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利用儿童认知规律促其形成数学概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利用儿童认知规律促其形成数学概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利用儿童认知规律促其形成数学概念

小学生形成与掌握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对形成概念有关的材料进行感知并形成表象;二是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三是用语言表达和固定概念的本质特征;四是把概念具体化。下面就以上各个阶段的教学,简要阐述如下。

一、感知与形成概念有关的材料,建立表象阶段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通过学生的视、听、触等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以及他们的联系,在头脑中反映出来。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某一事物的感性形象(表象),这是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感性认识作基础,学生所记忆的概念条文将是僵死的。因此,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采用教具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使其占有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通过让学生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书本面、……从而了解他们的形状都是方的;通过数它们边的条数和角的个数,得知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通过动手量他们对边的长度,得知对边相等;通过三角板的直角与它们的角相比,得知四个角都是直角。借助实物,通过这些观察和操作,学生对长方形进行了感知,形成了它的表象,这样就为建立它的概念奠定了基础。数学概念形成的初期,除了给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他们进行感知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还要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材料,去形成新的概念。例如,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就是依赖于因数的概念而建立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再现因数的概念,然后再比较因数个数的情况,从而建立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所以,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应当适时而恰当地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二、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阶段

学生对形成数学概念有关的材料进行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接下来的心理活动就是思维。即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这个过程是由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转化的过程,即“内化”过程。因为小学生的内部语言还不够发达,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水平还比较低,思维的自觉程度也比较差,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很好地教育和引导。这个阶段的教学,常常采用以下方法。

1.在直观过程中,引导学生概括本质特征。例如,教学圆周率的概念时,教师和学生分别用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通过量、算,求得每个圆的周长分别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接着,就应当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得出“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初步建立圆周率的概念。

2.通过分析、综合,弄清概念的内涵,突出其本质特征,分化其非本质特征。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通过分析73÷3=24.33……和9.4÷11=0.85454……小数部分数字的特点,并把二者进行综合,突出循环小数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要分化出它的非本质特征。

3.通过比较,突出概念本质特征,弄清概念的异同。例如,对奇数和质数进行比较,奇数和质数指的分别都是一个自然数,但奇数指的是不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质数是只有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因而1是奇数而不是质数,2是质数而不是奇数,3既是奇数又是质数。

4.通过变式,从不同的方面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加法应用题中出现“剩下”、在乘法应用题中出现“平均”等词,以防止学生把某些词与某种运算建立起固定的联系。

5.从反面揭示概念,加深对其本质特征的认识。例如,讲12时,把一个物体分成悬殊特别大的两部分,让学生明确认识每一份不能用12表示,从反面加深对分数概念中“平均分”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

6.通过分类,弄清概念的外延。例如,把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腰(含等边)、不等边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从而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所反映的对象,即三角形的外延。

三、用语言表达和固定概念的本质特征阶段

概念总是与词语联系着,并用词语(或符号)表述出来。根据形成数学概念的材料,经过思维得出它的本质特征以后,还要用语言表达和固定它的本质特征,即给概念做解释或下定义。由于小学生在概括概念的本质特征时,自觉性、逻辑性、系统性都比较差,同时也不能很好地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达,所以,教学中常采用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先让学生试着下定义,教师再给以纠正或肯定并进行准确表述,然后再让学生记忆的方法。这个阶段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给数学概念下定义,要注意词语完整、准确,其内涵应包括它的每一个本质特征。例如,乘法的概念如果定义为“求几个加数和的运算”、“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则都是因语言不准确、不完整而造成错误。如把乘法的概念定义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则因遗漏了它的另一个本质特征(简便运算)而造成错误。

2.给数学概念下定义,要注意时机恰当。一般来说,当学生形成了表象,对本质特征有了认识时,给数学概念下定义最为适宜。如果下定义过早,学生对概念就不易理解,容易造成死记硬背;如果时机成熟还不下定义,将影响学生认识的升华,也影响知识的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给数学概念下定义,要注意根据学生年级的差别,作出不同层次的定义,使之不断深化。一般来说,低年级只给概念作出解释,随着年级的增加,知识的增长,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才逐步对数学概念作出规定。例如,关于角的概念,在低年级,通过让学生观察有关角的实物,形成角的表象,再根据表象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只让学生指出实物和几何图形的角。到了高年级,在学生形成了点和射线的概念后,才给出了角的描述性定义。

四、把概念具体化阶段

学生形成和掌握数学概念,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活动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一般又回到特殊的事物上去。这样,不仅可以应用数学概念去进一步了解有关事物,而且还可以使抽象的理论不脱离具体直观,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把数学概念具体化主要有两种方式。

1.应用已获得的数学概念去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例如,在学生获得“季度”这一概念后,让学生解答“今年的第一季度有多少天?”解答时,学生的思维首先要把“第一季度”具体化为“一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季度”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把数学概念具体化主要靠这种方式。

2.应用已获得的数学概念去进行实际操作或作业。例如,学习线段的概念后,让学生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这时学生的思维,要由线段的概念再回到他的表象,并用概念指导动作来完成这一做图,从而又加深了线段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再如,在学生建立梯形面积的概念后,让学生测量一个梯形面积所需数据,从而算出梯形的面积。完成这一实际作业的过程,是学生把数学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概念的过程。采用这种方式把数学概念具体化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采用,否则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只有自觉地按照儿童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克服死记硬背的做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从而有助于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能源研究与利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橡塑资源利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

矿产综合利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