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研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导入的原则
1.1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实际教学中的导入要以教学内容、目标和学情为基础,要紧扣教材,根据学生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有实质性的效果,即不偏离教学内容、目的及符合学情,否则,形式再新颖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1.2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导入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其探索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集中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与技能.
1.3具有概括性和关联性
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不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导入过于冗长,会使人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求导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时导入的内容既要紧扣新知识,也要紧密联系原有知识.如脱离新知识,导入就起不到衔接作用,形同虚设;如脱离原有知识,学生会感到陌生.如果能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将有利于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2常用的导入方法
2.1温故知新法
这种情况多用于新旧知识联系较为紧密的教学内容.学好新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原有知识做基础,温故知新法不仅使学生明确新知识所要达到的目标,也能巩固旧知识,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学习植物生理中的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首先请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已经学习的一些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它的原料和产物是什么大家已经知道了,但它的合成场所在哪里?合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光合作用,这样有了引入的铺垫,就更有利于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内容.
2.2开门见山法
是不借助附加材料,教师直接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重视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导入方法.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直接导入方法,直接点明学习内容,提出学习目标的要求,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如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可这样导入:营养物质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正常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3趣味故事法
教师可以借用与生物有关的故事去设计新课导入,利用与生物发展史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既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教学中很好的德育教育.比如在讲授昆虫的性外激素课程时,可用趣味故事法进行导入:几十年前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在雷雨天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只雌天蛾放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子里的纱笼里,当天晚上有许多雄天蛾不顾恶劣的天气前来与它交尾;第二天晚上,他在雌蛾周围撒满了许多有刺激气味的东西,结果和第一次一样,让他出乎意料.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雄性天蛾能准确的找到雌蛾呢?是昆虫的性外激素的缘故.这样由故事引发问题和思考,使得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
2.4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是指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出带有悬念的问题,由此引入要学习的新内容.例如,在讲“呼吸作用”时,教师可用提问问题的方法作为导入:如果没有了呼吸作用,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在学生积极讨论回答时,教师适时导入新课“呼吸作用”,这样的导言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3创新导入方法
3.1探究活动法和直观导入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比单纯掌握知识更重要.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要确立以活动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强调“授人鱼,不若授人以渔”,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还进一步锻炼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讲“人类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的活动,活动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得出生男生女是随机的、机会是均等的结论.这样引入新课,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生物中有许多新内容较抽象,学生感到难于理解时,学习兴趣就会下降.直观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挂图、模型等教具,能够给学生一个具体化的直观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生物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3.2生活经验导入法和实验导入法
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实际生活中也有不少现象学生很熟悉,但是不了解其中的生物学原理,从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课堂知识中,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同时也潜在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学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这样导入:“有些细心的同学在饭店吃饭时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饭店里的牛肉等比在家里吃的软嫩味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饭店在处理材料时加入了嫩肉粉,嫩肉粉是以蛋白酶为主要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其作用在于利用蛋白酶把肉中的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进行部分水解,使肉类制品口感达到嫩而不韧、味美鲜香的效果.它的用法是在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后再炒熟,与味精和盐的用法为什么不一样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会找到答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学习神奇的酶.”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其实许多中学生都很喜欢做实验,特别在亲手完成实验后更有一种成就感,用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也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讲植物蒸腾作用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好一株植物,找一位同学把它的枝条折断,让学生们观察现象,并提问学生,切口处为什么会有水流出?从而转入正课的学习.实验导入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毕竟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学校和教师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让生物教学从学生的实践体验开始.
3.3诗歌、谚语导入法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广泛,其中涉及草木虫鱼等有关生物知识的诗句众多纷呈,各尽其妙,其数量更为可观.例如,讲光合作用的色素时,可引用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并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秋季树叶由绿变红,最后得出结论是由于秋季温度下降,叶绿素受到破坏,而在细胞液里出现了一种红色的色素———花青素的缘故.这样导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易于理解记忆,同时由于与生活联系紧密,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又如,在讲呼吸作用时,可先导入《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要经常锄地呢?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经常锄地才能使土壤空气流通,根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而不致腐烂.通过这样的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联系生活实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俗语等创设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述“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时,可先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和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去描述遗传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
3.4类比导入法和矛盾导入法
生物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不易观察和触摸,如果用我们生活中可以看见的、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对加快学生理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细胞器这一节内容时,可以拿我们都熟悉的自行车来类比,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自行车厂都有哪些生产车间啊?这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回答,随后教师接着类比,如果把细胞比作一个工厂的话,它里面是否也存在着不同的车间呢?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到细胞器的学习中去了.矛盾导入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假定条件,继而再推出错误结论,促使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寻找问题的根源,进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讲“减数分裂”时,先假定生殖细胞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然后推导:精子(2N)+卵细胞(2N)=受精卵(4N)→新个体(4N),得出的结论是新个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4N)和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2N)不一样,然后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它们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一致,从而推导出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只能是体细胞中的一半,而生殖细胞以怎样的分裂方式分裂才能确保其染色体数目是亲代的一半呢?这便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减数分裂”.矛盾导入法,可以促进学生改变思维,打破思维定势,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求知欲.
3.5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利用音乐、幻灯、视频、图画等多媒体手段,为教材提供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从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食物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动物食草及捕食的视频,使学生对动物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教学内容.
4结语
教无定法,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等综合情况合理设计导入方法,不可生搬硬套.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方法不但能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识,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要使新课导入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学校的基础条件等,采用适当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和完善.(本文来自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杂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仝瑞建李勇慧陈广辉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