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佛洞纹饰论文:佛洞纹饰审美风格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佛洞纹饰论文:佛洞纹饰审美风格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佛洞纹饰论文:佛洞纹饰审美风格

本文作者:王晓珍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莲花纹特点

莲花纹在整面墙上占主体位置,起到“面”的统领作用。花头方向变化自由(图1),正侧翻转,大小有别,样式不同。花头糅合了牡丹、莲花、大理花的特点,既有莲花的佛教意义,又有牡丹的雍容大度、大理花的舒展大方。花头整体舒展,从内向外看,先是花心,卷曲做海石榴或宝牙花状,施以蓝、绿色。花瓣的内层为八瓣牡丹花瓣,施以分染过的红色或白色。外层有用卷云纹的,也有用大理花瓣纹,染以绿色或间和一点蓝色以丰富层次。有些花瓣出现第三层,状似莲花瓣,施以蓝色,线条简洁率直。卷草纹和莲花纹虽然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存在,但是它们的大量运用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时展进行着变化。隋、唐以后出现了莲花与牡丹花、石榴相结合的新的宝相花纹。这种纹样已经综合了莲花、牡丹花等的基本的共同特点和生长规律进行概括加工。它象征着富贵荣华,多子多孙。④宝相花图案起源于东汉,盛行于明清。⑤从此处“莲花纹”的各种特点可以看出它就是“宝相花”的实例。

卷草纹特点

卷草纹和枝蔓用大开大合的曲线表现出风卷云舒的气势,与花头的气度相配合。枝蔓在此做“线”的作用,两根并行着,互相缠绕,连接着花头与叶子。叶子起到了“点”的作用,但是这个点是那么自由。叶子在枝蔓两侧并非完全对称,最小单位为三叶,大部分为多叶形,数目不一,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组叶子,绝无重复。有些在叶子上还加有卷云形,像未开的花苞,在枝头形成朵状。也有些在花头外边做衬托,用色与花头一样。每组叶子互相避让又相互牵制,在花头周围协调并存。虽然在佛教石窟艺术中把叶纹普遍称为“忍冬纹”,但是这里的卷草纹已经不是当初的忍冬纹形象了。根据关友惠先生关于忍冬纹的分析⑥,李格尔对莨苕叶纹的演变发展分析⑦,最初的忍冬纹经过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演变发展,融合了其他纹样——与葡萄叶、棕榈叶、云气纹进行融合,脱离了某种植物自然的面貌,形成一种更符合当时当地人审美取向的综合性装饰纹样。“中国的卷草纹则表现出流动的、无法以规律化数字进行计算的非实指性的意象性特征。对忍冬纹所进行的中国化改造正是这种审美趣味的体现。”⑧而该处的卷草纹就是这种改造的最好例证。

赋色特点

这壁墙面整体的色彩感觉是“西夏绿”的冷色调,主要用色为蓝、绿、白三色,红色只是作为底色出现。纹样边缘以墨线勾勒,内层有白线相衬复勾,白、黑两色隐约有重叠之处,线条婉转有力。赋色不是简单平涂,而采用了多样丰富的技法,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协调多变的色彩形态。蓝色中隐约可见黑褐色,石绿色有些地方加了白色,有些地方能够清晰地看到棕褐色的暖色浮现,使石绿色偏暖。在白色花瓣分染过的地方现出黑色,时间使得当时的色彩对比弱化。蓝色是石青颜料。绿色颜料层是氯铜矿和铅丹调配在一起使用的,可调出浆绿色,这在西北石窟中是比较少见的调配使用方式。白色颜料使用了白垩、石膏、石英、滑石、铅白和硫酸铅。而铅是使白色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在敦煌石窟早期洞窟中已有很多例证。⑨红色在石窟中多使用土红,因为它色相稳定,不易变色。而此处的红色主要使用了朱砂和铅丹,为什么没有采用便利的土红,而用较贵的朱砂色呢?这应该与藏传佛教进入该地,藏人喜好艳丽暖色的审美取向有关联。

审美风格

此处的卷草莲花纹具有雍容大度的形制和清冷色调完美结合的审美风格,而大团花、满装饰的方式是西夏民族的审美风格特点。鲆虽然没有装饰图案中的严格结构规律,但是它又非常符合艺术审美规律:1.满壁没有相同的两组叶子,但具有平衡感。花头与枝叶之间有主有次,层次分明。2.具有节奏感,枝蔓的伸展与扭转是节奏感最明显的体现,花头的大小、花瓣的组合都符合整体的节奏感。3.从局部到整体的自由感。从整体的布局,花头与枝叶的大小、穿插关系,到个体花头的构成,都体现出让人钦羡的自由之感。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