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一、随机进入教学法
苏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向前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随机进入学习法的应用,用塑料袋、布等材料进行细胞膜学习的引入,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入的材料与生物学中细胞的什么结构是相似的?什么材料更能够表现这一结构的特点?通过这种引导,进行基本教学情景展现。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试验相关图片,展示生物膜结构的剖面图等,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膜结构的流动向前模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到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生物膜结构的知识点,随机获取知识,循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结合教学材料,进行课堂演示,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思考,这样可以给学生锻炼开创新思维的机会。在教师运用对随机进入教学法进行教学期间,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和改善,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抛锚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传统理论中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教学意义的构建者。学生不再被动被灌输知识,而是主动求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抛锚式教学法,还可以称作基于问题教学法,或实例式教学法。锚指的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将问题抛出,学生自主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其操作程序为: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与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高中生物在进行复习课时,经常用到抛锚式教学法。举例说明,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中,《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抛锚式教学法,运用多媒体配合,图片展示我国癌症病人的现状,说明他们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由此再引伸出癌症的发病率以及癌症的危害。
运用构建真实情境的方式,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情景模式下向学生抛出相关问题,如癌细胞的数量与其结构有什么关系?影响癌细胞的数目的结构变化存在那些因素?也可以将真实事件作为“锚”抛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巩固细胞学相关知识,学生间互相讨论,在复习过程中独立进行知识整合。这个例子中,癌症的概念就是“锚”,抛出这个核心问题后,学生独立寻找线索,从而引出癌细胞结构变化、数量变化等知识点,从而系统全面的进行复习。这样的复习过程,可以做到对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做到活用,让学生自己独立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三、支架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特定的概念框架,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就叫做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去,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操作程序为:教学情景引入→支架搭设→自主与合作探索学习→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应用广泛。举例说明,苏教版教材中《观察植物有丝分裂》一课中,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案例来剖析植物的有丝分裂过程。
在对有丝分裂的概念以及过程进行了学习后,老师可对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洋葱根尖的培养过程中,应选择什么样的外界条件?在其根尖分区时,可不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有丝分裂?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为学生们搭建跟试验有关的概念支架,引导学生根据支架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并将其完成,使得学生的的开拓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各个小组的总结发言,小组间交流展示成果,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独立讲解实验原理。支架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经过以上研究分析,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三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作者:马二宝单位:内蒙古通辽市一中北校区
第二篇
一、利用角色扮演,提升高中生物学习的主动性
近年来角色扮演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在扮演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物教学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当“老师”,安排学生来扮演自己的角色,一方面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创新性,让学生在感情方面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通过换位思考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学习染色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一下从哪里入手进行授课,染色体的作用和重要性,怎样解释不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等,回答问题的也是学生,讲台上授课的是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得到鲜明的表现。另一方面,增强了课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将会鼓励其他的学生来参与其中,当然,仍然要强调这种角色扮演不意味着生物教师对学生撒手不管,教师仍然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主要包括对学生给予感情激励和客观的评价。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效率。
二、利用分组讨论和课堂实验,提升高中生物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长期以来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是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提升高中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也有较大作用。当前生物课程的实验方法仍主要实行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完全没有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性功能,探索性实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很少使用,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且,当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对过程关注不够,更加侧重于对结果关注,分组讨论与课堂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能改进当前的现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想也可以在激烈讨论中得以迸发,再次基础上,让小组自行设计操作方式和实验步骡,让学生感到生物课中主人公的感觉,学生的生物实验自主性也就得到了发挥。
三、利用课后兴趣小组,培养高中生物学习的创造性
教师应该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团队成员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组成团队,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生物活动小组的建立,利用课后兴趣小组培养高中生物学习的创造性。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方面能发展每个人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和生物实验进行进一步积极的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辟实验基地,组建动物养殖和植物栽培小组,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另一方面生物兴趣小组的建立会培养自学能力,极大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主体性,促进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为未来国家培养生物方面的高尖端人才打下基础。
四、结论
在经济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高中生物应该尽快转变教学方式,摆脱过去僵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丰富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水平。
作者:王含辉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
一、前后知识联系,完成自然迁移
无论哪一块的知识都有其系统性,只有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形成自然迁移.这也符合学生的习得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如在学《分子与细胞》的时候,前面的分子结构的学习,为后面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个体、种群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及时梳理知识系统,并形成书面材料.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可以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前后知识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完成知识的自然迁移.其实在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由浅到深的特点.比如生物课程的编排,必修一为《分子与细胞》,必修二为《遗传与进化》.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在必修一里已经对细胞的构成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进入新的学期学习《遗传与进化》的时候,就应该从以前的“知识储备”中调出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很快实现融会贯通.这样,经过知识的迁移、利用,就可以很容易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可以把知识系统化,使前后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实验案例研究,提高能力迁移
生物的学习要以实验为主,而且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是痴迷的、快乐的.我们在生物实验中,利用显微镜总是能观察到“细微世界”.窥探那些我们日常熟悉的动植物的秘密总是很有趣的事情.如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的实验中,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流动的“细胞质”感到非常的神奇.有同学发出感叹:“一直以来感到植物都是静态的,只有在看不见的时候才会生长,现在不一样了,再到花园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花儿真的能听懂我说的话,草儿也在不停的长大.”用叶绿体做参照物,还可以感觉到细胞质的流速,并且在太阳光下的植物体,体内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就快,放在暗处观察时,植物体细胞质流动的就慢.学生的兴致非常高,而且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恐怕遗漏了观察动态,俨然一个个治学严谨的“小科学家”.有同学观察了绿色植物,又跑到花园观察不同颜色的花,想要到植物世界去探索明白.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更增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学生更是小心翼翼,郑重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实验中有2次加蒸馏水,3次过滤,6次搅拌,用的材料是鸡血.学生在得出比较纯净的DNA后,还想通过实验得出其他动物的DNA.在生物实验上,能够探索这么多的动植物的奥秘,学生对生物实验课非常期待.
三、合理选择评价,鼓励拓展迁移
评价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如果注重知识识记考查,那么学生就停留在识记的层次;如果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更进一步;如果在评价的时候加上动手操作的实验考查,学生就会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也就是说,评价的方式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向有着导向的作用.所以,高中生物的评价方式要笔试和实验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拓展迁移能力的培养.试题中不仅要有对客观知识的考查,还要有拓展迁移性的题目.学生只有发散思维,由此及彼才能完成的更好.当然,这种迁移能力的训练要贯穿在平时的课堂中.比如在选修一《分子与细胞》的内容中,所学到的与“细胞”有关的知识非常多,那么老师就可以展示一个清晰的“细胞图”,然后让学生面对这么一张“细胞图片”开始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或者是“你问我答”游戏训练.每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老师就反复进行如此的训练,就可以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并不断提高.在这种发散思维训练中,如果有学生提出高质量的拓展题,老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让其他同学模仿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向纵深处发展.
四、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需要老师不断探索,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发展的禁锢,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密切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积极参与实验探索,不断把生物实验中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不但成为知识的学习者,还要成为知识的运用者,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作者:葛健锋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