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学课堂教学预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多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成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成为教师们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正是这种“精雕细琢”的教学预设,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教者“以本为本”的泥淖,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课堂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被剪断了翅膀,带上了镣铐。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笔者感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在一次数列拓展复习课中,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大楼共20层,在某一天上午上班的某一时刻,有19人在第1层上电梯,他们分别要去第2层至第20层,每层1人,而电梯只允许停1次,只可使1人满意,其余18人都要步行上楼或下楼。假设乘客每向下走一层的不满意度为1,每向上走一层的不满意度为2,所有人的不满意度之和为S,为使S最小,电梯应停在()。
A.第12层B.第13层
C.第14层D.第15层
学生A首先举手发言:“这是一道选择题,可采用验证的方法,看停在哪层的不满意度之和最小。我通过验证,得出应停在第14层。”笔者对他的回答作了及时的肯定和提示:“很好,验证法是解选择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如果答案不具体,怎么进行验证呢?”
学生B说:“我采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假设停在第x层。由题意可得到每层的满意度与x的关系式,再利用数列求和的方法可得到关于x的二次函数。配方后求得x等于14,即应停在第14层。”笔者说:“老师出示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考查数列知识和函数最值的综合应用,这种思路就是投影解法,中规中矩!”
学生C说:“我有一种简单的解法。往下走一层与往上走一层的不满意度之比为1∶2,要使不满意度之和最小,则往下走的人必须是往上走的人的2倍。由于除第1层和电梯停下的那一层(不满意度均为0)外,尚有18层,故要使不满意度之和最小,往下走的必为12人,往上走的为6人,即停在第14层。”笔者抑制不住赞赏之情:“这种解法真绝,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我也没有想到啊!”其他学生都为学生C鼓掌喝彩。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电梯只停一次,设电梯干嘛?电梯不是为了方便吗?”
学生E也说:“是啊,要从第1层坐电梯到14层,然后又走回到第2层,不如直接从一楼上到二楼。”
学生D又说:“题目上说,是在某一天上午上班的某一时刻,多紧张啊!”
这时,笔者被学生问得很狼狈,于是坦诚地向学生说:“真对不起,老师在选题时忽视了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注意到了数而忽视了数的客观性、科学性,我当初还为自己选择了这道题而沾沾自喜呢。后面这两位同学真了不起,敢于向老师挑战,向‘权威’挑战,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其他同学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
以上的教学片段给笔者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追求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接纳直接经验,追求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在实现预定目标的同时实现超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秩序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要成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推进者。把预设融于动态的教学中,注意寻找课堂教学中同学们表现出的闪光点,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莽撞与错误不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生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哪怕只是一次简单的再创造!
总之,教学是保守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深陷在“保守”“预设”的窠臼里,统得过死,就会把学生引入幽深狭窄的峡谷,这有悖于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纯粹的“开放”与“生成”也属于空中楼阁,矫枉过正。我们应在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积极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