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近代镇集发展和变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提要】镇、集数量的增长,中心市镇的发展以及镇、集商业贸易的变化等三方面是近代中国镇、集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标志。这些变化既包含了镇、集现代化变革的因素,又反映了变化的局限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的写照。
中国的地方市场,各地名称不同,华北称“集”,西南称“场”,江南称“市”,岭南称“圩”。各个时期地方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形态,已引进中外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山根幸夫、中村哲夫、石原润以及国内学者许檀、从翰香等对华北地区集镇的研究,樊树志、刘石吉等对江南市镇的研究,叶显恩、谭棣华、罗一星等对岭南圩镇的研究,杜受祜、张学君、王笛等对四川场镇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这些成果有两方面缺陷:一是局限于某一区域范围,缺乏各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二是偏重于明清时期,对近代时期中国镇、集的发展和变化关注不够。有鉴于此,慈鸿飞同志通过对大量文献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探讨了近代中国镇、集在数量上的发展变化。(注: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但是,镇、集的发展并非只表现在数量增长一个方面上。中心市镇的兴起,镇、集商业和贸易的变迁也应该是近代中国镇、集发展和变迁的重要标志。本文试图以华北、长江上游、长江下游、岭南等地区为研究重点,兼及其他地区,对近代中国镇、集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镇、集数量的增长
近代时期,镇、集在数量上的增长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下面分地区加以考察。
华北地区除慈鸿飞文所列表1中河北省10县镇、集总数由19世纪下半叶的168个增至20世纪30年代的300个外(注: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还有许多例子:
河南省永城县:康熙年间36个,光绪年间89个,增长率为147.2%。
河北县盐山县:同治七年23个,民国5年37个,增长率为60.9%。
山东省新城县:康熙年间6个,光绪年间23个,增长率为283.3%。
费县:康熙年间16个,光绪年间58个,增长率为262.5%。
日照县:康熙年间10个,光绪年间22个,增长率为120%。(注:转引自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食货》1937年第1期。)
镇、集数量的增加,势必引起密度的变化。日本学者石原润对河北省各个时期集市密度有个估算,笔者据此将各时期集市增长率做了推算(见表1)。
资料来源:石原润:《河北省明·清·民国时代の定期市》,《地理学评论》46—4,1973。计算方法为:县集市数+县辖面积×100。
上列资料表明,近代时期华北地区的镇、集数量呈增长趋势。
长江下游地区慈文所列24县市镇增长情况只反映了近代后期的变化情况,笔者拟将该表稍作补充,以显示该地区近代时期比诸前代的发展情况(见表2)。因清代前期缺靖江、太仓、崇明、丹阳、金坛五县资料,故集市增长率以县均集市数来计算。
表2江南各县各个历史时期市镇统计
县别清代前期清代后期民国时期吴县2554133昆山153415吴江161928常熟3880152奉贤105851金山13167上海119353青浦334413南汇1748232川沙61313武进88733江阴331273宜兴54742靖江01792太仓02826崇明0116118宝山121328丹徒88-丹阳-552金坛-336江宁3677溧水41263江浦31727高淳11127总计2617571684县均市数143273增长率129%(县均增18个)122%(县均增39个)
资料来源:1.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慈鸿飞前揭文附表2。
长江上游地区该地区将农村贸易点称为场镇。近代时期,场镇发展较快(见表3)。由于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的资料不全,无法统计各府各时期的绝对增长数,只好根据县均增长数来推断该地区场镇的发展状况。
表3四川近代场镇分府统计
清代前期清代后期民国时期府别州县场镇平均州县场镇平均州县场镇平均数数数数数数成都1318914.51021421.41128926.3嘉定715321.923015413934.8叙州922825.31230825.7411629眉州464162221137625.3邛州35618.72462329547.5绵州67412.33451524924.5龙安4601523919.511010保宁522344.6212864539178.2潼川819123.9513326.6314648.7顺庆4922351953917575重庆939343.71259849.8632854.7绥定722432416140.3313645.3忠州26030420952.317575夔州16629547.514747资州513026415037.5210753.5泸州413533.8211758.5316153.7合计9122782573249034.152224043.1增长36.4%(县均增9.1个)26.4%(县均增9个)率
资料来源:高玉凌:《乾嘉时期四川的场市、场市网及其功能》附表一,《清史研究》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岭南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我们分别考察一下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欠发达的广西省(见表4和表5)。广东省民国时期所缺资料较多,不能准确反映该省圩镇发展状况,故只对清代后期相对于清代前期的增长率进行计算。广西省的资料也不齐全,无法对所有州县的圩镇进行统计,所以圩镇增长率也以县均圩数来计算。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出两省各时期圩镇发展的总趋势。
表4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县圩镇统计
县别清代前期清代后期民国时期番禺82107124南海46244顺德4288新会4570花县82230从化1320增城262952中山1237三水2022高明2930台山2272开平1547鹤山2663四会1129清远1540合计412810316县均276263增长率约130%
资料来源:叶显恩、谭棣华:《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圩市的发展》,《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表5广西近代圩镇分府统计
清代前期清代后期民国时期府别州县圩数平均州县圩数平均州县圩数平均南宁610517.511111311137思恩48721.7818022.5717424.9泗城1222200024020镇安5479.448120.325829太平10545.4312467412.3庆远816420.5000820725.9柳州5801617779914.1桂林68113.53722647418.6平乐7375.355310.689111.4梧州56312.622914.524321.5浔州45914.8411829.5413032.5郁林5100202462311212合计6689913.63760916.554111320.6增长21.3%(县均增2.9个)24.8%(县均增4.1个)率
资料来源:广西各府、州、县各个历史时期方志资料。
上述位于东、西、南、北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不管是经济发达还是经济落后,镇、集数量都呈增长趋势,而尤以经济发达的江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较快。
中心市镇的兴起
中心市镇的兴起和发展是近代镇、集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心市镇由一般集镇发展而来,但其规模、职能与一般集镇又有差别。它的规模比一般集镇大,常住人口较多;商品流通量大、流通范围广。从职能上看,它与一般集镇一样是周围农村的交易中心,但同时它又是邻近各县的贸易中心和货物集散或转运中心。后一项功能是一般集镇所不具有的。在市场网络中,它处于战略性地位,有重要的批发职能。一方面,它大量地接纳输入产品并将其分解到下属区域去;另一方面,它又大规模地收集地方产品并将其输往其他中心市镇或更高一级的市场中去,因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市镇兴起较早。如江南地区的盛泽镇,早在康熙年间便成为“南北商贾咸萃”、“商贾辐辏,居民万有余家”的大镇。(注:康熙《吴江县志》卷一。)后来盛泽镇凭藉四乡丝织业发达,成为丝绸集散中心。其中心市镇的地位一直延续至近代时期。类似盛泽镇的中心市镇,还有震泽镇、南浔镇、江湾镇、七宝镇、硖石镇、长安镇、濮院镇、乌青镇、双林镇等。但由于近代中国的商品出口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东南一带某些以生产或集散某类手工业品的中心市镇逐步趋于衰落,丧失了昔日的地位。(注: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4—185页。)
华北地区由于通商口岸的开辟和铁路的修筑,许多农村集市逐步转化为中心市镇。据从翰香统计,近代华北地区比较重要的中心市镇有50个:山东省的周村、柳疃、沙河、索镇、张店、龙口、羊角沟、侯镇、夏镇、汶口、石岛、兴福、子口、水头沟、羊流店、夏村、王台、台庄;河南省的周口、漯河、道口、清化、赊旗、吕潭、驻马店、木栾店、会兴、源潭、石佛寺、曲兴集、小冀、楚旺、王范、范里;河北省的辛集、泊头、胜芳、新集、白沟、石门、龙王庙、牛栏山、独流、连镇、尹村、砖河、彭城、兴济、鄚州、林仓等。(注: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202页。)它们或作为较大地域范围的交易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而存在,或充当较低一级市场与较高一级市场之间的纽带而发生作用。
长江上游地区的中心市镇多位于河流沿岸省际交界以及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例如,广元是陕甘药材的集散市场,位于川西平原西北边缘;岷江中游的灌县城,是沟通川西平原与川北山区贸易的交通枢纽,为山货、药材、皮毛以及大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注: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地区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49—250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该地区近代重要中心市镇的概貌,特列表于下(见表6)。
表6近代四川重要中心市镇商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杜受祜、张学君主编:《近现代四川场镇经济志》第一集、第二集,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987年版。
岭南地区开放较早,逐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区域流通网络。各地农副产品大都集中此地转运出口,各种洋货也大都由此运去。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以集散和中转为主要职能的中心市镇。在广东,较著名的有江门、石龙、西南、肇庆、韶关、惠州、都城、南雄、坪石、海口等。在广西,由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中心市镇兴起较晚,但到民国时期也形成了十几个中心市镇。广西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必要将该省的中心市镇作些介绍和分析(见表7)。
附图表7广西近代中心市镇概况一览表 从表7可以看到,即便像广西这样比较偏僻的省份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心市镇,说明近代中心市镇的兴起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与其他地区不大相同的是,广西的中心市镇多数为县城所在地,这说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镇、集经济的发展多借助于政治中心的固有基础。
镇、集的商业贸易
(一)镇、集中的固定商店
早在明、清时期,经济发达的江南、珠江三角洲一带,许多著名镇、集就有一定数量的固定商店。有的几十间,有的上百间,有的则达三四百间。(注:同治《番禺县志》卷十八,光绪《四会县志》第二编下。)近代时期,镇、集商业发展较快,不仅经济发达地区固定商铺增多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镇、集也有了数量不等的固定商店。下面分区加以考察。
江南地区镇、集商铺较多。苏州府江湾镇,民国期间“大小商铺三百余家”;(注:民国《江湾里志》卷一。)嘉兴府属九个主要市镇的商铺数为:王店镇291家,石佛寺镇95家,南汇镇126家,塘汇镇97家,新塍镇406家,新篁镇229家,新丰镇152家,凤喈余镇100家,钟埭镇268家,濮院镇64家;(注:民国《嘉兴新志》上编。)湖州府南浔镇民国中后期拥有商店830多家。同期,菱湖镇也拥有各类商店340多家。(注:《中国经济志》“浙江吴兴长兴分册”,杭州正则印书局1935年版,第37—38页。)下面以濮院镇为例剖析其行业结构(见表8)。
表8濮院镇商业概况商业种类商店数资本额(元)洋广杂货2100000水果类2?米行24000黄麻号26000酱园120000茧厂14000小米店71400茶馆15450酒店6240川酱店3240饭店8320羊行1?铁店3150棺材店1?糖果店390染坊4320旅馆1?腌腊店1100船厂18000
资料来源:民国《嘉兴新志》上编。
表8显示,从商店数来看,茶馆、饭店数较多,而从资本额来看,苏杭杂货和酱园则比较突出,其他各类商店皆为小本生意。
华北地区据从翰香统计,各主要集镇的商店数为:山东省同村有商号工厂共计3200家,柳疃有400家,沙河有200家,张店有90家,龙口有500余家,羊角沟有200家,夏镇有200家,汶口有85家,石岛有177家,子口有80家,水头沟有100余家,羊流店有30家,夏村有50家,王台有100多家,河北辛集有500家,石门有2000家。(注:从翰香前揭书,第190—191页。)可见,华北主要集镇中,固定商店多者达2000多个,少者仅30余个。此外,一般的集市也有多少不等的商店。河北定县的情况典型地反映了这一事实。据调查,民国19年(1930)该县共有大小商号2228处,其中城内467处,三关187处,农村或镇内共计1574处。(注: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9、711、713页。)村镇商店数(见表9)。
表9河北定县各村、镇商店数(1930年)
商店数分类01~45~910~2020以上村、镇数15521554190
资料来源: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9页。
至于商店种类,我们仍以河北定县为例作些分析。定县城内467家商店可细分成86个种类,三关的187个商店可细分成41个种类。(注: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9、711、713页。)一般集镇的商店也可分成十多个种类。表10是定县东亭镇商业分类情况,基本上代表了华北中小集镇的商业行业情况。
表10定县东亭镇商店分类统计(1930)
商店种类数目商店种类数目大杂货铺10绳线铺1钱铺6风箱铺1小饭铺5点心铺1栈房5油房1烧饼铺4盐店1洋布铺4医院1药铺3猪肉铺1自行车铺2澡堂1铁器铺2染房1酒铺1总计51
资料来源:李景汉前揭书,第715页。
长江上游地区据《近现代四川场镇经济志》记载,民国时期,四川省主要场镇的商店数为:石羊镇447家,簇桥镇100多家,唐昌镇701家,新都镇982家,灌口镇1000多家,新繁镇700多家,郫筒镇500多家,方亭镇747家,平落镇600家,新兴场51家,四平场59家,桂花镇120多家,安富镇162家,永兴镇200多家,魏城镇123家,三江镇53家,大坝镇161家,宝轮镇68家,护国镇265家,大观镇92家,石宝镇135家,罗渡镇136家,彰明镇81家。这些场镇的商业多达数十个行业,其中以山货、药材、茶叶、木材、粮油、盐巴、煤炭、土碱、土布、匹头百货、苏广洋杂、花纱、糖果、酱园、烟酒、屠宰、饮食、服务等行业为主。(注:杜受祜、张学君前揭书。)
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江南一带相仿,无需赘述。广西各地圩镇则分三种情况,一是交通便利的中心市镇固定商店较多,二是普通圩镇尚有一定数量商店,三是边远山区的一些圩镇尚未设有固定商铺。
广西虽偏处西南隅,但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心市镇也有一百余家至数百家不等的固定商铺。(注:《广西年鉴》第一回(1933年),第376—382页。)而且从商业行业中也透出了现代的气息。八步镇的情况即是很好的一例。1932年,八步镇有28个行业,102家商店,其商业繁荣状况与其他地区的重要市镇不相上下。
普通圩镇的固定商铺多少不等,多者上百家,少者仅三五家。表11所作的统计反映了这一情况。
表11民国中期广西15县158圩商号分类统计
商号家数分类圩镇数200以上2100-1991480-99860-79940-591920-392620以下80合计158
资料来源:1.民国时期贵县、桂平、平南、陆川、来宾、苍梧等县志。2.解放后象州、南丹、凭祥、北流、横县、金秀、天等、龙州、柳江等地方志。
但在广西西部、北部偏僻的山区里,一些圩镇尚未设立固定商铺,交易仅在圩日进行。尽管缺乏系统的资料,但从现有的材料可知,宜山、罗城、天河、融县、来宾、凤山、东兰、南丹、思恩、宜北、西隆、西林、天保、上思等县的大部分圩镇都设有固定商铺。(注:《民国二十二年度广西各县概况》;《广西民政视察报告汇编》上期(1932年)。)
(二)集市贸易
村镇上的集市大多定期成市,有一定的开市日期,北方称集期,南方称圩期,四川叫场期。集期大致有日日集、隔日集、十日四集、三日集、十日三集、五日集、六日集、十日集、十二日集等。据日本学者加藤繁研究,清代前期,直隶、山东以五日集为多,山西、广东、广西以十日三集为多,福建则十日集、五日集、十日三集皆有。(注:加藤繁前揭文。)近代时期,集期大致没有多大变化。1934年,广西地方政府调查了1166个圩镇,占圩镇总数的80%,颇能反映当时广西的总体情况。
表12表明,民国时期,广西各地仍以三日圩和十日三圩为多,占被调查圩镇的75%以上,与清代前期的情况相类似。
表12广西民国时期各圩圩期统计
圩期日日十日三日十日五日六日十日十二十四圩四圩圩三圩圩圩圩日圩日圩圩数575704178741251381
资料来源:《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第578页。
所谓集市贸易就是每逢集期,集市附近的农民及各地商人汇集到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买卖活动。这种逢集交易的方式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每逢集期,农民往往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运到集市上出售,或直接卖与消费者,或经牙人介绍卖与各地来的商人,交易方式十分简单。李景汉先生30年代对河北定县的调查,提供了比较详尽的集市交易材料,下面是民国17年(1928年)阴历十一月十九日翟城村集的粮市和棉花市的情况:
粮市的地点是在翟城村十字路东西大街。附近村民多于早十点运粮到市……粮食一运到市上,就由经纪人指定地点,依次放置……上市的粮食种类很多,有小麦、玉蜀黍、高粱、大豆、芝麻、荞麦、绿豆、黑豆、白豆、小米及花生等,上市卖粮食的人多是土良、北祝、王村、史村、庞村、小流、黄家营、北齐、南齐、曹村、土厚、东王习、西王习等村的人。买粮食的人多是附近村民,也有从城里和保定等地来的,这些人都是粮商,他们多买芝麻、小麦等。
棉花市的地点在翠城村自治公所前的东西大街,近村农民多在早九点或十点来市。上市卖棉花者多来自土良、小流、曹村、土厚、王习营、东王习、西王习、辛兴、北齐、南齐、史村等村。上集买棉花的人,多为附近农村的小棉贩。将棉买妥之后,用车运回,轧去其籽,打包运到县城去卖,也有运到清风店、安国县、保定、天津等处。(注:李景汉前揭书,第722页。)
由上可见,集市贸易的参与者主要是农民、部分商人或小贩和经纪人,交易方式多为当面清账的现款交易,这说明集市交易方式并未发生新的变化。
但是,近代时期,洋货大量输入,土货又大量出口,必然引起集市交易品的变化。一方面,洋货已经成为镇、集上的重要交易品。从各地方志可以看出,洋纱、布匹、洋杂、洋油等在各镇、集中都有出售,说明镇、集在洋货输入后出现了新的变化,镇、集成了洋货销售的终点市场。另一方面,在众多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中,除了谷米、杂粮、鸡、鸭、鱼、肉及一些农业器具外,花生、芝麻、纸张、桐油、山货、药材、牲畜、棉花等也成了镇、集中的重要交易品,其中有些与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并无多大联系,而是供应出口的,这说明镇、集在国际市场刺激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随着镇、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流通环节和市场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传统经济结构中,商品的流通环节和市场结构都十分简单。相当一部分交换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进行的,根本不经过商人。那些由商贩运销外地的农副产品,一般也只有产地市场和销售市场之分。两者皆为分散的原始市场,近代时期,新式工业的兴起,形成了一些消费市场,也在通商口岸形成了以出口农副产品为主的国内终点市场,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不可能直接卖给工厂或洋商,只能经过中间商人分散收购、集中转运,才能进入终点市场或消费市场,于是,在产地便形成了原地收购市场,在交通要道上便形成了中转或集散市场,这样,农副产品的交换便由产地市场、销地市场的结构,发展成为原始市场——中转(或集散)市场——终点(或消费)市场的三级市场结构。几点认识
通过上述分区域考察,我们对中国近代镇、集的发展得出下面几点认识。
(一)近代时期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些镇、集难免会毁于战火,但从总的来看,近代中国镇、集仍呈发展趋势。镇、集的衰落、消亡只是个别的现象,与无可逆转的增长相比,数量上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还会在各种情况下由新的镇、集所替代和弥补。在我们集中考察的四个地区中,江南地区持续调整发展,从清代前期到清代后期,市镇增长率为129%,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增长122%。珠江三角洲地区从清代前期到清代后期圩镇增长率也高达130%。其他地区的镇、集发展虽不如上述两地区,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华北地区河北省清代前期到清代后期镇、集增长率为18.8%,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镇、集增长率为46.2%,四川省清代前期到清代后期场镇增长率为36.4%,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增长率为26.4%,广西省清代前期到清代后期圩镇增长率为21.3%,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增长率为24.8%。这表明,近代时期,中国镇、集在数量上的增长是一个普通的现象。
(二)镇、集交易的变化,从交易方式来看,镇、集交易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对每一个具体的镇、集而言,一般都逢集交易,交易者为农民、小商贩、商人和经纪人,一般都是供需见面的现款交易。但把镇、集放到更大的网络系统来看,镇、集商品的流通环节和市场结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中间商人和中转(或集散)市场的大量出现,使商品从生产者直接转移到消费者这样一个简单的流通过程发生变化:商品逐步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换变为从生产者经商人收购、转运和销售而到了消费者手中或转运出口。市场结构也由原来的产地市场、销地市场所构成的两极结构,发展成为原始市场—中转或集散市场—消费市场或国内终点市场的三级市场结构。
(三)镇、集中固定商店的增多,说明一些镇、集的交易可以部分或完全突破逢集交易的方式。商店作为一种新式商业,商店在开市时间和销售货物两方面都给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特别是城镇居民更习惯于商店交易,商人的大量长途贩运活动也需要商店为其收集农副产品,一些农民或手工业者也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在非集期时间卖与专事收购业务的商店。另一方面,一些以中转或集散为主的中心市镇,大部分农副产品并非从本市场附近的农村中汇集起来的,而是从其他基本市场转运而来的,所以必须拥有集收购、储存和中转于一身的商铺,而从各商埠运来的工业产品也需通过中心市镇批发到各基本集镇中去,所以开设铺店经营的新式商业在中心市镇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所有这些新式商业,除了个别大市镇外,都依存于地方集市,并未完全取代这种传统市场或者独立兴旺起来。
(四)镇、集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前所述,从总的来看,近代中国镇、集呈发展势头,但各地区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是大不一样的,发展速度的差异前已述及,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也不可忽视。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镇、集发展较充分,固定商铺也较多,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镇、集发展程度低,没有或少有固定商铺,前述广西边远山区的一些圩镇没有固定商铺就是最好的例子。
总之,近代中国镇、集的发展比前代更为迅速。中心市镇的蓬勃兴起和现代商业的发展,标志着近代镇、集现代化变革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传统集市的变化则是有限的,镇、集交易品和流通环节的变化,只不过是在帝国主义经济侵入后所作的适应性调整,并未对传统的交易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中国近代镇、集的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