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订单式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订单式人力资源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订单式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着手,阐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给学校、企业、学生带来的效益,从而得出结论:该模式是当前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必须走的开放式办学之路,是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破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的灵活办学体制,更是校企合作办学、实现多赢效应的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订单式”培养模式;多赢效应

人力资源供求矛盾

无论在大型人才市场还是日益火暴的招聘类网站上,企业招不到所需员工,而求职者也找不到合适岗位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反映了社会的岗位需求与专业结构相脱节的矛盾。人力资源供求的不匹配,使有限的就业机会得不到充分实现。随着现代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矛盾将日趋突出。为此,改变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状况显得尤为紧迫;架起一座连接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桥梁,实施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成为必然。这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及实施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即人才培养协议,明确三方的职责,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需求定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定向于某一类职业的技术型、操作型、应用型人才。具体实施控制如下:

三方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协议是合作的法律依据,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利益,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要求。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学校要考虑企业的实力和基础,看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去,还要考虑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能否给予学生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考虑企业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这是合作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在合作方向的确定中,学校应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对自身条件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找准三方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合作内容,明确三方的权利义务,签订合作协议。

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要与学生的要求,依据专业人士对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所需人才的前瞻性预测,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三方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对订单的具体化。因此,三方必须建立一种紧密的一体化联络机制,在人才层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制定三方认可的可行性计划。

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培养人才“订单”模式的实质是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因此,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职业岗位的质量要求,校企双方均应深入合作。企业不仅参与计划的制定,更重要的是参与计划的实施。企业应协助学校实施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督察学校的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并作为学生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单位,给实习学生提供顶岗实训的机会,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

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订单”模式的出发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必须由校企共同研究制定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主要表现为:企业参与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学生实习成绩以企业评价为主。

企业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订单”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为企业所接受,学以致用,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在“订单式”教育完成后,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订单”约定,安排符合综合质量评估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多赢效应

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三方都具有巨大的效益。

对学校而言,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办学指导方向明确化。“订单”模式下,高职院校立足当地办学,主动自觉地与地方或行业的需求紧密结合,用产学研结合的方法为经济、行业发展培养实用型的高质量人才,发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增强办学活力、生存价值和发展空间。(2)专业设置更加市场化。“订单”模式下,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更要在成才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诸多方面充分采纳人才需求方的意见,从而获取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以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按照地方市场导向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3)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订单”模式下,学校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标准,使学校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克服教学内容老化、教育方法落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离等方面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岗位针对性,将大大缩短学生就业的岗位适应时间。(4)教学质量更有保障。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用人单位选派最优秀的师资进行教学,同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为学生开办讲座。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技术支持使得“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为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素质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关系,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零过渡”成为可能。(5)提高了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实践、实训工作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精通理论和业务,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在“订单”模式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订单企业的优势,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学生有效地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合作机会,将教师派往订单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得以扩大。对企业而言,“订单”模式下,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因而企业引进的人才是量身定做的。通过接纳学生实习,企业有机会挑选真正适合的准后备职工,节省了大量的岗前培训费用。企业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比内部供养大量的培训专员成本更低,也更为实际。因提供过大量的顶岗实习实训,引进的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较强。“订单”的约束又有助于企业提前招聘到需要的人才,保证有稳定的人才供应,降低了人才引进的风险。

对学生而言,“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效益则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1)提高了技能。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要求必须有大量的实习、实训内容,而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及各种特殊要求造成了实习工作的种种困难。“订单”模式下,学生毕业以后就在订单企业工作,企业对学生的管理能落到实处,就可以更加放心地、积极主动地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岗位技能。(2)找到了出路。“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院校要办得有生机,出路在于贴近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办学成败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学校没有高就业率,就难以提高对经济的服务贡献率。“订单”模式不仅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对急需人才的需要,缓解了地方经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毕业生解决了出路问题,提高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学生顺利就业打造了绿色通道。在这种模式下,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实践教学背景使其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员工。这种直接以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人才市场上的供求矛盾,从而减少巨大的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三方相互信任、紧密结合的基础上的,其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是高职院校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解决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的最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金崇华.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与学科式的统一[J].教育与职业,2004,(4).

[2]周建松,郭福春.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3]施祝斌.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