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邓小平人才思想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人才思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邓小平人才思想

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一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影响综合国力的第一资源。的关键问题。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思考中,对人才资源开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断,成为科学的、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邓小平人才理论既是科学分析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的成果,又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工作的科学总结和前瞻性的研究,它解决了我国人才资源开发面临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新时期人才资源开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强调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在人们过分把经济振兴的希望寄托于自然资源和资本之上,仅仅把众多的人口视为发展的负担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开始关注人才资源开发问题,首先提出了“人才资源”的概念,强调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人才资源开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作了精辟独到的论述。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离不开对国情的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自然资源和资本短缺。要在自然资源和资本方面形成发展优势,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究竟有无优势呢?这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基本信念和战略规划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他认为,建设四个现代化,最缺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人才。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曾经以日本现代化的历史为例指出,明治维新是日本资产阶级干部的现代化,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培养人才。邓小平一直强调机遇难得,人才难得。这两个“难得”,有着紧密的联系,抓住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必须重视人才。没有人才保证,就无法抓住机遇,也无法用好机遇。

人才资源开发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一个知识和人才无足轻重的社会里,谈不上人才开发。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后来,他又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然结果。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尊重”思想营造了开发人才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奠定了大胆培养选拔人才、合理配置使用人才的思想基础。可以说,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论思想,不仅是我们当前人才思想核心问题,也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一大法宝。

二、强调人才培养与教育的有机联系,提出抓好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

邓小平同志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多次把教育问题与人才问题结合到一起。他认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可见,邓小平把教育视为促使知识分子数量和质量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的最主要的途径。他还曾多次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又一次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他认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它必须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此,邓小平同志认为抓好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如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发展教育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等。他还告诫各级领导“要象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还特别重视教育投入,多次提出要增加对教育投入。“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三、提出判定和选拔人才的新标准,赋予人才标准以时代意义

提出判定和选拔人才的标准,是邓小平在人才理论上的又一重要贡献。在谈到新时期干部标准问题时,小平同志一再主张在坚持“任人唯贤”的前提下,不拘一格地大胆选拔和使用人才。他把唯绩是举作为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即全面考核政治表现、思想品德、工作成就、业务能力、学识水平、工作态度等诸要素,重点要看实绩,看贡献。邓小平多次指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关键看这个人实绩如何。他反对政治空谈,强调实际效果,明确指出用人的政治标准,突出地强调选拔人才最根本的是看他有没有实绩,即以生产力发展直接或间接所作的贡献如何,作为决定性的标准。他认为,当前要特别注意选拔坚持改革开放并有实绩的人。这是干部“四化”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他说: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为此,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1.不要论资排辈,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2.不要求全责备,抓住某些弱点、缺点不放,使得“白璧微瑕”的人无用武之地,阻碍人才的开发和利用;3.群众公认。小平同志诚恳地希望,在选人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认,不能感情用事。他始终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党制定大政方针的基点和归宿,作为选拔干部一条基本标准。他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现在就是要大胆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并有实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看一个干部的德,不能与他的政绩分开,干部的德应该体现在他对国家、人民,对推动生产的发展是否做出了贡献。4.搞五湖四海。小平同志痛恨宗派主义,最反对拉帮结派。他一再警告,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他主张要打破常规,打破各种界限。在“台阶”问题上,他指出:“用坐火箭、坐直升机的办法选拔干部,我们再也不能这么干了。”但是,“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些新的人才标准,特别是提出“发展生产力”、“为人民造福”等等不同于以往判定干部优劣的传统的标准,为人才的标准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使我们从僵化的、不合时宜的用人标准的误区中走了出来,为我们拓宽视野,大批量地选拔和起用人才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四、强调改革不合时宜的人事管理制度,创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也创造人,人才的脱颖而出,不仅需要自身的奋发努力,而且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要根本解决我国人才问题,关键是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既不利于人才的发现,也不利于人才积极性的发挥。为此,邓小平同志在提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总是提到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问题。而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便是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改革有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有利于选拔人才”,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有些人的成就外国人都公认,我们反而不理解,说明我们的制度有缺陷,不能发现人才,要认真改进。没有一套办法,怎么能把几百万知识分子骨干使用好?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我们要改革现行的干部工作制度,建立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1980年他号召要坚决解放思想、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使用优秀人才。他强调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轮换制度,逐步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此他提出:

(一)建立严格的责任制。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善于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做到因事设岗,因岗选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防止干和不干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的用人弊端。从制度上、习惯上、风气上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二)推行合理的人才流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积极倡导干部交流。1977年又提出人才交流的主张,这不仅是解决我国人才分布和人才结构不合理、培养与使用相脱离等问题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提高人才利用率、开发人才的主要途径。“人才交流”思想的提出,首先解决了“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问题,并“打破了部门、地方用人界线”,促进人才使用上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这也是邓小平人才管理之根本。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与社会、经济严重脱节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坚持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一方面强化科研系统的开发功能,设立科技进步奖、成果奖、鼓励创办科技企业,并在科技奖励、奖金投向以及政策方面,引导科研单位增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识,使科技人才从科研院所“深宅大院”里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强化企业科技功能,通过从科研院所向企业分流科技人才,促进科研院与企业联姻,创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有力措施,使企业增强依靠科技人才意识,让科技人员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聪明才智,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竞争机制。邓小平认为,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首先要打破一潭死水凝固状况,使之流动起来。其次,要打破平均主义,鼓励人才竞争,使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再次,要按科技工作规律办事,扩大研究机构自主权。邓小平这些思想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竞争机制。

(五)建立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更新机制。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邓小平不但看近期需要,而且预见到远期需要;不但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而且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他强调:“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只有有了大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他积极主张建立退休制度,实行新老交替,使干部队伍年轻化,增强机关活力。新老干部的合作交替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任何政党都无法回避。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作了科学的论述。在讲到新老干部交替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时,小平同志强调要大胆起用年轻干部:一要以制度作保证,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鼓励年轻人。“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管的业务宽了,见识就广了,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世界上的科学家,成名的很多是在三十岁左右。”二要解放思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年轻干部的成长。邓小平的上述思想及其指引下所形成的政策导向和人才机制,对发现和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邓小平人才思想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强调机遇难得,要抓住机遇;强调人才难得,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科技和教育搞上去;强调人才有效合理使用,要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些人才思想为培养造就大批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创立了坚定的理论基础和战略决策依据,成为新时期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行动指南。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