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发展的个体本质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发展的个体本质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发展的个体本质思考

本文作者:易小明刘仁贵单位: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吉首大学伦理学研究所讲师

人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社会发展最终要归结于人的发展。任何社会发展都要从人的本质(属性)力量的外化——即人性表现中获取动力。人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借助和强调人的同一性外化力量可以推进社会发展,借助和强调人的差异性外化力量也可以推进社会发展,借助和强调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和谐运动当然同样可以推进社会发展。从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三重属性之统一的角度而言¹,求同发展主要是以人的同一性为出发点,它强调人的类属性和群体属性的客观存在及其现实作用,强调人首先是一个“类的”人或“群体的”人,其价值取向总是主张消除或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尽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类的或群体的同一和平等;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充分凸显人的整体性;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特别强调公平的优先性,而效率则处于次要的地位。总之,它主要是通过释放人的“类能量”和“群体能量”来推进社会发展º。求异发展则主要是以人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它强调人的个体属性的客观存在及其现实作用,强调人首先是一个“个体的”人,其价值取向主张重视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尽量彰显人与人之间各种差异的合理外化,而人的群体同一性、类同一性则往往处于一种表现的次要状态;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时,充分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认为个人利益的积极发展是最终导致集体整体利益快速发展的源泉;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往往强调效率的优先性,认为公平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加以解决。总之,它主要是通过释放人的“个体能量”来推动社会发展。和谐发展可理解为以人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相协调统一为出发点,它强调人的三重本质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都发挥着其现实作用,强调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的有机统一,其价值取向是强调人之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和谐统一,并要求二者在历史的动态过程中达到平衡;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不可偏废;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强调二者步调一致、同时并进。总之,它是通过同时合理释放人的“类能量”、“群体能量”和“个体能量”这三种能量来共同推动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它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高度统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可称之为时代,这是一个主要通过张扬人的同一性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求同发展的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国人民终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人的现实生存样态,从之前的群体差异和对立异常扩大的状态,发展到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与人之间的“人民”同一性不断显现的状态,即从群体差异发展的极端异化状态,转换到人的群体同一性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的状态。与此相伴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也被人民群众内部的人人平等所替代。获得解放的劳苦大众,表现出了空前的主体活动激情,他们怀抱着建设祖国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不断释放着人民群体的“群体性能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认识人的三重属性,主要侧重于强调人的群体属性。他特别强调人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这与那个时代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凸显有关,当然也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解放自己从而解放全人类的理论相联系。19世纪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的时代。资本的对外扩张带来了无数的民族矛盾,资本的对内压迫产生了无数的阶级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群体性分离造成了无尽的人间苦难,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才提出了改变和超越现实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为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要针对现实改造时弊,对阶级性和民族性的强调也就势在必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他不仅要通过群众运动砸烂一个旧世界,也要通过群众运动建设一个新世界,所以,他由阶级斗争理论进而系统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认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其职能是对敌人专政和对人民民主的统一,目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发展到工业国,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强调人的群体性、通过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的方式推进革命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可是,把这种思维方式用于国家建设就有些不适合了。因为国家建设时期,共同的强大的阶级敌人已经消灭了,这时,人们往往更加注意自我利益的发展,它要求通过一些制度来开发人的日常生活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从思维的倾向性来讲,通过人民群众运动和人民内部平等来推动社会发展,其本质是一种求同思维。这种求同思维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同一性,其目的是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平等状态,并通过人的同一性能量的释放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解放。的求同思维表现在治国理念的各个方面:在政治上,主张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方面形成的特权(差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平等;在经济上,主张实行全民所有制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建立以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为特征的,消灭阶级和贫富差异,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强调阶级斗争理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压制和消解个人私念,并强调文艺工作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阶级斗争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总之,求同思维本质上是要消除人们因自然差异、社会差异、个体努力程度差异等造成的阶级对立,以及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形成的各种差别,力图实现人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同一和平等。基于求同思维的这些政策和措施,由于尊重了人的同一性实现的本质要求,使人的同一性有了充分表达的舞台,它将人民群众从以往的民族、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使其政治经济地位得以提高,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平等,人民群众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激活,其参与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的热情不断高涨。这个时期,通过集中和调动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完成了一系列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快速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是,革命的热情和革命胜利的喜悦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求同思维看到的只是人的同一性表现的合理性,却往往忽视了人的差异性表现的合理性,甚至认为差异的存在就是对同一的破坏,需要采取否定差异的方式来保证同一的“纯洁”。可是,人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因为人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体,人虽有实现其同一性的内在要求,但也有实现其差异性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共同推进人的发展。求同思维对人的同一性的过分强调,必然会压制人的差异性表达;对人的群体性的过分强调,也必然会压抑人的个体性发展,由此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然受到遏制。一旦人们的群体活动激情消散,社会发展的动力需要从分散的个体身上进行积累之时,固执的求同思维及其群众运动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同时,也必然导致人们个体自由精神的消失。

二如果说对于人的认识偏重于强调人的群体同一性,那么邓小平对于人的认识则偏重于强调人的个体差异性;如果说的治国理念主要基于一种求同思维,那么邓小平的治国理念则主要基于一种求异思维,这种求异思维倾向表现在邓小平治国策略的各个方面:在政治上,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政治整体主义加在人们身上的思想束缚,提倡尊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在经济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具体表现在: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并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大力发展,此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希望通过“以个体利益最大满足为特征的”市场机制来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文化上,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从提高个体素质的角度对广大公民提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国民素质建设要求。显然,邓小平与的治国理念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不是个体气质性格的结果,而是不同时展主题的变化造成的,这种变化就是革命主题与建设主题、政治主题与经济主题,战争主题与和平发展主题的时代转换。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背景下展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毫无疑问的。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则必须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前提。经济活动是一种与个体劳动积极性密切相关的活动,经济收入是人的个体能力外化的直接结果,而人的个体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劳动没有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时候,人类个体日常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总是同他们的个人利益相关,能够带来较大的个人利益,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就低。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的三重属性,邓小平的思维主要是一种基于人的个体差异性合理存在的求异思维,这种思维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它是对过分强调人的群体同一性的求同思维的一种反拨,体现了人的差异性发展的本质要求,希望通过人的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来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求异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们的个体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总产值实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翻一番和世纪末再翻一番的目标,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和教育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增强。矫枉总是容易过正。求异思维表现过头时,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表现的合理性,而常常对人的同一性表现的合理性重视不够,有时甚至以牺牲人的同一性发展来求得人的差异性发展。这一时期,人的差异性的表现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而人的同一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表达,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而凸显出来。如在政治上群众参与热情不高,集体主义精神削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淡化;在经济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以效率牺牲公平,致使公平缺失,社会失序,个人私欲膨胀,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阶层差别不断扩大,而这些因素又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文化发展商业化、精神追求物质化、社会存在无序化现象严重,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社会道德信仰出现危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历史的重担落在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肩上。

三从社会正义的角度来讲,求同思维推进的社会发展与求异思维推进的社会发展都有其相应的正义基础。求同思维推进的社会发展基于人的同一性的客观合理存在,它符合以一视同仁为内核的同一性正义,具有其内在的正义基础;求异思维推进的社会发展则基于人的差异性的客观合理存在,它符合以得所当得为内核的差异性正义,也具有其内在的正义基础。但是,从社会正义整体来看,一个正义的社会应当是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的和谐统一,既要看到人的差异性,又要看到人的同一性;既要通过差异性正义调动人的个体能动性、充分释放个体能量来推动社会发展,又要通过同一性正义调动人的群体(甚至类的)能动性、充分释放群体(甚至类的)能量来推动社会发展,任何偏执于双重正义之一端的社会,都因会失去正义的完整性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¹。所以,在经历了偏重于人的同一性发展的求同时代和偏重于人的差异性发展的求异时代之后,现在我们充分认识到:人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和谐发展才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和要求。但是,从差异到同一再到差异与同一的协同,这不仅是一个主体认识过程,它更是人的差异性表现与同一性表现都要求实现自身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生成发展的一种客观结果,后一阶段是在对前一阶段的社会发展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每一阶段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阶梯。这一过程也表现为从同一到差异再到差异与同一协同发展的运动周期,这一运动周期,其实是整个人类社会从同一到差异再到差异与同一协同发展大周期的具体实现,它们其实都是人的多重属性必须在历史过程中得以全面实现的表现形式。任何社会只有把握到人类社会发展大周期与小周期的运动规律及其协同整合,才可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建构和谐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内在协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此,人与人的和谐更是如此。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建构和谐社会,就是既要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性,又要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改造与尊重的统一是其本质表现。过去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工业文明,过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甚至认为人与自然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人对自然采取的是一种征服改造的态度和行为,可自然并不完全按照人的理想目标而动,它有自身的内在活动原则,二者之间的冲突便带来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人的生存基础受到了严重挑战,人的可持续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这基本上是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有其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但是,由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过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与同一关系,因而产生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如人与自然平等的提法,它不是把自然抬高到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高度,就是把人降低到动植物的存在水平。

所以,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建构和谐社会,就是既承认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性,又承认人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既不夸大其间的同一性,也不夸大其间的差异性;既尊重自然,又改造自然;既外向张扬人类自己的理想,又内向反省人类自己的追求,总之,是力求在二者之间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讲,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建构和谐社会,就是要既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同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其本质表现。相对于效率而言的公平其实是平等,平等的基础就是人的同一性,人们之所以要求平等,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某种同一性,从这种同一性来看,他们应当被平等对待;而效率主要是基于人的差异性的,所以要有效率就必须保持和实现差异。但是,过于强调差异,就必然形成两极分化,必然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如果过于强调平等,则又会带来低效率,平均主义大锅饭所带来的深刻教训人们还记忆犹新。所以,我们既不能让公平(平等)牺牲效率,也不能让效率牺牲公平(平等),而应当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

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本质,就是人的差异与同一的统一,这种统一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公平关注人们类的、群体的同一性,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类的、群体的积极性,有利于类和群体能量的充分释放;而效率则关注人的个体差异性,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个体积极性,有利于人的个体能量的充分释放。既有利于人之类和群体能量的释放,又有利于人之个体能量的释放,这必然是一个有利于人的三重属性全面和谐实现的社会。

将人的三重属性的和谐实现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实就是开发社会发展的人本动力,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现实的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不只是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落实到了人自身,从而克服了以往的将社会发展定位在政治发展或经济发展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实现了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人本身是多重本质属性的统一体,既有同一性层面的本质要求,也有差异性层面的本质要求,既有类性和群体性层面的本质要求,也有个体性层面的本质要求,只有满足了人的多方面的本质属性要求,人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同时,只有满足了人的多方面的本质属性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人们生产、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也就是说,人的多重本质属性的充分实现,不仅使人获得了愉快和幸福,同时也使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所以,这种以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方式来获得社会发展动力的方法,就是以人为本的最佳方法——因为它导致人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内在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所在。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人的差异与同一的内在统一为基础,不将人的差异与同一的统一作为一个基本认识框架,和谐社会建构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和谐就是人的差异与同一协调发展的和谐,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差异与同一协调发展的和谐,就是人的个体性、群体性和类性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和谐,就是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相统一的和谐。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思维。和谐思维是对单纯求同思维与单纯求异思维的积极扬弃,它既尊重和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与同一,也尊重和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同一,它要在两者的互动中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和谐思维既关注人的同一性也关注人的差异性,它通过把人当作目的而获得社会发展的工具性力量,所以,它是以人为本的实现方式。和谐思维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