现大海之国———日本的象征”。“物哀”美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东山魁夷思想中,决定了他的观察对象和创作方向,他带着探索日本传统美的目的,在风景中执笔,实践他的美学主张。
四.结语
东山魁夷早期的人生挫折让他沉迷于自然风景,从风景中寻找治愈,寻找出路。在画坛树立了坚实的地位后,更加勤奋地挥动画笔,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简单却意境深远的佳作。绘画之余的散文创作,更是凝聚了他的美学精神,阐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对艺术理论的追求。东山魁夷没有停下过旅行的脚步,也没有停下过创作绘画和散文,他立足日本传统“物哀”美学,在风景中探索日本之美。
作者:欧小林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