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退休人员社会适应现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退休人员社会适应现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丁志宏1张岭泉2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2河北大学

城市退休老人社会发展适应状况

总体上,城市退休老人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比例比较高。分析显示,城市退休老人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比例为64.6%,真正能够适应的仅三分之一左右,为35.4%。1991年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强调“老年人应始终融合于社会”,建立一个“不分年龄的共享社会”。但是,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城市退休老人的社会发展适应问题还比较严重。具体看,城市退休老人社会发展适应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经济、是否为干部、婚姻等方面差异显著,而年龄方面的差异较小。性别方面,男性退休老人的社会发展适应比女性高。传统社会中,男性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他们社会网络也比较广,这些都有利于他们社会发展适应。具体到受教育程度,我们看到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适应之间呈U型分布,受教育水平非常低的老人,如不识字和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老人,他们社会发展适应的程度高于受教育为初中的老人,这种现象的存在,或许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的老人,他们往往为自己的教育水平所限对社会发展比较麻木,而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老人,他们虽然有“文化”,但是,文化水平的不高使他们往往在适应社会发展上存在“有心无力”的窘境,导致他们社会发展适应比较低。另外,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上的老人,他们的社会适应更强,这些老人对新事物容易接受,对社会发展变化也更容易以理性、发展和灵活的方式去看待,受传统观念束缚也比较少,对社会发展适应的能力也较强。年龄对城市退休老人的社会发展适应没有影响,不同年龄的老人在社会发展适应上差异很小。这也和以往研究结论相一致,陈勃发现,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好坏,年龄因素没有直接相关,只是发挥着中介作用(陈勃,2010)。婚姻上,丧偶老人的社会发展适应低于有配偶的老人。对于有配偶老人来讲,夫妻之间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拥有更多资源促进他们在一些困境中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但对丧偶老人来讲,孤独成为丧偶后面临的一个最显著的问题(Lopata,1982)。研究显示,对女性丧偶老人来讲,丈夫的去世意味着家务的分工和生活的依赖难以为继,她们成为没人注意的老太婆。对于男性来说,妻子的死不仅使丈夫失去了一位伴侣,还会使他们脱离亲属、家庭和通常意义上的外部世界(福里可斯,1979)。因此,丧偶者失去的不仅仅是配偶,还丧失了许多对他十分重要的人,如朋友、邻居、亲属,以及某些组织机构等,这些资源的减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社会发展适应。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城市退休老人的社会发展适应越强。相比较而言,经济状况越好的老人,他们也越容易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改善自身的不足,从而赶上社会发展步伐,如上老年大学,可以提升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去旅游,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接受更多新事物、新思想等,这无疑提升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如同经济状况,退休老人的健康状况越好,他们社会发展适应的能力就越强。健康不仅是自身的一项重要资本,拥有健康的人,他们对生活也会更加自信,面对社会发展适应的困难他们也更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再有,退休前是否为干部,在社会发展适应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退休前为干部的老人,他们社会发展适应能力好于普通的群众。作为干部,他们不仅拥有各类资源分配的优势,也具有更加广阔的社会网络资源,即使是退休,他们拥有和运用各类资源的能力仍然比较强,这样,和普通老人相比,他们在社会发展适应上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

城市退休老年人社会发展适应的回归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到,城市退休老人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和他们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健康、经济、是否为干部等有紧密联系,回归分析中,我们纳入了退休老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是否为干部和社会网络等因素,采用forward:conditional方法回归,从表3可以看出自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亲属网络、朋友网络等变量显著。受教育程度方面,和前面单因素分析一样,随着城市退休老人受教育程度的变化,他们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可能性呈现倒“U”型分布,如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水平的老人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可能性是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1.843倍,而受教育程度为中专/高中的老人和文盲的老人社会发展不适应可能性相当,而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水平的城市退休老人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可能性较高,都比受教育程度为大学以上的老人高2倍以上。从社会发展适应质量来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人社会发展适应质量会更好,他们的适应才是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适应。健康状况的提升也有利于降低退休老人社会不适应的风险,如健康状况差的老人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风险是健康老人的2.803倍,而健康状况一般的老人只有1.644倍。同样,经济状况越好的老人,社会不适应的风险也越低,如富裕的老人社会不适应的风险只有贫困老人的30.3%,经济状况一般的也只有47.5%。另外,退休老人的社会网络越大,他们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风险越低。通过社会交往,老年人不仅可以增进了解,还能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无疑会增强他们社会发展适应的能力。

结论及建议

在我国,人们在退休之前很少有自己退休之后的规划,因此,一旦退休,他们对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很难适应,实际上,这种情况和《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始终融合于社会”、建立一个“不分年龄的共享社会”的原则是不相符的。另外,城市退休老人作为差异很大的一个群体,在社会发展适应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如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不同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的差异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退休老人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他们的自然特征(如性别、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他们的社会特征,尤其是他们所具有的“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受教育情况、健康状况、经济情况、社会网络等,因此,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让城市退休老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在资源上“增权”。首先,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老年人而言,这就是“继续社会化”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已经成为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事情,对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城市退休老人,教育是他们继续社会化的有效手段,通过教育,他们可以学习新知识、新观念,增进对社会变革的了解,增加与青年人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实现代际共融。因此,提升老年人社会发展适应能力,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附近没有老年大学/学校的占66.6%。其次,社区可以举办各类讲座,如社会政策讲座、营养保健讲座、信息技术讲座等,通过上课、讲座等形式,不断提升老人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和接受。其次,提升退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老年人社会发展适应的重要条件。本次调查显示,退休老人中健康状况比较好的还不到40%,而健康状况差的为10.6%。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发生不可逆的衰退,患慢性病的风险越来越高,本次调查发现31.3%的退休老人有一种慢性病,22.7%的有2种慢性病,16.8%的有3种慢性病,29.2%的老人有种以上的慢性病。慢性病治疗时间长,预后差。因此,提升城市退休老人的健康水平,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医疗保险中,扩大慢性病的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为老年人看病提供各种方便,另外,还可以开办各类老年人营养保健讲座、心理调适讲座等,以更好的预防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发生。第三,不断改善退休老人的经济状况。在城市,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退休老人来讲,他们虽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退休金,但总体水平较低,2009年度北京市城镇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845元,而本次调查中,老年人的月退休金平均为2526.5元。另外,我国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使不同性质单位的退休老人在退休金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如企业退休的老人,虽然近年来不断提高退休金,但他们的退休金水平和事业单位的差距仍然较大。本次调查显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平均为1853元,而机关事业单位的老人离退休金为2869元,比前者高1000多元。因此,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在提升退休老人整体经济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企业单位退休老人的经济状况。第,创造各种机会,鼓励退休老人积极参与社会。退休老人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更好的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还可以为加强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提供一个重要契机。通过参与各类活动,老年人不仅可以在交往中学习到新知识新技术,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相互交往,建立新的关系网络,增强社会联系,感受更多社会支持,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作为退休老人生活的社区,应大力开展各类形式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鼓励老人积极参与,如打太极拳、旅游等休闲活动,或者唱歌、跳舞、书画等比赛,或者发明、手工等展示,或者治安巡逻、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公益活动,这样,既发挥了这些退休老年人的特长,也使他们在交往中因为社会支持的增多而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