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谈价值追求中的人性危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追求一种价值,但人们在追求价值的时候却陷入了一种危机,既人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人的自然性危机、社会性危机、精神性危机。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追求生态文明,倡导公平正义,倡导文化宽容。从而解决危机,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一、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全球科学技术在今天的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并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社会的转型,进一步促进了对价值的关注,但人们对价值的不合理的追求,出现了人性危机。
价值本身有关系和意义之意。关系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是处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平衡的状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实践高度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践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占有,而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规定的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强调主体,另一方面也强调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与互动是现实的、互动的、多极的、和谐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相互共赢,价值共享。
价值的本质不在于对外物的需求,而在于对人类自身生命意义的确认,对人生意义的求索与反思才是价值的根本。
二、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人在价值追求中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社会需求、精神需求。所以价值视域的人性危机表现如下:
(一)人的自然性的危机
人是自然存在物,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命需要,即自然属性。《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的生存首先是从自然中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料。人类为了生存就要改造自然,而人类改造自然就是征服自然、占有自然、享受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所用。人类的实践活动确定了人对自然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似乎意味着整个自然界具有为我的工具性质,在人看来,所有自然物都是为人存在的。因此,人们经常沉浸在对自然的征服中,没有注意到人的每一次对自然的胜利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明确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只管对自然的索取,从不关注自然的承受能力。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全球出现了生态危机,水污染、噪声污染、灯光污染、能源短缺土地沙化、河流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让人类看到了没有想到的未来。
作为主体的人没有充分理解主体的真正含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自然也是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客体主体化,一方面客体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指客体即自然规律内化为人的一种规定性。因此人与自然应该同时处于主体的关系中。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破坏这一基础,就会损害人类本身,因此,自然界的破坏也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使人的自然属性产生危机。
(二)人的社会性的危机
首先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样态。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层面,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而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不和谐因素。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等问题非常严重。在一定程度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公平正义严重缺失。康德认为正义是以每个人的自由与每个别人的自由协调一致为条件而限制每个人的自由。按照罗尔斯的思想,正义原则是一种重叠共识。正义是理性的,有条件的,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正义把每个人放在同一共同体中,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个人要生存、发展,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通过社会共同体这个中介,从独在进入共在,而公平正义的缺失就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秩序的形成,因而会造成人性的危机。
再次是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人是个性共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个体性单一性的定在,有其独立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任何人又不能纯粹孤立,它必须通过人与人的结合而存在,有其社会性的需要和行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的交往中,而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互利的交往,每个人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当今,每个人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心人们少有的是交流和宽容,相反是不断的成见和冲突。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人对人的不信任感展露无疑。人际间的一般信任受到冲击,社会信任的底线遭到破坏,造成了信任危机愈演愈烈。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渴望信任是每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被人信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信任别人,则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和心理品质。信任危机、道德危机造成了人与人成了一种物的关系,金钱关系。人性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还是一种公共性的存在物,同时也是一种总体性的存在物,这种总体性存在包括群体、类的存在。是主体间共存、共生、共赢的生存方式。人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利益追求,缺少了一种群体、类共存、共生、共赢的思考。
(三)人的精神性的危机
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生物的存在,历史的存在,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存在物。文化意味着人改变自己的本能式生活,创造和发明人的生活。所以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求。
人们的精神成果主要表现在文化上。纵观当前的中国文化,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文化样式异彩纷呈,多样的文化画面和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正统文化、主旋律文化、外来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时尚文化、另类文化、地域文化等等。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人在极度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陷入了另一个深渊,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现代文明成果严重脱节,人们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成果寄托自己的灵魂,出现了财富与幸福的背离,自我认同危机、无意义感时刻伴随左右。所以很多人就把自己的需要完全归结为物质需要,把自己的能力看做是拥有金钱多少。结果导致不择手段的魔鬼般的追求物质利益,慢慢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人自身根本就没有享受到自己的生产成果,更不用说是一种自己成果对自己的奴役,因此不是自身的异化而是自身的精神危机。
现代社会“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认同的危机。显然,现代社会,文化本身逐渐丧失了公共性,难以构成社会成员之间的基本共识。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公共性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价值的共识。现代社会“公共价值”的缺位、价值冲突,从而使人们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社会现实的行为层面上,陷入混乱、无序和无所适从之中。
公共性意味着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公共价值是多个人价值的合力的结果,追求公共价值是个人、群体、类的生命活力与精神持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挥的过程,是在这种类、群体中达到对自己生存意义的追求。而人们现在就是缺乏对公共性的文化价值、普世价值的建构、认同、追求。
三、为了人向未来的不断发展和展开,我们必须把人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要求重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确立人关爱自然、关爱人类、关爱文化的人性。
(一)追求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针对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实践活动,人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两种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不管在自然关系中,还是在社会关系中,会在人自身内部形成相互制衡的张力。正是这种相互制衡的张力保证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价值的角度,把自然看成是与人类处于平衡状态的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自然、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就曾指出:“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在实践活动中需要人类有热爱自然的属性,承认人的自然性就等于筑起了预防物欲横流的大堤,人在征服自然时,想到人是自然的成员,关心自然、保护自然、自觉主动地维护自然的存在。追求生态价值就是增加自然和人的生命价值。使人类对自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不允许对自然肆意破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达到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平衡。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表征着人将谋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同幸福视为最有价值意义的行为。
(二)倡导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只要是人,就有人之为人的共性,就会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或理想化的关系持某些共同的看法。正义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也必然会跨越国家、民族、社群,表现出一部分共同的内容。
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公平与正义是可以普遍化的准则。因为人们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对待。为了得到这样的待遇,每个人也必须公平、正义地去对待他人。公平与正义就是人的普遍需要。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取向、努力方向和基本共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稳定系统,它反映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崇高的责任感。
在社会、个体利益矛盾充分凸现的情况下,以公平正义为原则,科学地进行利益调整和利益均衡,实现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共赢的利益格局。公平正义能对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之间的权力、义务、自由和责任进行合理配置,加强社会团结,形成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共同体感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三)倡导文化宽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近代以来的社会是一个价值分裂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因此,问题并不在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价值冲突,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冲突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每一个文化共同体的价值都由共性和个性两个部分组成,每一种看似独特的价值体系中都蕴涵着一定的普世价值的内核。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价值“重叠”和价值对话实证了寻求文化宽容的可能性。
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而公共性价值具有开放、平等与社群、类的特性,通过共同体成员理性、自觉的交互主体性行为与结构性活动而得以存在。公共价值是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博弈的产物,是从群体、共同体的利益出发指导人们,使公共性的文化价值内化为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真正为社会所共有、共享。文化宽容的倡导更能促进人们形成价值共识。这样个人与他人、社会的价值追求得到有效的调节,形成一种和谐的局面。
因此,我们应该面对在发展中出现的危机,从而有效解决,促进人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