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企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企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企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8年中共青海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机遇,团结一心、同心同德、扎实苦干、开拓进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年来,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提高,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财政收人、城乡居民收人均有明显增加。可以说,从省九次党代会到省十次党代会这四年间,是青海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居民收人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四年。也是建国以来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最快、最好的四年之一。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四年来,我省经济总量增加,增速逐年加快,1999年GDP是1980年的4.7倍,年均增长8.04%,提前一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大关,达到300.83亿元,四年间平均增长9.5%。九次党代会以来,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2.97亿元(按当年价计算,下同),比八次党代会五年累计实现的798.79亿元,增加224.18亿元,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1998一2001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各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9.0%、8.2%、9,0%、和12.0%,增幅稳步提高,表明我省经济逐渐进人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从1997年起,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5年高于全国水平,扭转了近20年发展滞后的局面。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四年来,我省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方针,结合青海实际,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四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加大农牧业和农村经济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牧业,使农村牧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合理变化,促进了农牧业稳定发展。在工业领域,依托资源优势,通过稳步推进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资源开发迈出了新的步伐,石油天然气、电力、有色金属和盐湖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骨干作用继续加强,并开始孕育了医药、新型建材、农畜产品加工和冶金四大优势产业,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第三产业领域,通过加强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商品流通和金融等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证券、保险、旅游等新兴产业,使第三产业在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显著提高。四年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7年的20.12:39:40.88变为2001年的14.22:43.98:41,80,第一产业降低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4.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92个百分点。2、所有制结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我省在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逐步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格局,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63.59亿元中,公有制经济完成215.68亿元,占81.82%;非公有制经济完成47.91亿元,占18.18%。在全省460.6亿元的注册资金中,公有制经济注册资金为371.07亿元,占80.56%;非公有经济注册资金为89.53亿元,占19.44%。3就业渠道多元化,就业结构渐趋合理。从近年来我省从业人员变化趋势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基本稳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从经济类型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看,我省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而个体、私营及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占的比重则在不断上升。

三、财政金融运行良好,为我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财政收人显著增加。四年来,我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努力扩大财源,财政收人逐年增加。地方财政收人四年累计完成63.34亿元,年平均增长16%。四年来,全省累计实现财政支出268.2亿元,年平均增长28.7%。财政支出的重点有了较大调整:一是社会公共需要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四年中,全省社会公共需要方面的支出累计达146.2亿元,其中2001年达50.06亿元,比2000年增长39.1%,有力地保证了全省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二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1999至2001年全省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累计达25.31,亿元,其中2001年为10.3亿元,比2000年增长10.8%。2001年解决了22.78万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比2000年增长42.11%。三是经济建设支出仍处于领先地位。全省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累计达到76.8亿元,其中2001年达36.1亿元,t匕2000年增长93.1%。四年来,我省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增设网点、改善服务等方式,提高了筹资能力,壮大了金融实力,保险、信托、典当及各种基金会等非银行金融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2001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为391.06亿元和422.03亿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1.1倍和67.1%。

四、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200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5853.72元,比1997年增长46,4%,年均增长10%(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八次党代会召开的1993年增加3974.43元,增长2.1倍;农牧民人均纯收人达1610.87元,年均增长5.09%(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1997年增加290.24元,增长22%,比1993年增加938.3元,增长1.4倍。2001年全省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达4698.59元和1345.62元,年均分别增长9.2%和5.5%;其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镇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829%下降到2001年的38.1%,农村则由66.3%下降到52.4%。2001年城市人均房屋居住面积为13.45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2.44平方米,超过了12平方米的小康标准;农牧民人均房屋居住面积达15.93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2.12平方米,新建住房逐步向高质量转变。

五.农村牧区经济稳定增长。四年来我省坚持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保持了农牧业和村牧区经济的稳定增长。2001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为42.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7年增长6.2%,年均增长1.5%,农牧业生产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的特点:1农业生态条件逐步改善。为恢复林草植被,优化生态结构,我省各地积极贯彻“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贩,个体承包”的政策,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0年至2001年全省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作业面积50,4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8.42万亩;还草17.88万亩。“九五”时期加大了对农牧业水利建设的投人,组织实施了黑泉水库、引大济徨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付出了巨大努力。2.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四年来,压缩了小麦、青裸的种植面积,扩大了效益好的脱毒马铃薯、豆类和反季节蔬菜及油料、药材、林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200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9.87千公顷,比1997年下降21.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8,74千公顷,增长23.6%。2001年全省油料作物产量为23.00万吨,比1997年增长25.3%,马铃薯产量达26.6万吨,蔬菜产量达63.7万吨,分别增长89.7%和50.4%。3.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我省狠抓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西繁东育”工程,在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2001年全省草食牲畜年末存栏数为2130.5万头(只),能繁母畜比例达47%,比1997年提高2.93个百分点;全省草食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为28.94%、27.94%和22.38%,比1997年增加4.19、3.74和3.98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达22.07万吨,增长11.2%。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兴农成绩显著。全省通过开展农业“丰收计划”,牧业“丰收竞赛”等活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科学种田、科学养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六、国企改革取得成效,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四年来,我省工业坚持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石油天然气、电力、有色金属和盐湖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在实施资源开发中的先导作用继续增强。2001年全省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89.2亿元,比1997年增长45%,年均增长9.7%。产品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适销对路的能源原材料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在2001年主要工业产品中,原油206.03万吨,比1997年增长28.6%;天然气5.87亿立方米,比2000年增长50%;发电量137.77亿千瓦时,比1997年增长63.4%;钢44万吨,增长2.7%;铝29.5万吨,增长58.7倍;钾肥79.43万吨,比2000年增长17.1%;水泥166万吨,比1997年增长1.1倍。四年来,我省逐步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实行债转股、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等等,使一批大中型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重点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进程,到2001年末,全省实行债转股的6户企业中5户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2001年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白唇鹿股票成功上市,融资1.87亿元,盐湖钾肥、东盛科技、数码网络等企业的新股增发、配股的前期工作顺利推进,为争取上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力度,2001年在建技术改造项目达324个,比上年增长19.6%,共建成技术改造项目151个,青海晶珠藏药、青海水泥日产2000吨熟料等重要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基本实现工业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实现利润1.58亿元,从而摆脱了连续七年亏损的局面,实现了整体扭亏。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0.56,比2000年提高9.5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8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79.76,提高9.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58亿元,增长87.9%。经济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成果,为我省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四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从多方面争取项目、筹措资金,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增长。四年来,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95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为57,03%,人均投资由1997年的1985.2元上升到2001年的3878.6元,增加1893.4元。其中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达201.6亿元,相当于整个“八五”时期的合计(199.72亿元)和1980一1991年累计完成额(202.9亿元)。从投资渠道看,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四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85.45亿元,年平均增长18.4%;完成更新改造67.41亿元,年平均增长8.1%;完成房地投资48.58亿元,年均增长75.5%。投资结构的重点放在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市政及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地改变了我省投资环境,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四年中,开工建设了宁平高速公路,结束了我省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建设了国道姜路岭—清水河二级公路、315国道惶源—察汗诺二级公路等一些公路网;建设了涩—宁—兰输气管道;开工建设了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公伯峡水电站和100万吨钾肥生产线;全省各州、地、市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西宁市南绕环城路、新宁路桥建设和排水管道改建工程顺利完工;20个藏区县城道路与排水改建工程全面完工。这些工程的开工建设,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八、国内贸易蓬勃发展。我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启动市场的机遇,积极开拓城乡市场,引导流通企业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经营、配送、仓储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并逐渐向人口密集地区延伸,扩大销售网络,积极协调落实农畜产品收购资金,争取国家储备肉计划,引进优势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充分利用“假日经济”效应,开展促销活动,使全省消费品市场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2001年全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0.35亿元,比1997年增长35.4%,年均增长7.88%。全省消费领域中经济成份多元化,推动市场经济结构向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九、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近五年来,我省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认真实施大经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2001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05亿美元。2.利用外资扩大规模。我省积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改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使外商对资源开发产生极大的投资兴趣,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2001年成功的举办了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经济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签订项目中,有23个投资3000万以上的项目开工建设。2001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0.99亿美元。3.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1年我省接待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以及从事各种商务活动的国内游客375万人(次),比1996年增长8.2倍,年均增长56%;国外游客3.97万人,增长2倍,年均增长24.4%。

十、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快速发展。我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城乡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网络,为我省的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1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货物5456万吨,比1997年增长30.5%,年均增长6.9%;运送旅客3836万人,增长33%,年均增长7.4%。公路运输业快速发展。2001年用于公路建设投资达40.98亿元,其中用于公路建设的国债资金26.9亿元。到2001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9310公里,有些州、县新通了油路,300多个行政村新通了公路,并且实现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收费公路等零的突破。铁路运输持续发展。2001年用于铁路建设投资达1.35亿元,到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1100公里,全年完成旅客运送量392.1万人,比1997年增长1.l倍,运输货物957.2万吨,增长78.9%,为我省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名航运输业飞速发展。到2001年底,我省民航已开通了西宁至北京、广州、上海、西安、成都、拉萨、乌鲁木齐等城市的航班,通航里程19000公里,比1997年增加4300公里,运送旅客16万人,比1997年增长2.2倍。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随着新电信网络的应用,我省邮电通信业务由原来单一型服务向数据、文字、图像等多媒体通信领域发展。2001年末,全省电话用户达46.8万户,比1997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7.7%。

十一、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我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不断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使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营规模、经营水平逐步提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1年末,全省个体工商户已达到10.63万户,从业人员19万人,注册资金14.4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0.4%、29.4%、19,7%;私营企业达6650户,从业人员超过14万人,注册资金72.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0.9%、21.2%、56.3%。2001年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持续增长,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整体势力不断增强,为30万从业人员增加10亿元以上的收人,先后安置了5万多下岗职工和企业富余人员,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十二、“科教兴青”战略有效实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年来,我省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技兴青”不断深入人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科技事业得到重视和加强。我省对科技的投人加大,科技创新、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科技事业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围绕全省技术创新确定的六大领域,重点支持种子、中藏药、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突出重点,解决技术关键和难题。1997年至2000年大中型企业开发项目901项,投人技术开发项目经费4.25亿元,2001年共组织新开发科技计划项目118项,安排科技项目经费2575万元,授权专利70余项,登记科技成果111项。2001年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向国内外公开招标,首批10项重大科技项目全部通过竞标;盐湖提锉综合利用等一批科研成果分别被列人国家和地方产业化项目,成为我省发展中新的亮点。四年间,全省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403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5.87%。2000年地方财政对科技拨款达8500万元,是历年来投人最多的一年。2000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129亿元,比1997年增长l倍。2.教育改革力度增强,发展步伐加快。五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精神,努力推进“两基”教育,到2001年底多数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西宁市和其他相对发达地区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率先走向教育现代化。2001年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73.87%,比2000年提高3.巧个百分点。学龄儿童人学率达95,39%,比1997年提高4.99个百分点。3.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电视广播普及率不断提高。五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青海大发展”这一中心,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广播电视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西新工程”为重点的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圆满完成了560台广播发射机设备改造安装调试。电影放映“2131工程”成功启动,将逐步实现农牧区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01年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0.5%和87.8%,比1997年分别提高22个百分点和9.4个百分点。4.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卫生规划全面实施,全省各地制定出台了本地区卫生规划方案,5个县分别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保健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利用率全面提高。农牧民“健康工程”收到实效,为示范中心卫生院和部分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心电图机等,中心乡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100%,一般乡卫生院平均达到52%,乡村医生中专以上学历水平比例达66%。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了新进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面推行,实施率达100%,招标药品占医院常用品种的70%,药价平均降幅为17%,全省向患者让利1.12亿元。“病人选择医生”活动深人开展率达100%,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正在形成。2001年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传染病率大幅度下降。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参保人数增加,保险社会化程度提高。2001年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人数为37.09万人,年内扩面新增参保人员1.51万人,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省职工医疗改革措施实施良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1年全省县以上地区100%启动实施,覆盖人数达45万人左右。参加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职工近18万人。失业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43.7万人。全年安置城镇劳动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84万人,再就业率达3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扩大,社会福利资金筹集、社会捐赠等公益活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