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技能人才发展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
##市**区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的现代大型工业基地。然而由于一线生产工人的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大量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能缓解这一严峻形势,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上,对**区高技能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原因进行剖析,在理论上构建了以政府为
主导、以职业学校为主力、以企业为后盾、以个人为基础的多渠道、全方位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相信这一体系会对我区高技能人才的开发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能加快我区高技能人才开发的规模和速度,进而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紧缺对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影响更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由于我国曾有一段时间不太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青工、技工断层,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市作为国家的大型重工业和老工业基地,在这方面面临的形势和所受的影响都将更为严重;而**区作为##的主要工业基地(其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位列全市第一),对其高技能人才发展对策的探讨就十分必要和有指导作用了。基于此,本文仅对**区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作了尝试性研究,并且因第二产业是**区的支柱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66.1%),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放在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上。
1、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意义
1.1高技能人才的界定及其作用
高技能人才既不是上面决策层、管理层的管理人才,也不是下面操作层、执行层的一线工人;他们是由于工业发展过程中生产的复杂化和操作的技术化而逐步产生的中间层,包括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其科学的定义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的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个中间层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上面的科学、理论、方法和下面的经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进行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把精密的设计图纸物化为高质量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解决生产难题等。其作用简而言之是:在生产第一线中的技术骨干作用、质量保障作用、科技转化作用、技术文化的传播作用、劳动成果的创造作用。时代越发展,产品科技含量越高,中间层的作用就越重要。
1.2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对我国的影响
目前,由于我国技工的技能素质差,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1985-1999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每个工人的增加值)仅为2885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的3.1%,美国的3.5%;二是产品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达2000亿以上;三是失业率高,下岗现象普遍。劳动者的操作性、生产性技术和技能严重短缺,阻碍了劳动者的就业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再就业的实现。四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从而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工程设计和现代管理难以迅速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0%,而我国仅为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1.3新世纪我区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意义
虽然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正如上面所说,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推动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应对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严峻的挑战。第三,能适应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区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2.1我区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先从全国来看;据调查,在我国进城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和没有技能的人占60%以上,而城镇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重也比美国低22.5个百分点,比日本低27.2个百分点。城镇企业的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为3.5%,而日本高级工却占25%以上,美国高级工占35%以上。
从##市来看,##市现有城镇从业人员580万人,企业300万人,技术工人120万人。到2003年12月底,全市经过培训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62.7万,其中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0.6万,仅占全市从业人
员的1.8%,远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更无法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相比。而且,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62.7万人中,第二产业高技能人才仅4.9万,仅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287.6万的1.7%;其中高级工为4.3万,技师5728人,高级技师733人;分别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1.5%、0.2%和0.025%。③**区是##的
一部分,又是一个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区,其形势是更加严峻。从**区劳动局对全区高技能人才紧缺情况统计看,2005年全区高技能人才在装备制造业、通讯业以及建材业方面紧缺2500人,占从业人员的4%以上;2010将达到4000人,占从业人员的6%以上;而现有高技能人数仅占从业人员的2.5%,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相比,连其下线也未达到;且比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一个百分点。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区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重视高技能人才开发问题应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2.2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面临大好时机
虽说**区高技能人才开发任重而道远,但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其严重性,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应对。去年年底召开了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总书记就曾强调“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在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已将高技能人才的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并且中国劳动保障部成立了人才工作办公室,制定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从2004年到2006年,在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其他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培养50万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有了政府的支持和牵头,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十五”计划总目标的实现等所形成的强劲的市场推动力以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日益重视,这都极大地刺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劳动者向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迈进。趁此大好时机,我区应该迎头赶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符合**区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培训工程和振兴计划,把高技能人才开发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我区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成因分析
经综合资料分析,原因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3.1我区职业教育水平低
不可否认,一个地区的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成长的速度与当地的职业教育水平有很大关联的。然而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误区,致使我市及我区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政策扶持、经费投入,还是生源上都倍受冷落。这也使得本来起点就不高的职业教育就更加落后。其原由可归纳如下:
3.1.1社会上长期存在着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
在当前人们社会观念中,人们普遍将经济收入和职业声望作为衡量职业高低贵贱的主要标准。然而,由于受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大环境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和社会等级意识的影响,产业工人无论是在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较低,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等方面难以享受与白领同等待遇。再加上其劳动条件相对较差、职业危险性相对较高等原因,社会大众对工人群体普遍采取远离姿态,这不仅表现在现有技能人才对自身岗位的不满和逃避,更表现在新生劳动力对一线生产岗位的回避,这也就直接影响了职业技能教育对象的质量,增加了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难度。据某中职学校校长介绍,该校90%的农村学生中,有60%是双差生。生源的层次低不仅反映了我区职业教育水平较低,而且增加了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难度。
3.1.2职业教育本身照搬普通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存在着照抄照搬普通教育模式,这表现在:一,我国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统分统招的办学模式,在计划中求生存、在计划中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上缺乏市场特色,没有针对性。三,教学活动突出理论、轻视技能、突出知识、轻视操作,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职业劳动的要求,不能迅速形成生产力。由于照搬,使得职业教育丧失了自身所具有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影响了其培养的人才的技能水平,没有起到缓解高技能人才紧缺的作用。
3.1.3层次不高,规模较小
目前我区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上只有中等职业教育,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层次还比较低,其培养的技能人才也大都仅具有初、中级水平。
另一方面,我区目前职业教育规模还较小。虽然近年来我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有很大数量的增长,但由于基数小以及“普高热”的影响,总量仍然有限。
3.1.4“软、硬件”双差
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实施技能培训的设备、设施和场所,二是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将其视为硬件和软件。在硬件方面,我区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场地十分有限,设施、设备十分陈旧,有的甚至是被生产淘汰下来的四五十年代的机器设备,与企业较先进的装备不协调,培训收到的成效甚微,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在软件方面。一是教师队伍十分缺乏且素质不高。而且我区职业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理论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少,教师职业资格人员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少,技校生、成人毕业人员多”等不合理现象。二是教材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使用的教材仍比较落后,不适合传播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需要;课程设置上盲目求全,教学内容一味追求系统性、完整性,不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少教师只习惯于传授一些传统技能和传统手艺,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了解、不熟悉,教学仅凭经验和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进入企业也很难发挥其特长。
3.2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高技能人才流失是加剧我区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又一重要原因。高技能人才流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技能人才紧缺,各地纷纷对高技能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副秘书长谢幼琅在2004年8月指出“找一百个大学生不难,找一百个高级钳工却是难上加难。”另外,据深圳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管林根指出,深圳目前缺民工30万,其中最紧缺的是技工。这种紧缺情况导致了目前深圳市这种现象:一个硕士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酬是5900元,而一个高级钳工的月工资则开到6600元。这种没有枪声的高技能人才争夺战在经济发达地区是硝烟弥漫,越战越烈。其结果是,近几年西部各省、市因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流失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据我们对**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调查,我区大批的熟练工人尚且没有幸免于争夺战之外,更别说高技能人才的大量流失了。
其次,我区高技能人才也存在被动流失现象。有不少企业为了轻装上阵,而在裁员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减下去相当数量未到退休年龄的高技能人才;也有的企业借重组改制、减员增效之机,鼓励员工(包括一些高技能人才)自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加剧了我区高技能人才的流失。
第三,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有些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由于缺乏了正规的培训,不仅使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且也挫伤了员工积极进取的上进心,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另外,由于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企业自身存在各种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适宜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使得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偏低。
3.3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本身极其鉴定还存在一些问题
职业资格证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我区是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而操作的。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在资格认证上实行单一学历文凭制度,这不但严重妨碍和限制了人力资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发展,造成不应有的社会分层分化,而且造成了经济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为此,国家以及市劳动局正在对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标准进行重新评估,因此在这就不作进一步探讨了。
在职业资格的鉴定上,国家实施的是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考核办法,以最终认定职业等级。这种认定程序由于缺乏企业生产岗位与职业院校教学实际的密切结合,易产生暗箱操作,给唯利者以可乘之机。经常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广告:某某职业学校的考证合格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可是这些所谓的“高技能人才”一旦进入社会和企业,就处处碰壁,束手无策。
3.4工人队伍素质较低,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改革开发20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很快,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而我区整个职工队伍文化水平还普遍较低,难以适应这一不断增加的需求,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市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工人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一,工人队伍组成成分有变异。以前,工人基本上是来源于城镇居民,农民是不允许当工人的;如今,一线工人几乎全部是来自于农村。工人队伍组成成分的变异,势必会对工人队伍的素质产生影响。二,大部分工人未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其技能的获得主要是在工作中通过学习、模仿有经验的工人而获得的。三,具有一定技能的工人的技能单一,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技术工人中能够熟练操作几种机器,在机电一体化的车、钳、铣、镗、刨等方面有所擅长者不多,这一状况影响了部分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和提高产品档次等,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区高技能人才发展对策建议
4.1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思路选择
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开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其中政府、职业学校、企业以及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加快我区高技能人才开发,我们应充分调动这几方面的力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学校为主力,以企业为后盾,以个人为基础的多渠道、全方位开发体系。而且鉴于我区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高技能人才开发应以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为龙头,以此带动一、三产业高技能人才开发。
4.2政府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4.2.1区政府应尽快采取措施,缓解人才紧缺带来的压力
通过前面对高技能人才的分析和研究,区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战略的角度上认真考虑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减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对生产、对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力。如制定和实施“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计划”,或为了留住没有我区户口的高技能人才,协同市级有关部门推行“绿卡”制度,使有了人才居住证的高技能人才能参加报考区公务员,参加社会保险,安排子女入托入学;工作并居住一年以上者,还能办理因私出国商务手续。“绿卡”在本区内使用,有效期2年。
4.2.2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办学层次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培养仍以职业中学(中专)和技工学校为主,以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培训点(站)为辅。由于缺乏必要的投入,教育培训设备陈旧,设施落后,场所狭小,规模不经济,档次不高。因此,对高技能人才开发走出的第一步就是整合培训资源。我区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导向,编写适合本地实际的职业技术工人技能培养纲要,以指导本地的培训考核工作。将由教育部门负责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的技工教育、职业教育培训统一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落实扶持政策,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引进双师型人才,提高职教层次。
4.2.3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区高技能人才大量缺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工人的偏见。因此,**区应大力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为高级技术工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依据。
区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发展,企业技术革新以及解决生产性技术难题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提倡爱岗敬业和岗位成材,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大力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和有关企业、培训机构,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宣传国家及市区政府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行列,真正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改变社会群体对技术工人的偏见。
4.2.4大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有两大优点,首先,通过技能竞赛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可以在各行业和职业领域不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其次,可以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技术工人的企业价值和社会地位。这两个优点同时也是我们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的目的。
区应力争每年集中组织一次3—5个职业为重点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竞赛职业(工种)以与人们生活或企业生产密切相关且要求必须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为重点。通过竞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技术技能、敬业爱岗的氛围,为职业培训工作的发展培育土壤。其组织形式可以是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联合举办;可以是企业与职业院校自主举办,政府统一管理,竞赛结果政府予以承认;也可以是三者的联合。无论是哪一种形式,但有一条必须保证,就是技能竞赛的结果与获奖者所在企业的工资以及内部人员岗位挂上钩,这样就能极大的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为高技能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竞赛举办应设重奖奖励获胜者,其奖金可以通过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提供。
4.2.5筹建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
筹建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是政府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责任,分担培养成本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形式,也展示政府重视高技能人才,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改变社会观念的有效形式。因此,政府应当重视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的筹建,尽快成立以区政府为首,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和教委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承担发展基金的组织实施工作。
其基金来源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按一定的比率支付,具体的比率要根据工人的收入水平、企业的经营好坏和政府的开支赢余决定,并同时尽力吸引海外援助。基金主要用于对工人的技能进行培训的职业学校的筹建、运作,用于对有突出表现的个人、部门和组织进行的奖励以及为员工培训所花费的其它费用。
4.3大力发展我区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过硬技术工人的摇篮。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区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人才兴区的必要途径。对于加快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3.1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
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挣脱普通教育的模式的束缚。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在同一专业多层次办学。学习基础好,有能力往高层次教育深造的学生可以上“3+2”形式的班级,既可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又可参加高职学校对口升学,取得大专学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按中级工或初级工等级培养,取得相应专业技术等级,以备就业需要。同一专业多层次培训也可满足企业用工应急需求,学生可提前下厂实习及预分配,解决了学业与就业的矛盾。
二是针对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多的形势,提高办学层次,将办学主要目标转到以培养高级技工为主上来。在此基础上,突出抓好五年制高职大专班,走与高校联合办学的道路,进一步满足技校毕业生发展技能、提高知识的愿望,同时也大大提高技工学校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重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趋势,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技术合作、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认证等,鼓励民间资本、外资进入我区职业教育领域。尤其应注意我区产业及结构特征,将数控、汽车摩托车修理作为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的主要方向,尽早形成##市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小高地。
4.3.2加强职业教育机构软、硬件建设
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积极推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专业理论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技师以上职称。二是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对全部专业技术岗位进行分级设岗,教师凭借学历和能力竞争上岗。依据岗位特点拉大薪酬福利,打破事业单位“平均主义”,加大竞争力度。三是外聘专家兼职。有计划地聘请大企业中卓有成就的工程师、工艺师、技师等有绝技、绝活的技术专家到学校任教,提高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
其次,以区教委和劳动局带头加强教材建设,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组建专家小组,根据培养专业类型、特点和要求有目的地编写高技能人才培训教材,严格限制在高技能人才培训中使用未认定和不合格的教材。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各培训中心的职业院校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进行教学,以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最后,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
在职业培训中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课程的分量,树立劳动者良好的就业观念。通过与劳动力市场的结合,为参加职业培训后的劳动者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3.3改变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近年来,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均呈逐年下降之势,并危及一些技校的生存。对于技校如何在生源大战中取胜,确是一个难题。但从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的经验中我们得出了一些启发。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在苏州地区众多的技校中独树一帜,连续几年夺得招生冠军,特别在2000年、2001年招生生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每年都能超额完成30%的招生计划,且录取分数有了相应的提高,生源质量普遍较好。是什么原因使得它能笑傲群雄,立于不败之地?总结概括有以下三点:一是利用就业优势吸引生源。由于专业设置合理,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工人,使得毕业生既有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又有一技之长,因此,很受企业的欢迎。二是发挥教学优势稳定生源。学校不断的优化教学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培训手段和培训能力。优越的实训设备给学生提供了实习练武的优质“兵器”。三是创新高职模式开拓生源。学校先后与上海交大、南京理工大等高等院校合作,联合举办高职教育,培养“双高型”(高等文化专业理论,高级工操作技能)技能人才。实践证明,创造高职模式,对技术学校在数量和质量上开拓生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4健全我区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高技能人才资格认证体系是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确定其社会地位,实现发展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能使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工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水平。根据我国有关职业技能鉴定的规定,结合我区人力资源的具体状况,对高技能人才的评定采取评与聘结合的方法。
‘评’是指我区高技能人才评价沿用国家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来鉴定技能人才的级别。其中专业技术水平考察技能人才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能力水平注重考察技能人才的动手能力。
‘聘’是指企业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录用过程中,应自主再次进行考核和鉴定,看是否能符合企业所要求达到的水平,而不能仅凭一纸文凭。最近,假冒伪劣职业资格证书以及通过暗箱操作所获得的文凭的现象屡见不鲜,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高技能人才技能不高,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难于解决。为此,企业应采取评聘结合的办法,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确认技能人才的真实水平,从而筛除那些滥竽充数者,真正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评’‘聘’相结合,“在评中聘,在聘中评”,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不良现象再次发生,杜绝假技能等级证书的横行的现象,使高技能人才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最大价值的报酬。
4.5完善我区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收益为目的的社会实体,而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则是其发展的“软肋”。因此,企业应积极响应我市用事业、感情、待遇和政策留人引人的政策举措,结合我区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激发高技能人才的潜力。
4.5.1物质激励方面
据全国大中专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位工资指导价位统计分析,高技能人才职位薪资平均水平低于白领,只有白领薪资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与所公布的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相当。这与高技能人才对企业作出的贡献相比,明显不合理,人才的严重流失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因此,为了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我们应该:
首先,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把职业资格等级作为内部人员岗位合理配置和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在待遇分配上向技术型人才倾斜,使高级技工、高级工艺师与设计师、工程师享有同等待遇。
其次,拉开高技能人才队伍内部的工资差距。对在重要岗位上或是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提供较高的报酬,以提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完善技能人才的奖励、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实现多种激励相结合。坚持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规范奖金发放形式。建立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改善技能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提供较为适宜的福利待遇,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稳定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四,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为技术工人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对在职工人的技能培训、岗位培养等途径,提高现有工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鼓励企业职工广泛参与技能比赛、技术创新等活动,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严格工艺流程和成本管理,全面提高工艺水平。
4.5.2精神激励方面
首先,提供一条明朗的高技能人才晋升渠道,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从而为其明确奋斗的目标。目前很多企业都不注重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导致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不能安于本职工作,从而影响企业的效应。为此,企业要为高技能人才制定完整的晋升体系,将技术工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
其次,针对人员的具体贡献,设置各种荣誉称号,如“xx技能大师”,“首席工人”,“优秀制造群体”等等。用以表彰做出特别贡献的职工个人和群体。将受表彰的个人和群体公布在企业内部的公告栏上,并在企业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上公开颁奖,为技术工人队伍树立模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再次,改善技术工人的工作环境,实行工作轮换制,尽量减少其工作的乏味感;同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激发其斗志。目前我区技术工人的工作的环境噪音、空气等污染很严重,而且工作程序固定化,工人们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而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使用优质的产生设备,以减少噪音的污染,将会对降低工人的疲惫感有很大的帮助。在技术工人技术对口的情况下定期对他们的岗位进行调配,让他们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
5、结束语
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全面系统开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基于此,本文在对**区高技能人才状况初步了解基础上,阐述了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我区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整体开发思路;同时在具体措施上,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区区情的建议。因受调查数据和深入实践的限制,文章立论时的初衷没有完全达到,留下了许多不是和遗憾。愿在商榷中将本文触及的问题再作深入调查研究,真正起到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志刚.对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经济问题.2003,(8)-14-16
[2]马逸敏.技能人才短缺与对策.江苏劳动保障.2002,(8)-10-11
[3]王杜宇.当前技工学校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江苏劳动保障.2000.(3)-28-30
[4]张建平.技校如何在生源大战中取胜.江苏劳动保障.2002.(5)-40
[5]吝秀云,刘合强,郭沙.高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关系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4.(6)-65-67
[6]高存艳.高技能人才培训概念释义.现代技能开发.2003.(4)-5-6
[7]陈宇.国家技能振兴发展战略研究—保障科学技术成果汇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8]##市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工作计划.来源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