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过程性评估社会文化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过程性评估社会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过程性评估社会文化论文

一、社会文化理论对过程评估的影响

过程性评估,又称为对学习过程的评估,对应终结性评估或对学习成绩的评估。前者是指通过控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使之最终达到期望目标,并消除学习者现有水平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差异。同时,过程性评估还通过对话协作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反思逐步实现自我调整。相比后者,有研究表明过程性评估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的标准化测试成绩。社会文化理论对过程性评估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调整自我调整

是过程性评估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学习者通过目标设定,对自身认知行为进行控制和调整的一种积极建构过程,是过程性评估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而这一概念与社会文化理论的中心理念不谋而合。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学习者的自我调整能力,使其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学习者经历了一个循环往复但又曲折上升的过程。首先是规划阶段,需要对任务进行分解,设定目标及相关行为。其次是实施阶段,对自身的行为、动机进行操控。最后是评估阶段,接受来自他人的反馈并对此进行自我反思。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文化理念,即在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以后,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支架,具体体现为形成性反馈,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即时评估,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其他人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调整以及自我反思,学习者逐步实现自我调整,特别是能够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估。而学习者将新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实现有效融合,最终实现自身的最近发展区。

2.互动交流Black和William(2009)

针对过程性评估提出了“过程性互动概念,即过程性评估是学习者内在的知识内化与外在的环境刺激和反馈的互动过程。这一概念正是来自社会文化理论。在社会文化理论看来,学习的本质就是社会交际,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内在因素)从与他人的经验和环境(外在因素)的互动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实现融合并随后存储在长期记忆中,随时有待提取、扩展和做进一步的调整,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换言之,过程性评估将成功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学习者通过内在的观察反思以及外在的积极任务参与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而这恰恰也是社会文化理论将学习视作互动交流的结果。

3.学习和发展维果茨基

对学习和发展两个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他认为,发展是指学习者心理功能逐渐成熟的过程,而学习则只是获取新的心理能力,并不涉及能力的变化过程。恰恰是发展的概念才最有可能帮助学习者成功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并最终实现“良好的学习状况”。而这也正是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差异所在。前者着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最终目的。而后者则是以某一阶段的表现来衡量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虽然通过终结性评估,教师可以发现学习者的学习问题,但无法了解其问题根源以及内在发展状况,因此无法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反馈措施和策略。

4.形成性反馈形成性反馈

是指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针对其学习目的或出现的问题给予清晰的评价标准或评论。研究者认为,形成性反馈相对于传统的成绩评定,能够促使学习者更好地形成元认知策略,如目标设定、行为控制以及反思等。Lipnevich和Smith(2009a,b)通过实验发现,相比原先评分或仅仅表扬的传统方式,来自教师的详细的书面反馈,包括评价和建议,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测试的成绩。社会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形成性反馈体现出给予学习者必要支架帮助的特性,通过深层次的认知处理,帮助学习者由他人调整转向自我调整,并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Vygotsky,1978;1987)。

二、社会文化视角下过程性评估的实施

尽管过程性评估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Hall和Burke(2003)在研究中发现,尽管教师们意识到过程性评估的重要性,但如何在课堂有效实施仍然存在学生人数众多难以进行个性评价、实施策略过于繁杂加重教学负担等障碍。那么,阻碍教师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估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概念的不统一造成教师无法有效地掌握过程性评估,也无法获得明确的指导。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于终结性评估有着明确的定义,但是对于过程性评估的含义还存在混乱的认识,需要统一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和指导原则。其次,教学模式有待改变以及缺乏有效的教学用具也是阻碍过程性评估的难题。如传统教学观念只看重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结果,而忽视了他们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变化。同时,教学用具也无法及时有效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表现。再次,教育部门在学业标准的制定上仍然倚重终结性评估,而在过程性评估方针的制定和指导意见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鉴于此,美国数学教育委员会(2000)认为,教师应当逐步推行过程性评估措施并和终结性评估实现有效结合。更为重要的是,针对过程性评估,要有明确的理论支撑,对过程性评估给予清晰的界定,并伴有明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原则,以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有效实施。因此,通过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看待过程性评估,可有效地解决过程性评估定义混乱的问题,特别是学习与发展、内部认知和外部环境的交互问题等等。同时,在社会文化视角下,应当明确过程性评估的实施策略及指导原则。针对这些问题,相关教育机构和研究人员在研究基础上,纷纷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与指导原则。Black和William(2009)提出了以下实施策略:(1)教师向学生清楚地阐释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2)实施有效的课堂讨论以及其他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提供形成性反馈,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完成任务;(4)激发学生相互帮助,互相提供支架帮助;(5)激发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调整。芬兰教育委员会也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提出过程性评估的指导原则:(1)过程性评估要着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2)形成性反馈要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调整能力和较强的学习动机;(3)鼓励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并展示如何建立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4)过程性评估重在过程,而非结果。要培养学习者自我评价的能力。当然,相关的实施策略和指导原则还有待进一步细化,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进行量体裁衣,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作者:张凯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