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生物教学微课程设计与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当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物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单纯通过课件和动画来呈现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添加微课程这样的新型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师如何高效使用微课设计做了详细阐述。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与自主化,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与辨别真理的技巧。而高中生物是一门注重科学素养,探寻生物奥秘的自然学科,其学科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层次性,从微观到宏观,从分子到细胞再到个体等,涉及生物界的方方面面。而这包罗万象的理论中,不乏一些比较抽象和原理性极强的知识点,单纯靠课件和动画来说明问题,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而微课程的引入,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这一缺陷,精致短巧的微课程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有的放矢,能够有效拓展学科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认知层次。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加深印象和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从微课程的特点入手,探讨如何将微课教学合理有效地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之中。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计微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一)整体内容的设计应注意学科的系统性
整体来看,高中生物教材的编排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从微观到宏观,从生物体内部到大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关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渊源,某些知识内容既是其他知识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又是其他知识内容的演化与完善。纵观高中生物整体知识结构,既包括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生物的特性与性状,也包括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剖析影响生物多样化的原因及因素,从而实现生物知识的科学探析。因此,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必然需要遵循学科系统性的准则,以体现生物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比如,学生在认识“生物体中的新陈代谢”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恰到好处地将酶的性质与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机整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中的生化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新陈代谢的认识。相比之下,如果孤立讲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往往会显得乏味空洞,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微课程分节内容设计中注重知识的延展性
微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带有教学内容精简短小、信息丰富的特点,能够在优化教学方式的同时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因此,在设计高中生物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在合理考虑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延展,才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教学很多,但现实是学生进入实验室由于动手能力欠缺,往往很难看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自然对教材强调的知识点印象不深,因此,实验教学的重难点突破始终是一个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可以将实验环节分块拆分,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个环节的操作技巧和操作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改进实验方案,既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比如,在“有丝分裂”章节,教材安排有一个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的观察,其中关键流程解读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微课程可以针对这四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既展示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环节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学生呈现不同材料的有丝分裂实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二、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领域
(一)将微课程应用于抽象概念教学之中
中学生物的内容多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生态系统、内环境稳态和神经系统等等,但也不乏与生活脱节的抽象概念,比如“基因改造”“蛋白质工程”和“等位基因”等等,学生只能从书面描述去理解,往往前面看了后面忘,而微课程可以为学生呈现基因改造的原理和改造的过程,介绍蛋白质工程的具体情况,图文并茂解读等位基因,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抽象概念的具体意义,如此一来,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二)将微课程应用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中
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中识记的内容较多,而学生经常会出现知识点间张冠李戴的情况,利用微课程可以有效整合本节或本章乃至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比如,光合作用中,学生对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分不清,在图上凭感觉判定,作业是事倍功半。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微课程,针对易混的知识点进行专门辅导,搭配具体的例题,配以详细的解读,学生反复观看后,慢慢就能明白并学会使用。这样既能解决上课时间不够用问题,又能解决学生参差不齐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三、结语
整体来说,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微课程,应该本着体现学科特色,辅助课堂教学的宗旨,在微课程教学内容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力争在拓展学科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如何进一步挖掘微课程的魅力,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
作者:张静 单位:临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