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强化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原来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进行完善。本文探讨了我国高校后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强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作职责不够清晰,缺少危机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后勤实体下属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存在交叉现象,容易导致部门间扯皮;二是员工岗位职责不够详尽,往往只规定了要干什么,没有规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对企业内部各工作团体及人员工作职责的界定大多数是模糊不清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明确岗位职责及岗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基础。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使择优聘任成为可以明确操作的工作,才能使人员和岗位的结合具备科学的合理性;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内部的各工作团体及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进行考核,判断其行为与企业所要求的职责范围之间的拟合程度,并以此作为绩效的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

2.考核制度存在问题。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建立。业绩考核、能力评估与后勤职工密切相关的行为还停留在传统的定性考核阶段,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考核办法本身存在不科学的部分。高校后勤以往的考核办法往往与高校机关的考核办法一样。尽管一般也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但所谓的定量没有确定的指标,只是工作标准的一种数字化描述,并非真正的绩效考核。对考核的定位存在偏差,考核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考核的定位问题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要解决什么问题。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考核不外乎两类目的:一类是评价性的,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和激励;另一类是发展性的,考核不只是手段,要通过绩效考核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目前高校后勤的考核目标过于狭窄,它只是进行评价性的,主要变成了工资管理和奖金分配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对职工过去一年工作的表现的定性结论,从而使“考核”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变成了事实上“斤斤计较”的工具。考核的标准设置缺乏科学性,重视任务绩效,忽视周边绩效,导致某些员工不择手段去实现考核目标,表现为短期目标;同时忽视服务育人这一高校后勤必须具备的功能,并缺乏这方面的必要的评价指标。

3.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是适合企业运作的薪酬体系尚未构建。在编员工的工资大多数仍然按照事业单位的编制序列执行,在岗位工资和奖金方面略微拉开一点差距,但缺乏量化指标。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的设置没有结合后勤各实体的具体情况。在编员工和外聘员工的收取差距仍然很大。二是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员工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考虑不足。优胜劣汰的机制和让优秀员工脱颖而出的气氛尚未真正形成。三是缺乏有意识的激励行为,对激励的方式方法了解不够、运用不当。

4.忽略对员工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不高,高校后勤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也很困难。长期以来,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都只注重对员工的使用而忽略了继续培养。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不加以继续投入,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当前而言,除了少数企业文化氛围较强的企业加强系统培训外,其余的可以说寥寥无几。然而,作为高校后勤,有着本身固有的特殊使命,服务的对象都是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和专家学者,厚德载物的学术环境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后勤队伍与之相适应,如果忽略了员工素质的提高,就不能实现后期社会化改革的最终成功。在后勤员工培训的过程中,要区分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是管理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在高校后勤这个服务型企业里面,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5.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多数高校后勤尚未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有些虽然在机构设计上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但工作主要集中在日常事务的处理方面,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在诸如工作系统分析、绩效管理、薪酬设计、激励机制以及员工培训方面缺乏专业化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后勤实体的决策参与度很低,多为被动适应领导意志的需要,听命行事。不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参谋、导向和决策参考作用。

6.忽视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后勤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由此缺乏对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个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体,后勤职工将缺乏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后勤就不可能贯彻“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不可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建立成功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集团职工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适应后勤社会改革要求的高素质队伍,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发展企业先进文化。高校后勤职工队伍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预见性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职工的全局观念、竞争意识有待提高、职工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等。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后勤队伍,克服以上不适应的问题,一定要加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从我国高校后勤特有的思想意识形态来看,高校后勤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高校长期形成的一种观念文化。

二、强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是后勤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高校后勤变为独立的实体或者独立法人,进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后勤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服务、经营的问题。服务要上水平,就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借鉴成功企业的作法;同时,高校后勤要发展,必须解决好经营的问题,目光不能只是局限在校园内部,还要开拓社会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规模化增长的道路。所有这些,必须要有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并懂现代管理的后勤人才。高校后勤必须适应这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招聘、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后勤人才,是后勤自身发展的需要。

2.是适应高校培养造就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同时大学必须担负起维系社会道德的重任,倡导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良心。高校后勤所处的位置和所服务的对象决定了后勤在高校培养造就人才方面的作用。就是,必须明确高校后勤在服务和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担负教育在校学生的重任。这种教育不一定是说教型的,而必须是贯穿到整个后勤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在后勤全体职工为学生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后勤人员的优质服务、言传身教、熏陶感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实行行为育人。通过创造符合培养“四有”人才要求的教学、生活设施和环境条件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行环境育人。

总之,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我国高校的发展前景,并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