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力资本产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力资本产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力资本产权

舒尔茨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时,曾经意识到了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存在。他在谈到导致学徒制度消失的原因时指出:“学徒制合同履行上的困难无疑加速了学徒制度的消失”。舒尔茨还曾问到:“那些接受了人力资本方面公共投资的个人,应该得到这类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吗?”尽管舒尔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政策含义是深远的”,但是他本人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并没有深入具体地探讨这个问题。在我国,人才的使用、管理与流动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而这些改革无一不与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直接相关。因此,探讨我国人力资本的产权关系已经极其重要。

一、我国人力资本产权运行过程

探讨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必须首先探讨人力资本产权的运行,所谓人力资本产权运行是指通过人力资本产权的运动(即人力资本形成、配置及使用)以实现人力资本合理配置的过程。人力资本产权运行过程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和产权经营。

产权界定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福利性质的投入和功利性质的投入。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就是一种福利性质的人力资本投资,其产权属于国家。高等教育逐步改为功利性质的投入,由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投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看作由国家股、企业股和个人股三大部分组成,排斥任何一方都是不科学的。

人力资本具有创造性(非机械性),人力资本创造力的本体性(非整体性)和创造力的无限性(非可计量性)构成了人力资本的三大特点。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创造性以及创造的无限性,尤其是这种创造性的无限性和本体性特点,必然导致它的另一个更加重要的特点,即人力资本的自有性。这种自有性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发挥在人的头脑之中。人力资本的自有性必然首先导致排他性产权要求。

但是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由于福利性质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是国家或社会,投资客体是全体公民,从而在一国之内,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放弃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要求”,即国家投资所有者缺位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不正确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低,教育资金比较缺乏,75%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要提高整体国民素质,需要大量的福利性质的投资。国家关心的是人力资本投资所能达到的综合效益,更倾向于从福利角度来体现国家投资的社会平等化,以促进社会进步,同时注重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相配合,达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这种福利水平的投入并不强调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但不是由此所有者缺位,只不过是所有者隐性化了而已。根据产权经济学理论,一种资本的所有权,一般归这种资本的投资者所有,并且凭此而具有收益权。计划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产权归国家所有,国家包办一切。事实证明,这种体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人没有自主权。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所有者地位放开,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允许自主择业,满足了人力资本排他性的产权要求,从而使我国的经济蓬勃而富有生机,国家也由完全的所有者地位改为部分所有。通过人力资本承载者的自主择业创造财富,从而满足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收益需求。

产权配置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分配方式导致人力资本的配置体制的日益僵化,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在其位不司其职等现象比较严重,其必然随着改革的进展被现在的“双向选择”所替代。人才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自动地对人力资本产权的配置作出引导,同时价格信号的不断变化波动使得人力资本产权优化重组不断发生,实现人才供需动态平衡,以保证人力资本产权配置的高效率。适应这种改革,我国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应逐步放开。

产权经营人力资本产权经营是产权运行的实际操作阶段,即人力资本承担者利用人力资本产出价值的过程。在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本的产权经营还缺乏活力,缺乏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往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隐性失业普遍存在,应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让市场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合理管理,争取充分利用人力资本产权。

二、人力资本产权收益分配的设想

根据“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人力资本产权收益需在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根据国家投资的特点与目的,国家的收益只能通过普遍征收的税收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个人一般从单位领取工资、奖金以及其他性质的收入。除了国家税收和个人收益之外,人力资本承载者所创造的收益归单位所有。

以大学毕业生的收益为例,主要依靠功利性质投资的收益分配和主要依靠福利性质投资的收益分配之间的差别,通过以下两个图来比较。(假设前提是:这两种投资所带来的总收益相同。)

其中图(A)表示要依靠功利性质投资的收益分配,图(B)表示主要依靠福利性质投资的收益分配。I代表个人的收入及企业投资的成本,II代表国家的税收收入,III代表企业的净收入。

很显然,从两图中的比较可以看出,IA>IB,IIA<IIB,即功利性质的投资所带来的个人收益高,而福利性质的投资所带来的税收收益高。其根源在于,功利性质的投资比重大,其收益补偿必然大,在总收益相同的条件下,会带来税收收益的减少,而福利性质投资则完全相反,个人投资比重小,其收益也小,必然带来税收收益的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1)假定这两种投资的总收益相同是为了比较的方便,而在现实中,往往IIIA>IIIB,其原因在于,功利性质投资的总收益要大于福利性质投资的总收益。产权经济学派的代表者张五常曾指出:在教育的投资方面,有谁能比得上孩子的家长更关心自己的孩子呢?公共教育在于其普遍性,但实用性差。而功利性质的投资往往使孩子的自主性增加,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可见功利性质的投资者的优越性远大于福利性质投资者的优越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力倡导功利性质投资的原因。从图(A)来看,总收益曲线应向上移动。(2)为了更好的激发职工的创造性与人力资本存量的发挥,当前的职工持股计划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企业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事实证明,职工拥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能更有效的发挥职工的积极性。职工持股计划的收益,应从III中分出,在图(B)中以IVB表示。(3)人力资本的收益是一个发散的序列,即人力资本实际实用所带来的收益并不仅仅局限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支配者或使用者范围之内,而是向更广的范围扩散。这种扩散的结果,会使与该人力资本投资和使用完全无关的其他人或其他组织从中获益,即所谓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正效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