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家助学贷款步履维艰原因何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家助学贷款步履维艰原因何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新办法适用部属高校但不适用地属高校。本文分析了其中原因,提出了影响、制约地属高校贫困生还款意愿的六个因素,同时,运用博弈论原理探讨了银行对地属高校助学贷款持消极态度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商业银行部属高校贫困生地属高校贫困生信息不对称博弈

1问题的提出

政府有关部门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新办法”),并在部属高校的实施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地属高校(省属、市属高校之统称,下同)的实施过程中,显然遭遇了始料未及的冷遇。一年走来,步履维艰,至今年8月,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仅占新增贫困生总数24.44%;审批贷款金额51.5亿元,仅占计划贷款总额32.2%;另外,全国有8省市区“毫无作为”。2005年度新生已入学,全国在校贫困大学生,超过2/3两手空空。学校收不齐学费,教育何以为继?学生无力交学费,何以安心学习?

严峻的问题摆面前。如果不能尽快找到正确答案,将严重影响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新办法遇挫的根本原因

对于新办法实施遇挫,教育部认为,第一,是地方政府及有关银行思想重视不够,没有把国家长远利益放在心上;第二,国家对贷款银行的风险补偿已作充分考虑与安排,银行不应谨小慎微;第三,大学生是一国中素质最高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在人生最重要关口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绝不至于忘恩负义、不讲信用,因此,对风险估计不应过高;第四,随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不诚信者名单将被公布,恶意违约将被遏制,因此,今天的违约率不代表明天的违约率;第五,国家即便用大批人才换一堆呆坏帐,也比用一堆呆坏帐换破铜烂铁强,因此,不要低估国家核销助学贷款呆坏帐的可能性。

为保障新办法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备下了两记“杀手锏”:一是五条“招招见血”的惩罚措施,二是若惩罚无效,将问题上交。

对于新办法实施所遇挫折,如果排除“所有贫困大学生免费上大学”或“政策性贷款政府扛,银行只收手续费”选择,那么,正确做法是: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新办法实施之所以遇挫,根本原因在于:新办法面对的是一个利益体多元化社会,每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都会根据其自身利益作出行动策略的相应选择,而新办法不能满足多数利益体(银行、地方政府、地属高校)的利益需求。

其实,助学贷款政策当初走的就是利益体一元化思路,表现为国家指定国有商业银行向贫困大学生发放信用贷款。4年后,银行用停贷告诉政策制定者:中国已进入利益体多元化时代。于是,2004年出台的新办法又回到利益体多元化的思路上:依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给付一定比例风险补偿金,采用招投标方式,通过各商业银行对利益舍取的选择,确定贷款银行。

出现策略选择,标志博弈发生。有一门理论学科叫博弈论,它研究的对象正是:利益相关的理性参与者怎样根据自身利益做出不同行动策略选择,而不同行动策略又如何相互作用。博弈的英文为game,但不是中文“儿童游戏”的意思,是指至少两个以上参与者(或称“局中人”),遵循一定规则,选择不同策略,进行以赢(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活动。

由于给付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是政府行为,所以,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个博弈,共有七个参与者:中央政府、部属高校、部属高校学生、地方政府、地属高校、地属高校学生、银行。这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两对博弈:银行与部属高校贫困生以及银行与地属高校贫困生的博弈。

3新办法为什么适用部属高校贫困生

在银行与部属高校贫困生的博弈里,银行与学生各有两个行动策略选择:贷与不贷、还与不还。若贷款学生违约率高,银行不贷,违约率低则贷。设,贷款学生违约率低时银行收益为5,违约率高时银行收益为2。对学生而言,借钱若能不还,收益从表面看无疑最大,但却受良心和社会舆论谴责,甚至可能“吃官司”,而这也是一种“失”。尤其对在大型企事单位工作,在国家机关、单位任职的贷款人来说,良好的诚信记录不仅有助于职位升迁,而且更有易获银行贷款等好处,因此违约的损失比守约大得多。大型企事单位、国家机关单位是部属重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选,而后者同时也是前者的首选。因此,部属重点大学的贫困生,绝大多数有着还款的正常、良好的主观意愿。这时,唯一制约其还款行为的是还款能力。那么,部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两年后有无还款能力呢?应该说,不仅有,并且还比较轻松。理由恕不赘述。因此,若设部属重点高校学生还款收益为5,违约得不偿失,收益为2,则支付矩阵为:

学生

银行

还款

违约

贷款

5,5

2,2

不贷款

2,5

2,2

就是说,本博弈有惟一纳什均衡(5,5),因而博弈结果是可预测的:在国家提供风险补偿的条件下,银行愿意向部属高校贫困生发放贷款,尽管贷款人没有抵押、没有信用记录评估。而部属重点大学的贫困生则既有还贷意愿又有还贷能力。这时,贷款无须行政命令,还款无须强制执行。这就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得以在部属高校顺利实施的原因。

什么是纳什均衡?通俗地说,纳什均衡是指: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我多种选择中最优的;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你多种选择中最优的。

4新办法为什么不适用地属高校贫困生

新办法之所以适用部属高校是因为博弈参与者双方信息对称,博弈有惟一纳什均衡。能形成惟一纳什均衡的策略是纯策略。所谓“纯策略”,是指博弈参与者在其各自策略空间中选取的确定性策略。很遗憾,在银行与地属高校贫困生的博弈中,参与者双方信息并不对称,博弈只有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所谓“混合策略”,是指博弈参与者选取的策略在其策略空间上呈某种概率分布。由于没有惟一纳什均衡,因而博弈结果无法预测。

信息不对称有两种表现:一是知己不知彼,即我的策略选择我知,对方的策略选择我不知;二是知彼不知己,即对方的策略选择我知,但却不知自己最后会做何种策略选择。

银行与地属大学贫困生的博弈符合以上第二种。由于国家要求银行必须向所有贫困生放贷,所以,在与地属大学贫困生的博弈中,银行的策略选择已为贫困大学生所知;但贫困大学生6年后的最终策略选择,不仅银行不知,甚至连贫困大学生自己也不知——即便贷款时从内心抱定“一定要还”的贫困大学生,最终的策略选择也极可能是“能不还就不还”或“能少还就少还”。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

假设所有贫困大学生均有守约的真实意愿,则其最终是否违约取决以下因素:

(1)就业的难易程度因素。已知2004年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3%,由于部属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则地属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必低于70%,而地属大学贫困生就业率会更低;

(2)收入水平高低因素。此因素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能否就业于高收入水平的行业或部门,二是工作岗位上能力表现高低。很显然,在此两项上,地属高校贫困生均劣于部属重点高校贫困生。同理,地属高校中,市属高校贫困生又劣于省属高校贫困生。

据媒体报道,2005年广东人才市场,大学本科毕业生试用期月工资最低仅500元。

(3)心理健康水平因素。此因素影响还贷意识。另外,由于地属大学贫困生在就业环境中处于劣势,故心理健康水平对其工作能力表现的影响,要比部属重点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得多。

(4)就业后经济负担因素。在这点上,中国有着特殊国情。国外,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相对较小,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水平甚至高于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而我国农村,不仅收入水平低、家庭子女多,而且贫困农民又把上大学当作改变孩子及家庭命运的唯一出路,加之或由于遗传因素或由于家庭影响因素,贫困家庭只要出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就往往不止一个,故令此类家庭更少劳动力,经济负担畸重;于是,一个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背后,往往无一例外,就是一个负债累累,处于赤贫状态的家庭;因此,贫困大学生就业后的收入,如果首先不是用于还贷而是救家用之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大学生毕业后,哪个不要面对结婚、生子,哪个不渴望过上体面、手头不再拮据的生活?要求10年之内还清贷款,比照国外20年期限,经济负担明显偏重;

(5)社会影响因素。此因素指违约的道德底线,主要取决于:①社会腐败现象(尤其银行系统贪污、侵占等犯罪)的影响程度;②“知恩图报”、“君子爱材,取之有道”等传统美德约束力;③“个人利益至上”的商业意识的影响力;如“我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远超过这么点钱”、“国家这么大,不会在乎这点钱”等;④违约行为的从众心理作用程度。在这里,违约者数量和知晓度将对违约个体从众心理的发生起很大作用,如“那么多人都不还,我还犯傻”等。

(6)社会制约措施因素。个人征信系统无疑将是有效的社会制约措施,但不应对这个系统寄予过高期望,因为个人征信系统对于遏制国家助学贷款违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个人征信系统对于理性、还贷能力强者有效,而对非理性、还贷能力弱者无效。把遏制助学贷款违约的希望寄托在个人征信系统上,如同把消除贪污受贿的希望寄托在“贪污受贿检举惩治办法”上一样。要知道,在个人信用记录不良寸步难行的美国,助学贷款拖欠率曾有高达22.4%的记录。

请注意,“个人征信系统”与“个人信用体系”是两个外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属概念,后者是种概念。如果说个人征信系统只能做到不诚信者在银行贷不到款,那么个人信用体系则还能令他从私人处借不到钱、在民企里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上被人瞧不起。因此,对于国家助学贷款,若不能在伦理道德、社会舆论、奖惩制度基础上有效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体系,则个人征信系统的作用有限。

个人征信系统“杀手锏”主要有四:一是公布违约者名单(局限:切勿众,众则更众),二是违约者不能用银联卡领取工资(局限:现金不可吗?借用家人卡如何?),三是违约者不能贷款买车买房(局限:不贷如何?用家人名义又如何?),四是违约者难隐身(局限:贷款一点不还、全部不还者寡。区区数千元,不过万把块,不隐又如何?谁来追?追贷成本几何?)。可以预料,尽管个人征信系统能起一定制约作用,但对于恶意或迫不得已的违约者,作用有限。

以上六个因素导致了助学贷款博弈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参与者信息对称与否,对其行动策略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信息对称的博弈,允许参与者努力争取各自支付(收益)最大,而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则只能力求预期支付最大。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前者让参与者“两利相权取其大”——尽可能多赢利;后者令参与者“两害相权取其轻”——不求多赢利,只求不亏或少亏。

用“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说明信息不对称博弈的策略选择特点。

当诸葛亮端坐城头,焚香弄琴,城门大开时,司马懿有两种行动策略选择:或攻城或退兵。此时,诸葛亮拥有全部信息:①己方军士2500,敌方大军15万;②敌方若攻城,守城是死,弃城亦亡;③对方深知自己一贯做事风格。而此时司马懿信息量少于诸葛亮,但并不明显,仅不确知城内兵员多少。

大兵压城,进退维谷。诸葛亮制订出了令他死里逃生、名垂千古的妙计:加剧信息不对称,以降低司马懿对攻城收益的评估,促使其做出退兵比攻城预期支付(收益)更大的相反判断。诸葛亮成功了。司马懿所拥有的那点信息,反而被利用来加剧信息不对称。当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状,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答:“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司马懿错了吗?没错。在不明了对方行动策略支付如何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只能基于以前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分析、推测,从而选择自己预期支付最大的行动策略。因此,司马懿根据他对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了解,做出退兵的策略选择是负责任的:不求完胜,但求不败。这就是在信息不对称博弈中,劣势参与者行动策略选择的特点。古往今来,此类案例俯拾皆是。今天,任一女子在一间明码非实价的时装店看中了心仪的时装,即便非买不可,无一例外,都会尽力让店主相信:此物于她可有可无。为什么?就是为了制造信息不对称,并让店主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令店主不敢出高价!

了解了信息不对称博弈的行动策略选择特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不愿向地属高校贫困生发放助学贷款。因为即便贷款人确有良好的还贷意愿,但意愿最终能否实现,受太多因素干扰,无法预测,更何况还有2000年以后助学贷款的还款不良记录佐证。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自然有追求利润动机和保护资金安全的需要,这是正常的。即便这是一出21世纪的空城计(贷款人最后都按时还贷),现时银行尽量不贷或少贷的策略选择与当年司马懿退兵的选择一样,可以理解,无可厚非。当年谁要强迫司马懿攻城,那是不可能的,除非魏蜀玩的不是“非合作性博弈”。同理,今天即便有一道行政命令压商业银行放贷而没有一纸契约保证商业银行可能的损失得到补偿,那么,可以肯定,国家助学贷款向地属高校贫生的发放是绝对不可能长久的。

5结语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在部属高校较为顺利的原因是:部属高校贫困生拥有比省属、市属高校贫困生更优的还款保障资源。所以,若要根本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就必须努力改善制约地属高校贷款人履约意愿的六大因素,并深入了解人类的博弈天性,制定符合博弈规则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涛.博弈论教程.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0

[3]常亮.美国助学贷款的做法可供借鉴.北京:新京报,20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