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钢琴艺术的传统文化审美内蕴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钢琴艺术的传统文化审美内蕴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钢琴艺术的传统文化审美内蕴探究

中国钢琴艺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培育,深受传统文化审美形态的影响,经典作品更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内蕴,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特点。钢琴虽然是舶来品,中国钢琴作品却是民族之作,映射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具体而言,中国钢琴艺术的传统文化审美蕴涵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描绘自然景象,通过自然景象传递内在情感,生成情景交融的美学空间,凸显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情景交融体现了情与景的融合,包含现实之境与想象之境,将两重艺术空间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追求。钢琴音乐源自西方,西方艺术偏重理性思考,作品的“形”大于“意”。而中国钢琴音乐恰恰相反,讲求以“意”为先,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传递了创作者对音乐韵致的极致追求。情景交融审美内蕴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第一是重在表达情感。以钢琴作品《阳关三叠》为例,创作者通过作品描绘了自然景物,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阳关三叠》与古诗作品一一对应,体现了创作者对古诗作品的独到理解,通过对古曲在音乐、和声等方面的借鉴,在保留古曲意境的基础上,呈现出钢琴独有的风格与特质,音乐形象真实可感,送别之情萦绕曲间,既接通了古今共情之处,又构建了情景交融之境。以《枫桥夜泊》为例,钢琴作品同样取材于同名古诗,创作者刻画了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象,在吸收众多传统音乐素材、汲取诸多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以钢琴特有的音色和技法,再现了月落时分乌鸦啼鸣、江畔枫叶随风落下、孤舟游子思念家乡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的羁旅之思,渲染了孤寂宁静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再如《二泉映月》,钢琴作品改编自阿炳的二胡曲,与原来的音乐风格基本一致,但情感表现更加复杂。钢琴低沉哀婉的音色营造了清冷意境,听者触景生情,会不自觉地进入音乐时空之中,感受创作者的痛苦与怨愤,进而对音乐主角的悲惨人生产生深深的同情。第二是重在景物描绘。经典钢琴作品大多情景交融,也有很多创作者将关注点放在景物描绘上,创造了具有鲜明中国风特点的作品。以《幽谷潺音》为例,作品用钢琴演绎了潺潺的溪水声,生动地展现出溪水流淌的动态画面,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引导听者进入美妙的意境之中。以《梅花三弄》为例,作品通过音色变换,展现了梅花的动态与静态形象,通过调性转换表现了梅花的不同风姿。演奏者通过调整手臂力量和指尖动作,展示了坚韧不拔、清丽妩媚、活泼可爱的梅花形象,多层次传递了梅花的神韵,使美景仿佛展现于听众面前。

二、中正和谐

儒家传统文化讲求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中有两点尤为突出,一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和,即以和为贵。这一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发展,中正和谐成为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审美形态。中正和谐是指情感表达含蓄适度,追求德行高雅的艺术境界,体现音乐作品的中和之美。我国钢琴音乐继承了古琴文化,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体现了中正和谐的审美内蕴。古琴作品《阳关曲》后来被改编为《阳关三叠》,当代创作者从古琴文化中寻找灵感,基本遵循传统创作方法。《阳关曲》在演奏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弹奏古琴,按照词作内容咏唱,每一曲调需要吟咏三次。根据《阳关曲》的这一咏唱特点,当代创作者以《阳关三叠》命名,突出了曲目的艺术表现形式。《阳关曲》是根据《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琴歌,琴曲意境与古诗意境重叠,表达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感表达具有节制性,并非离愁别绪的大量宣泄,而是离别悲情的深沉表现,体现了文人朴素而高尚的情操,映射了中正和谐的审美内蕴。上世纪80年代,《阳关三叠》钢琴曲创作完成,保留了古代琴曲的基本结构,模仿了古琴的演奏方式和演奏技法,甚至在音色上也有相似之处。《阳关三叠》模仿古琴音色,使意境营造更为深邃,让听众沉浸其中。中正和谐的审美观对演奏者提出要求:第一,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尽量保持内心平和,控制手指力量和指尖触键速度,弹奏出柔和、干净的音色。演奏者需要通过轻柔的触键演绎曲目,达到婉转动听的效果,并使柔和音色与通透音响相结合,表现古琴不急不躁的从容气质,再现文人高尚雅致的气度和胸怀,从而达到琴与人的和谐统一,琴质与人格的高度融合。第二,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调控肢体表现,突出曲目的旋律性,使音与音连贯起来,使气息更加平稳,将力量由大臂缓缓流淌到指腹位置,连续演奏出古朴优美的音调。第三,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合理处理伴奏织体,注重钢琴曲目声部层次,确保各声部音乐平衡,力求音乐完整和谐,传递中和之美。

三、气韵相合

“气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传统艺术创作大多以气韵相合为宗旨,使其逐渐成为艺术作品的审美形态。中国钢琴艺术有其独特风貌,与西方钢琴艺术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前者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音乐精髓就在于气韵、在于音乐的内在气质和灵魂。演奏者要想赋予作品以生命,则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能深刻理解传统艺术的内蕴,深度把握钢琴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而挖掘出民族音乐的精粹,在作品中呈现民族音乐的气韵。《枫桥夜泊》是一首极具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创作者应用空五度音,模仿了苍凉静谧的晚钟声,使“气”始终萦绕在作品间。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表现古曲的韵味,模仿悠远的钟声,让钟声在夜空下回荡,从而引发听众的共鸣。气韵相合要求演奏者将曲目的各个段落有机联系在一起,使乐句衔接更加自然。《枫桥夜泊》大多以长音符作为每一段的尾音,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尾音触键大多自然通透,演奏者需要应用绵长气息贯穿所有乐句,并在最后减弱声音,让“气”一直绵延下去。一旦气息停止,音乐的流动性将无法体现,音乐表达将枯燥无味,影响听者的直观感受。《夕阳箫鼓》同样体现了气韵相合的审美特点,很多乐段在结束时都保留了气息,应用延长音拉住音乐的脉动。这些自由延长音并不意味着音乐已经结束,而是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审美时空,让听者在主观生成的遐想世界中进行音乐鉴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追求气韵相合的特点,如中国国画的留白、中国古典音乐的余音绕梁等,这一特点甚至亦被我国的传统建筑、雕塑、服饰等门类吸收。钢琴艺术氤氲在传统文化中,自然而然地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内蕴,在作品中留下许多回味无穷的省略符号,使人们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气韵深远厚重,熔铸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展现了民族个性化风貌。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气与韵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源头,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因此,演奏者在弹奏时应提前调整状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情境中,使气息与音乐旋律保持一致,感受钢琴作品的审美内蕴,诠释钢琴作品的韵味。只有气韵相合,才能呈现成熟的作品演奏,为钢琴演奏注入独特的文化神韵,使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品味中国钢琴文化的博大,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

作者:李天娇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