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抉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抉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抉择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端,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高寒深石山区。经过直辖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城口己经从整体越温脱贫迈向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到2007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78亿元,比直辖前1996年增长了4倍;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增长了7倍。但城口仍然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仍然很落后。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仅占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还存在资源加工型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突出矛盾。解决好这些矛盾问题,不断缩小差距,要求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在落后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追赶。按照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城口加快建设“生态功能保障区、重庆向北重要门户、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基地、重要生态经济区”的定位要求,结合城口实际,城口必须坚持“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发展战略,下大决心打好“生态”、“特色”、“门户”三张大牌,做好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两篇大文章,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县、特色经济区、改革试验点,努力把城口建设成为重庆向北重要门户。打“生态牌”,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县“生态”是城口最大的优势和最靓的名片,也是建设门户的核心内容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义务。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把生态环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抓好这一具青‘乘数效应”的战略任务。

一抓综合规划。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切实抓好主体功能区划分,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调整和合理布局生产力。对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引进、不发展。

二抓森林工程。按照在全市率先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健全的林业管理体系”试点示范要求,全面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培育壮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唤醒沉睡的大山,变荒山穷山为秀山宝山,达到“绿山”与“富民”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经济林,科学选择树种,加强技术指导,实施典型示范,引导千家万户上山种树。大力发展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漆器加工,完善和延长林业产业链条,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把林业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战略产业。

三抓生态建设。树立“大林业、大水利、大生态、大产业”理念,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矿山“黑瀑布”治理等重点工程,不断增强生态功能。特别是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扩大退耕还林面积,做到“应退尽退”、力争“愿退尽退”,真正把城口建成国家水资源保护区,为长江上游涵养水源,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

四抓人口下山。采取“政策主推、市场主导”的办法,综合运用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产业扶持、社会保障、城镇发展、户籍改革等政策,促进人口内聚外迁,从源头上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尽力改善农民生存发展环境。集中实施国土整治、堤防建设等工程,解决移民群众的宅基地、菜园地。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和特色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通过努力,把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不适宜人生存的高山地区和重点生态建设区域的近10万居民,搬迁到河谷地带集中居住或移居县外。

五抓清洁能源。坚持“整体包装、打捆开发”的思路,积极发展水电产业,到20n年全县水能资源大部分得到开发,装机达到30万千瓦。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改善城乡能源结构,使能源产业既成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总之,力争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0%,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深入人心,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初步建成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和最具生态活力的区域。

打“特色牌”,着力打造特色经济区

按照“既要开发物质资源、更要开发人力资源,既要开发不可再生资源、更要开发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产业、能矿产业、旅游产业和劳务产业,走特色发展路子,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一要“腾笼换鸟”,重点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坚决破除“三大沱”(土豆、玉米、番薯)的传统产业格局,按姗‘产业错类、产品错季”的思路,念“山”字经,发展以“林”为主的生态农业。重点发展以板栗、核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大巴山道地品种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城口山地鸡”、生猪、中蜂等为主的畜禽产业。引导农民把干果当作粮食种、把药材当作庄稼种,大力推广林药间种、林下养鸡、林间养蜂、林材生菌和粮药间种等复合型发展模式,努力建成“山顶绿树戴帽,中山果药缠腰,山下庭园连片”的生态农村新貌。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大力实施生态移民,促进土地林地向大户、向合作社、向产业基地集中。打捆使用生态建设、产业扶持和社会保障等政策,集中扶持大户,典型示范引路,逐年打造特色乡镇。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发展,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十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力争用四年时间,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的70%以上,把城口打造成全市全国重要的干果基地、中药材基地和畜禽产业基地。大力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嫁接重组,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力争四年内培育10个以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每个主导产业有1一2个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在建设完善城乡商贸体系,培育壮大农村营销大户、经纪人队伍,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同时,依托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中国核桃之乡”的影响力,以建设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产业基地为龙头,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商标的申报认证,切实加强产品原产地保护等工作。努力把“大巴山中药材”、“城口核桃”、“城口板栗”、“城口蜂蜜”、“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鸡鸣寺院茶”和“山神漆器”等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把城口建成秦巴地区特色农林产品集散地。

二要“强筋壮骨”,大力发展能矿产业。在生态环境合理承载范围内,着力改造提升以锰、钡、煤为主的矿产开采及加工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并转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规模较小的企业。“抬高门槛”,引进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企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换代。树立“绿色矿业”思想,积极推进电矿联产联营,重点抓好“三废”治理,大力推广尾矿砂制砖等环保项目,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起与生态相适应的新型工业体系,力争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培育4一5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锰、钡加工企业。

三要“引凤筑巢”,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充分挖掘“绿色”和“红色”旅游资源,按照“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引进集团、整体开发”的思路,着力抓好保护、策划、规划等基础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强红色文物的收集、整理、发掘和保护,丰富城口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内涵,建成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打造开县一城口一陕西红色旅游精品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万州一城口一巫山旅游“大三角”,把城口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赏农家景”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体验式旅游业。努力把城口建成全市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研究和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科考探险的旅游胜地,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拓展空间。

四要“提质增速”,加快发展劳务产业。把劳务收入作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坚持不懈地抓好劳务产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转尽转。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切实搞好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进一步完善劳务信息网络,打造城口劳务品牌,大力培育劳务经纪人队伍,支持劳务经纪人创办劳务企业,提高输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搞好劳务输出服务,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适时建立劳务服务站,提供司法援助、政策咨询、信息交流等服务;加大县财政补贴力度,搞好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为外出务工人员系上“保险绳”;解决好“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解除后顾之忧。坚持“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政策,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和异地兴业,以达到“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创业一户,带动一方”的效果。

打“门户牌”,树直辖市窗口形象建设全市向北重要门户,就是要打牢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改革试验,打造人文环境,树立直辖形象,使城口成为重庆向北发展的桥头堡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老边穷地区落实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点。

一要加快交通建设。着眼于打通三峡库区连接大西北的高速通道,推动万州区域性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建设,将渝东北融入全国交通大网络,积极争取支持,建设万州经城口至安康的高速公路,城万快速通道和安张常铁路,增强城口承接“1小时经济圈”和周边大中城市辐射带动的能力,尽早建成西北地区“通江达海”大通道的物流中转站和秦巴地区互融发展的“关节点”。加快推进县乡交通网络建设,全面实现“2小时城口”。

二要加快城乡建设。统筹考虑全县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劳动就业、资源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要求,高水平规划城乡建设。以滨河路建设、旧城改造和小区开发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城市容量,以绿化美化亮化香化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发展特色农林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为载体切实增强城市吸附能力,努力把县城打造成“碧水护城、绿树掩城”的山水园林生态小城镇。全面完成24个乡镇场镇的建设规划,加大给排水、垃圾处理、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吸纳农民下山的能力。加快实施“千百工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庭院经济发展,搞好新村规划,突出特色,统一风貌。加快推进“一池一坑四改”工程(建一口沼气池、一个垃圾坑,配套改厕、改厨、改畜圈、改庭院),支持农户硬化人行便道和院坝,房前屋后种植经济林木和花草,大力改善村居环境。

三要加快和谐建设。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的首要任务,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积极促进城乡就业,大力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2007年城口县获得了国家西部“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的表彰),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努力把城口中学、城口职中和示范幼儿园建成全市重点学校,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的基础,扎实推进“四位一体”(以乡镇综治办牵头、以司法所为依托,实行综治办、信访办、调委会、司法所四块牌子、一套人马,形成统一的对外工作窗口,这一办法得到了中央政法委的认同和推广)基层维稳工作模式,形成“大综治、大调解、大信访”格局,打牢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治安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广泛推行“一事一议”制度,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做好改革创新文章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要重点抓住统筹城乡发展资金、统筹城乡人口流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工作模式四条主线,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公共服务均衡化、社会保障和城乡产业一体化,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就业”,让更多的城镇资源要素“进村扶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做好开放发展文章坚定不移地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打开山门求发展,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加快城口建设。自觉把城口放到全市全国大局中思考和谋划发展,在全市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参与合作竞争、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加速融入大市场。主动与周边地区加强交流合作,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和生产要素的统筹配置,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坚决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依托优势资源、优质服务、优良环境,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加快发展。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积极向县外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市场在外的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发展空间。在不断扩大开放中解决“人才不足”问题,坚持“所有、所在、所用”的观念,重点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采取院县合作、校地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借脑借智,缓解高端人才匾乏矛盾;采取外派学习、挂职锻炼和到院校培训等方式,培训提高现有“党政人才”;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方式,培养一批扎根山区的乡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