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太湖石审美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中国画中的太湖石景观美学艺术
1.1中国画中的太湖石艺术几乎表征了太湖石艺术发展的完整历史过程。由于太湖石具有特别的艺术形象特征和人文精神,几乎所有著名画家都表现过它。经过研究总结,梳理出三种常见的形式:一是用绘画来记载、记录一些收藏家的太湖石藏品,可以知道画家表现的这批太湖石都是宋代大收藏家米万钟所藏。蓝瑛运用写实手法和精细而丰富的笔墨技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些湖石的形貌与神态。画家利用了中国画勾皴点染相结合的特点,以粗健苍劲的用笔特色,不仅表现了画面丰富的层次,同时又将石头的不同质地和形态清晰逼真地呈现出来。由于这本册页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如实地记录收藏家的藏石,以提升藏石的价值。所以,画家在描绘时一方面要尊重藏石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又需要刻画出藏石的艺术特点。这本画册最终将米家优良的藏石艺术品与画家蓝瑛精湛的绘画技艺融为一体,是中国画与太湖石艺术结合的佳作。通过画家的精心表现,赏石的设计便有了直观的图象指导,为传播赏石瘦、皱、透、漏的艺术审美标准提供了精准的标本资料,有极高的“档案”价值。宋徽宗对绘画的极深情感和深厚功力为世人称道。他也深谙赏石艺术,“故凭彩笔亲模写”,创作了著名的《祥龙石图》。《祥龙石图》中叫“祥龙”的太湖石应是“艮岳”中的一块置石,在艮岳苑中的置石大多为太湖石,其中65块由赵佶绘成石谱,编成《宣和石谱》一书,流传至今,是太湖石艺术中的代表典籍。《祥龙石图》中的“祥龙石”因姿态如虬龙腾涌而得名。作者为了突出石头的奇异姿态而舍去了辅景,使画面的黑白对比十分鲜明。奇石又立于整幅画面之右端,构图亦取奇,为了平衡画面在左侧补了精美的书法颂。在描绘石头时为避免之单调、缺乏生气,画家在顶端石池中布置了一些花草,表现自然情趣。在技法上运用勾、染表现画面,勾是勾勒太湖石的结构轮廓,染是设色。这幅画以黑为主,着力表现了“墨即是色”的原理。作者用染的方法凸显了石头的结构和明暗关系,增强了它的立体感、质感和写真的程度,表现了石头的特有纹理和凝重的质感。《祥龙石图》具有记录藏石的档案资料意义,同时更是推进了太湖石形成自身独立审美意义的进程。绘画历史上这种以横卷的形式来表现一块石头的非常独特少见。《祥龙石图》的描绘时间,正是赏石艺术发展的成熟期,赏石的审美理论开始出现并逐渐确立。当时,国家最高统治者以一块赏石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对太湖石成为独立的审美主体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此幅绘画作品可知:太湖石已经摆脱了对其他物品的依附,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受世人赏玩。毫无疑问,在赵佶特殊身份和高超绘画技法的推动下,太湖石独立构景艺术受到广泛认同,最终在奇石品种中“挺然为瑞独称雄”。
1.2通过太湖石来强调环境和气氛中国画中通过太湖石来强调环境和气氛的作品非常多,因为太湖石独特的雕塑感造型和兼具自然人文美的特点深受画家的喜爱,这种做法在人物画中尤为常见。《听琴图》为赵佶所作,画中共有四人,主人公轻抚琴弦。听者三人或陶醉,或神思,或细听。这幅画的配景十分简练,画面下半部分除了一块小巧玲珑太湖石外,别无他物。太湖石上设一小古鼎,插花一束。这块小巧的太湖石使人联想到这里是一个高级的庭园,暗示了人物身份,同时,也烘托了整个画面肃静、高雅的气氛,使人仿佛听到这静谧的环境中传来阵阵的琴声。《折槛图》表现西汉朱云为反对奸相张禹,与汉成帝发生冲突的情景。图中成帝目露凶光,与朱云目光相对。朱云在两名武士的拖扯下,拼命扯拽栏杆不去,正是该事件矛盾冲突最高潮、最戏剧性的瞬间,而与此配合的有两块高大奇特的太湖石,表面机理变化丰富、造型张扬、高耸扭曲,与画面的紧张气氛一致,极好地辅助表现了绘画的主题。《听琴图》和《折槛图》作为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对画面精神境界的表现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们都使用太湖石来烘托画面的气氛,这两幅作品的主题一动一静,对比显著,而作为衬景的太湖石以自身的艺术形态,完美地配合了主题精神,这也说明太湖石在景观个性审美的塑造上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由于这类绘画作品层出不穷,对园林景观中如何使用太湖石营造气氛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太湖石可以实现自身审美价值时,它作为园林景观代表元素的地位就被确立了下来。中国画家运用太湖石强调环境的作品比较多,如赵岩的《八达春游图》、仇英的《红佛图》、文徵明的《真赏斋图》、黄慎的《西园雅集图》等。这类作品中,太湖石只作为环境中的衬景,用来丰富和强调特定环境,提升环境档次。文征明的《真赏斋图》画面前景为高大雄奇的太湖石,中景是含藏在树石之中的真赏斋建筑,文人墨客正在其间品玩。整个画面高雅而壮美。其中,前景丰富细腻的太湖石对环境层次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黄慎的《西园雅集图》前景也是一块横斜的巨大的太湖石,它不但在画面中起到了平衡右部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环境的品位。运用太湖石强调环境的这类作品,往往将太湖石置于文人墨客、达官贵族的活动地点,反映出太湖石高雅、亲切的艺术特点。在太湖石成为园林的代表元素后,大量的文人绘画作品又将其推上了高雅文化象征的地位,这些湖石与文人、文人环境相结合的绘画作品,使太湖石的景观审美价值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最终将太湖石与文人高雅的生活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
1.3画家使用太湖石托物言志中国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表现太湖石的艺术作品应是孙位的《高士图》。孙位,晚唐著名的宫廷画家。这幅《高士图》(又名《七贤图》)是他的代表作。据研究,现存的《高士图》为《竹林七贤图》的残留部分。在这幅画面上,四个高士分别坐于华丽精美的小毡毯上,每人身边各有一名小童侍候,彼此之间以蕉石树木相隔,画面构图平稳匀称,气氛高贵肃穆。其中两个被高士依靠的“湖石”是用类似小斧劈皴的皴法表现的。这幅画中以湖石作背景烘托四位高士,说明此时湖石的品鉴已到了一个精神的高度。入唐以来,名贵稀有的太湖石被视为艺术品欣赏,在这幅画中,正是用几块太湖石来映衬竹林七贤的人格和人生态度。利用太湖石的艺术形象来托物言志,这在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候被推向高峰。因受压制,元朝汉族文人的情思含有复杂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情结,这使他们在进行书画创作时会选择富有深意的题材。文人画的创作绝大部分不是为了真实再现事物,而是借书画来抒写情志。画家常选定的言志物体以竹石搭配最为典型。因为竹子Bambusa比喻君子的谦虚、正直气节,而石可比喻坚定不移之品格。在元朝,几乎所有的画家都画过竹石题材的作品,如李士行《古木丛篁图》、高克恭《墨竹坡石图》、顾案《竹石图》、柯九思《墨竹》、倪瓒《梧竹秀石图》、王渊《竹石集禽图》和《桃竹锦鸡图》。在石头品种的选择上,太湖石自然成为佼佼者,因为它不但能起到比兴的作用,还有奇异秀润的造型。倪瓒(1301-1374)作的水墨《梧竹秀石图》表现了一家宅院里的太湖石与梧桐树和竹林映带,潺潺的小溪迂回于其间。湖石用泼墨技法,苍润淋漓,画的右边有张雨题诗“青桐阴下一株石,回棹来看雪未消;展图仿佛云林影,肖向灯前玩楚腰”。这里的楚腰即指园中太湖石,取自“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后明代王世贞的太仓掩山就有湖石名“楚腰峰”。倪瓒的画几乎没有成片的墨,这幅画秀石等用侧笔写出,显得墨气湿润,非其主要之风格。倪云林的画能使人“见之忘俗”,因为他幽淡荒古。画中散发着作者的天真情绪和古淡心态,表现了作者“聊写胸中逸气”的思想境界。太湖石在绘画作品中的象征美学意义将它的审美推向了最高的境界,它具有了人的善与高尚,成为了中国君子的物化代表之一。至此,在中国画家不遗余力地表现和传播之下,太湖石逐渐在中国审美文化的领域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2小结
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画中的太湖石是画家对匠人的掇石艺术和自然界中太湖石的再创造,它比园林中的太湖石或者现实中的赏石的审美效果更典型、更直观。所以研究绘画中的太湖石对我们研究园林景观艺术中的太湖石的如审美姿态、观赏价值、塑造园林风格、太湖石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园林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在太湖石的应用方面,可以也应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样的成功案列也有很多,同中国画一样,值得相互因借、传承弘扬。
作者:张超单位: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