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务英语翻译微课实践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商务英语翻译微课实践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商务英语翻译微课实践探索

【摘要】

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分析微课的含义及特点。结合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录制商务英语翻译微课系列视频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探索商务英语翻译微课中的多模态要素,并研究多模态话语对商务英语翻译微课的意义构建。认为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其短小精悍、资源易得、课堂内外有效结合的优势,能给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商务英语翻译;微课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移动终端成为一种新的媒体传送方式,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微课逐渐进入英语课堂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打造受学生欢迎的优质微课已经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在微课中,信息的传递和话语的实现不仅有传统课堂中单一的文字和符号模态,还有声音、语言、图片、视频、动作等多种多样的信息表现形式,即多模态系统。对这些多模态话语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看到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多模态话语在微课的意义表达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朱永生(2007)认为,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Kress和Leeuwe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理论,认为除了语言,其他的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相同的概念可以由不同的符号模态表示出来。该理论是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它承认非语言模态(如图像、音效、动画、颜色等)是意义潜势(meaning)和社会符号(socialsemiotic)的假设,并认为它自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多模态话语理论框架包含五个层面:(1)文化层面:文化语境通过具体的情境语境来表现;(2)语境层面:包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3)意义层面:由情境语境中所产生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三种组成;(4)形式层面:包括语言、图觉、声觉等不同模态,并且不同模态形式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话语意义;(5)媒体层面:话语在物质世界的最终表现形式。

二、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育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他认为,微课是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炼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并根据这些核心概念录制短小的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DavidPenrose同时提出了建设微课程的五大步骤:第一是要根据微课程内容提炼概括微课程的核心概念;第二是要撰写时长为20~30秒的微课程介绍总结,并为微课的核心概念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和素材;第三是要录制长度为1~3分钟或者满足课程需要时长的课程视频;第四是设计微课作业,布置课后任务;第五是上传教学视频和课程任务到课程管理系统。在国内教育界,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2011)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2013)将微课定义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二)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炼

微课时长以5~10分钟为宜,最少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虽然微课时间比较短,但教学内容全面,能重点突出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微课教学形式新颖,多媒体的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能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高效学习知识和技能。

2.资源丰富

互联网的普及让可用于制作微课的资源变得十分丰富。微课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在线学习,也可将微视频下载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手机或MP4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学习,实现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微课资源进行观摩学习、反思、评课和教学研究,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3.制作方便

微课强调便捷和实用。微课教学录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集,如计算机录屏、课堂实录、实地拍摄、平台直播等,再混合式制作。这些形式对处于互联网时代,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来讲不难实现,而且随着制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制作质量也会慢慢提升。

三、商务英语翻译微课实践探索

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课注重课堂教学,教师主要通过PPT课件讲解商务英语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学技巧、看范例、练句子等。为了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教学效果,笔者借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和江苏省高校微课比赛的良机,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高度凝练相关教学内容,录制了3个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内容分别为“商务名片的英汉翻译技巧”“商务标识语的英汉翻译技巧”和“商务广告语的英汉翻译原则”。

(一)商务英语翻译微课中的多模态话语要素

在录制的3个微课视频中,运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如幻灯片演示、实景拍摄录像、图片展示、文字展示、角色扮演等。笔者在视频中除运用常见的语言模态,灵活使用了非语言模态外,如图像、音效、颜色等,还有意识地利用手势、表情、动作、语调等模态补充,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全面地表达意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多种感官协同合作,更准确地解读意义,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模态话语对商务英语翻译微课的意义构建

1.媒体层面

作为话语在物质世界的最终表现形式,媒体层面的多模态话语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大类(见图1)。在3个视频中,纯语言媒体(包括教师的声音和屏幕上显示的文字)贯穿微课的始终。在“商务广告语的英汉翻译原则”一课中,除了纯语言,在描述商务广告语的背景知识时,考虑到只用图片过于单调,笔者便在制作该段视频时加入了背景音乐。在讲到重点概念时,有意放慢频率、提高音量,并增加了肢体动作;在提到重点翻译技巧时,将屏幕字体加粗或改变颜色。这些伴随着语言并对语言意义的传递起到辅助、补充和强化作用的媒体形式对整体意义的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语言媒体包括交际者的身体动作和交际者在意义表达中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如工具、环境等(张德禄2009)。“商务标识语的英汉翻译技巧”微课采用教师、学生一问一答的创新模式。在笔者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展示了丰富的肢体语言:笔者在学生答对问题时点头示意;播放错误翻译实景拍摄案例时,皱眉并摇头,以表示视频中的翻译有误;学生在向笔者提问时满脸都是疑虑的表情。另外,PPT的呈现(工具)以及录制视频的背景和环境同样是非语言媒体,和交际者的肢体语言一起,对微课意义的构建和表达起着补充和强化的作用。

2.形式层面

在多模态话语研究中,不同的话语模态之间互相联系,共同达成讲话者要表达的意义。在一种模态话语无法充分表达意义或者无法完整表达意义时,需要借助另一种模态来补充,这种典型的多模态话语模式称为“互补关系”,除此之外,其他的多模态话语模式称为“非互补关系”(韩辉2014)。互补关系又分为强化关系和非强化关系。在强化关系中,一种模态是主要交际模态,另一种(或多种)模态对其进行补充并起着强化作用。例如,在“商务标识语的英汉翻译技巧”微课中,笔者插入了一段实地拍摄的场景对话。这段场景中,一个外国人请学生给她拍照,当这个外国人看到公园的长凳准备坐下时,学生发现长凳上贴了中文标识语“油漆未干”,于是对外国人说“Oh,no!Pleasedon’t!”同时用手势示意对方不要坐下。此处,语言模态就是主要的交际形式,而手势这种交际形式对意义的表达起了强化作用。又如,在“商务名片的英汉翻译技巧”微课中,在导入部分谈到马云的故事,在笔者描述事件的同时,画面上也出现了马云本人及其当年的一张名片的图片,这些图片也是对语言模态的强化补充。非强化关系表示的是两种交际模态缺一不可又互为补充。例如,“商务标识语的英汉翻译技巧”微课中穿插的场景对话,在播放录像画面的同时播放音频,图片(动画)和声音两种模态协同合作,才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视频要表达的意义,两者缺一不可(赵天琦、陈晓东,等2016)。除了互补关系,非互补关系也在微课视频的多处得到体现。如“商务广告语的英汉翻译原则”一课中最后总结知识点部分,笔者在口述知识点时,屏幕上没有出现口述的内容。这时,视觉模态对听觉模态并不是意义上的补充,而是意义上的交叠。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非互补关系。又如,“商务标识语的英汉翻译技巧”微课中,笔者提到“老弱病残孕专座”一词的翻译时,除了呈现声音和字幕外,还呈现了公交车的图片。图片模态并没有提供额外的信息,但可以使声音模态的信息更加具体、形象,这两种模态之间也是非互补关系。

四、结束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本文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多模态商务英语翻译微课教学的方式,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教学效果。多模态话语理论指导下的微课教学过程由静态变为动态,教学模态由单一变为多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平台。

引用文献

[1]韩辉.2014.多模态背景下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J].石油教育,(5):102-104.

[2]胡铁生.2011.“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10):61-65.

[3]焦建利.2013.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4):13-14.

[4]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1):24-30.

[5]赵天琦,陈晓东,孟繁雨.2016.大学课堂多模态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州化工,(9).

[6]朱永生.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5).

作者:罗颖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