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本文在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我国人才培养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人才培养
1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特征
1996年初,世界经合组织在发表的一份年度报告中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这便是广为关注的“知识经济”的由来。提出“知识经济”是因看到知识与技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从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看,知识经济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1信息化
一般而言,信息是指从客观世界获得的新知识或者是对客观事物发出的新要求,因此,信息是知识经济的血液和神经。信息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体产业,其四大支柱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它们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可以说,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体现,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2网络化
互联网迅速发展,人们可高速、互动传递信息,大量生产和生活活动均可在网络上进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有人预言,这种提高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1.3软件化
软件泛指电脑的程序、运行时所需数据以及与程序有关的文档资料。传统产品可通过各种应用软件开发来提高其现代科技含量,高技术产品更离不开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知识经济能充分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最明显的是离不开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才。总之,软件开发及其广泛应用于各类高技术领域,最能体现高素质人才的创造性及对生产的巨大作用。
1.4知识资本化和资产投入无形化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学、技术、高级管理等)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配的主要依据。在人力资源会计中,就企业财富增加而言,“物力”在于其价值转移,“人力”在于其价值创造,知识产品,应当视为与实物资本所有者一样享有收益索取权,即知识资本化。知识经济对知识、智力、无形资产投入将起决定作用,当今,美国众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资产的60%,便是很好的证明。
1.5经济决策知识化
知识经济的决策必须科学化和民主化,一定要体现现代知识的宏观调控作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依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科技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活的速度大大加快,据统计,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在19世纪为10年,20世纪50~60年代为1~3年,90年代为数天,而21世纪则可能为数小时。
1.6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虚拟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来实现,全球空间变小而成为“地球村”,各个国家相互协作加强将使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通过信息处理可虚拟市场、虚拟现实,比如虚拟银行等。
可见,在知识经济发展中,主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资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而是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它们推动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高素质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到3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足见我国在以高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有足够掌握现代高技术的人才,因此,加速培养优秀人才,并充分发挥各类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作用,已是我国在新世纪的重大发展策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2新背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
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功实践,我国已走完西方国家200年的路程,步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现在我国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年GDP已过两万亿美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钢、煤、水泥、化肥等)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居第一位,这为我国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但是,必须清楚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只为美国的1/9,日本的1/4,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许多工农业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产量和产值还很低,传统产业低技术层次还普遍存在,高技术产业尚在崛起之中。在今后经济发展上,从国内供给方面,在资源上已无太多资源可挖,从国内需求看,大多数领域已结束短缺经济时代,盲目的数量重复扩张型发展已无多少市场空间。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看,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发达国家已进入高技术产业调整阶段,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即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国已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种发展战略新形势下,如何认识知识经济的发展?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将事关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3新措施——加速我国人才培养的策略
认识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是为了抓住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有所作为,加快发展。知识经济是现代“新型经济”,所需人才也是“新型人才”。只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才能加速发展知识经济,才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面对我国技术人才现状,要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是当务之急。由于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非本文所能详述,只就相关问题提出探讨。
3.1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还较低,其一,就业人员中,专业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5.5%,不及发达国家的1/4,高校在校生只及美国的1/2左右。其二,现行高教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确定的,主要服务于传统工业社会,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国际上看,多数发达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在60~70年代均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80年代后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精英培养”阶段,从1999年扩招后,至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1%,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尽快构筑高教大众化仍至普及化的长期发展模式,是二十一世纪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应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在高教体制上,加速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促进高教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适应市场经济,多层次培养人才;参考国际培养体制,提高创新模式。
3.2高质量高校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基石
高校大众化过程,校舍、信息化设备等,只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及必须资金,是易于解决的,难点是解决高质量师资问题。目前高学历师资比例少、职称比例失调、地方院校待遇较低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院校或系,教师与学生之比达到1:20以上,远远超过1:14的正常比例。国际一流大学的师资结构为倒金字塔形,即多数教师应具博士学位,而我国高校,具博士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就连硕士学位的教师还不占多数,有的是本科毕业生在唱主角。随着商品房、医疗改革的推进,高校已无相关福利可言,缺乏引进和稳定人才的吸引力。根本出路在减少不必要的扩大规模投资,重点解决教师的必要待遇和教学、科研等条件。
3.3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加速选拔人才
高校应向中科院学习,强化岗位聘任,不搞形式上的聘期,改革评审制度。建议各个省对一般本科院校只把关正教授评审,对副教授评审由各校根据省文件进行评审。对硕士评中级职称可在1~2年内评定。各校有了上述自主权后,便可不定期的“破格晋升”优秀人才,更好地激励年青人才成长,尽快造就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领头人,以弥补人才“低谷期”的断层局面。
3.4改变人才流动的有关约束,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由于面临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急需大量高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现有人才是解决人才“低谷期”的有效途径。眼前大量人才出国、内地人才东南飞、企业人才频繁跳槽、学非所用浪费人才等普遍存在,反映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由于企业、公司及跨国企业用人的机制变化,必然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加速和完善人事是促进“社会人”流动的桥梁。改革的措施,除国家公务员、军事院校和机关及特定单位外,对大专毕业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应实行人事制度,人事、户口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个人与用人单位只签订聘用合同,这样,高素质人才的流动约束便可解决,单位要稳定人才,只有创造条件并使人才发挥作用才行,而行政干预手段是无能为力的。
3.5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构筑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制
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知识老化”的周期明显缩短。据统计,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中,继承性只占10~15%,工作中获得的现代知识占85~90%。面临国际交流及高技术不断发展,任何专业人员,不很好地掌握外语,将成为现代“哑人”,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将会带上“科盲”帽子,不注意沟通获得新信息,只会仰天长叹,失业会迟早到来,何谈事业有成。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终身职业”的时代已宣告结束。建立和完善辐射到全国的终身教育网络,自觉更新知识,是保证适应新时代、提高人才素质的长期战略任务。
4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在创新、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较晚,如何加速培养现代化人才和合理而充分地使用现有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首要战略,应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幼松.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N].光明日报,1998,5,26
[2]湖北省通信学会.知识经济与信息化[J].学会简讯(内刊),1998,3.
[3]易杳等.中国渴求知识时代[J].瞭望,1999,12.
[4]周大平.科教兴国:创新是重中之重[J].瞭望,1999,10.
[5]齐建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J].瞭望,1999,44.
[6]周大平.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新尝试[J].瞭望,1999,12.
【作者简介】廖建华(1967—),男,湖北襄樊人,讲师,经济师,硕士,从事工商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