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重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十一五”时期,应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事业单位的机制改革、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和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使政府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的一个新课题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框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流动的加快和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现行体制存在的不适应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坚定地和积极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自从1982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由过去的“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之后,如何规划好社会发展,一直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见,人们往往把经济投资看成挣钱的项目,把社会发展投资看成单纯花钱的项目。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推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0%以上,这在全世界都是很少有的,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近十几年来一直在30%多徘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至少在60%以上,是因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很明显,同样的产出所使用的资源、能源少,环境污染轻,带动的就业多。虽然我国这些年来的进出口贸易一直是顺差,但分产业来看,顺差都是在工业产品领域,在第三产业领域,如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逆差情况是很严重的。
社会发展的多数领域都是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我国多年来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与我们对社会领域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注重社会领域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机会、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社会生活服务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管理方式要顺变而治,实现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
近些年来,一方面,原有的单位组织随着改革的深入,单位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在弱化,另一方面,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社会流动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方式也正在发生从“单位”到“社区”的变化,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以居住地管理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建设快速发展。1993—2003年的10年间,各种城镇社区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和便民利民网点)从8.9万个增加到19.6万个。与此同时,由于精简机构、基层行政经费紧张和防止乱摊派等各种原因,社区管理机构的数量有所减少。1993—2003年10年间,全国城镇居委会从10.7万个减少到7.8万个,居委会工作人员从46.5万人减少到39.7万人;农村村委会从101.3万个减少到65.8万个,村委会工作人员从455.9万人减少到259.2万人。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但如何建设社区,仍然在探索中。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强政府弱社会,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很弱,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和大力扶持,社区建设很难快速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变化,社区在发放低保、养老金、犯罪矫正、规范税收、生活服务等各方面,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要真正认识到社区建设的意义,是要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管理网络和社会生活的支持网络。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成长
根据国际上的发展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组织这一中介可解决政府直接面对分散的个人而造成的管理成本过高现象。我国近年来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使各种连接政府与个人的民间社团组织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国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28万多个,其中社会团体近15万个,基金会900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民办的学校、医院、文化机构、研究机构、体育机构、职业和信息中介机构、福利机构等)13.3万个。从国际比较和社会需求看,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社会组织在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社会服务、发展第三产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现在不少干部对发展社会组织存有疑虑,因为在现实中社会组织鱼龙混杂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不过,在社会发育初期出现的这种情况,在市场发育过程中也曾有过,我们管理市场也曾有过一个“一放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的过程。所以,不能因为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放弃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因为这个方向是走向现代社会管理绕不过去的。对社会组织,只能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管理水平,依法加强管理,促使其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
实行政事分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功能,实际上很多是由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来承担的。中国在国有企业和行政机构进行精简改革的同时,事业单位的总体运行机制变化不大。十几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的所谓“创收机制”,实践证明是弊大于利的。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对事业单位改革应当采取分类管理的原则,把社会事业单位分成三种情况:一是纯粹公益部门;二是政府购买服务部门;三是准市场化部门。在这方面,要研究社会发展领域不同于市场领域的规律,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之间,探索多样性的、分类指导的管理方式:对纯粹公益部门,在保证财政供给的同时,也要有“社会核算”制度和严格的预算约束;对政府购买服务部门,要保证具有比政府办事业和完全市场运作更好的社会服务效果;对准市场化部门,也要有规范和约束其经营行为、发展方向的界限和制度。
总之,应当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人口、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建设的步伐,深化这些领域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执政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通过推进事业单位的机制改革、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和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使政府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