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文化心态变迁对大学生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文化心态变迁对大学生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文化心态变迁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社会转型期间,社会文化心态发生变迁,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心态更是受到影响,成为“社会文化心态变异先行者”,给广大青年的心理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觑,冲击高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文化心态;大学生;高校德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重要的一部分,三观尚未成熟,当一系列“新”的特点影响着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同时,青年群体的文化心态与此同时发生震荡,在生理素质、心理特点、社会参与、价值取向、审美特点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整体走向是主动、多元、开放的。随着社会转型日趋深化和社会文化心态的加速变迁,大学生的文化心态可谓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这种文化心态走向在日常生活、学习领域中和实际行动中都表现日益明显。

一、价值文化心态

价值文化心态是大学生文化心态占据主导地位且最深层的。价值文化心态的显露出的是大学生文化心态最深刻的变化,人生、道德、审美等文化心态都是在价值文化心态走向的统领下的具体表现。自我价值观念日益增强。这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中大学生群体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从最初的“读书热”、“考研考公热”到现在“创业创新热”,可以发现,目前已形成多元并存价值体系,而统领各类选择的中心则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觉醒,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做出相应的选择,并自我设计路径,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模糊、观念偏差。大学校园里,不少大学生一天到晚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追求是什么,什么都想获取,却又缺乏行动力,常表现在学业上,一切靠“混”,只求及格,不求术业有专攻;恋爱中,“不求天长地久,只求当下拥有”的观念;择业时,深怀“为万世开太平”的精英情结,好高骛远,高高在上。价值取向的整体表现为见风使舵,一混了之,取向模糊。价值观念的偏差体现在对合理观念的否定中,存在逆反心理、自私心理等,对于社会、学校层面正面的宣传教育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对网络上未经证实的新闻、恶搞文化、负面文化却保持更浓厚的兴趣,甚至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观来抗衡社会上正确的价值观。

二、人生文化心态

大学生成才动机高涨,但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尚未形成。社会转型期间,人们追求成功的欲望水涨船高,伴随着大学生的个性意识、主体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的成才自信度相对提高,也表现出强烈的成才动机和成功需要。但在对人才成长因素认识上,凸显不一,大部分将知识储备视为重要影响因素,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轻人文知识;视道德品质为成才重要因素,却但常行为表现知行不一;视人际关系、法律观念、身体状况为次要因素,片面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做人”成才观,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学生人际关系观念淡薄,不愿与人交往,或是内心渴望交往和维系,但缺少正确的交往技能使得屡次碰壁。大学生择业观上存在不良倾向,功利色彩浓重,个人主义严重,靠不正当关系的择业心态浮出。不少大学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择业上喜好选择经济条件发达的大城市,较少考虑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他们首先感兴趣的是职业所附属的工资、待遇、环境等,而非自身的专业契合度,将物质利益摆在择业首要位置;在择业时较少考虑国家社会利益,而重自身的兴趣发展,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此外,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就业环境尚未形成,不少人将择业希望寄托于父辈的社会关系上,贪走捷径,不愿意亲自去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认为社会关系是最佳的择业之道。

三、道德文化心态

大学生道德文化心态在社会文化心态变迁中体现出的特点是复杂、多元、躁动的。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提倡的爱国、敬业、尊老爱幼等道德观念,也包括通过各种渠道渗入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开放、博爱的西方道德观念。大学生道德文化心态又是一个不断在变动的流动体,价值系统紊乱,加剧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躁动性。整体来说,大学生道德文化心态的倾向为自我化、现实化、功利化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大学生在面对眼花缭乱的时尚产品诱惑中,对于眼前的产品,已不仅仅是物件,更是些大学生用来表明自己生活条件优越,将物质拥有作为炫耀的资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早被抛之脑后,这种消费主义背后的基础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屡被富豪包养事件、偷盗事件、事件等,尽管不具代表性,但为了金钱而做出破坏道德的事情背后反映的是“金钱至上”的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在追逐金钱、享乐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自我。道德知行不一。主要体现在认同诚信是重要的道德品质,可考场违纪、学历造假、毕业违约等诚信缺失问题层出不穷;认为人应该艰苦朴素,可仍存在铺张浪费现象,在大学生消费开支中,用于学习方面的开支较小,在服装、交际、餐饮上易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认同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以维护公共秩序,可实际中出现不遵守社会公德现象,大学校园内的厕所涂鸦文化、占座文化,校外对弱势群体的熟视无睹;认同集体主义原则,可实际上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个人的利益,如大学寝室人际关系不佳,多数原因是在大多数同学无法接纳来自五湖四海同胞们的习惯差异,我行我素,过分强调自身权利而不尊重对方生活习惯,无视对方感受。

四、审美文化心态

社会文化心态变迁背景下,大学生的审美文化形态也发出了不谐之音,体现出来的就是世俗化的“求新”、“求异”。每年毕业季,不少高校毕业照中,出现大学生高举“求强奸”、“求包养”、“求推倒”的重口味牌子,大学生表达个性,追求新鲜时尚,用独特的“审美文化”来拍照是情绪释放,但追求怪异、惊悚、暴露的文化走向,让不少大学生校园记忆烙上低俗的审美文化;校园中免费的高雅音乐会门罗可雀,明星的演唱会则人声鼎沸,他们盲目追星,错误的把流行文化当作美的标榜;新媒体环境中,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不再是高雅的,而是走向粗俗、恶俗、媚俗,不少大学生选择粗俗文化,喜欢暴力、色情、黑暗低俗的文字或影片。在这些粗俗的心态中,也有一部分学生被逼得入乡随“俗”,审美不再是精神饥渴者高雅的美学倾向,更是体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物质满足的想像。

作者:陈萃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