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让数学深入生活让学生体会乐趣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化”是当今教育界所提倡的教学方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帮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呢?如何将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呢?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并重视的问题。
一、走进生活,让小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公式与算法,它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的身影。在教学中,若可以把教材作为蓝本,把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创设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如苏教版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几岁了?身高多少?体重多少?你和你的小伙伴谁更高?……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小学生也会经常被问到。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教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而这些其实都是数学。再如讲授五年级《面积是多少》一节时,如果只是按照课本上的例子给学生讲,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做不但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无法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而“面积”在生活中几乎是随处可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教室中的物体出发,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再回想生活中接触过的物体,把自己发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有的同学发现了橡皮的面,有的同学看到了桌子的某个面,有的同学看到了课本的某个面……并且还能准确地说出是什么图形,通过计量算出面积。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分享中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把复杂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
2.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把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课堂就会充满生活的气息,学生对知识也会充满兴趣。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源于生活,不过当这些内容进入教材后就会变成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性地把这些内容还原到生活中去,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分香蕉的情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变得非常活跃,还能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同时也对分数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选用生活中的材料,让学生有亲身体验,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如讲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章时,人民币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甚至使用过,那么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更加清晰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教师为物品规定价格,然后让几个学生做售货员,其余学生做顾客。在购物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一些小困难,如不知道该如何找兑,不会换算等。模拟购物中出现的困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面值人民币的价值。
二、创造充满数学色彩的环境
小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师不但要让小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要善于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营造充满数学色彩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小学生们走出课堂,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和感知。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量长度》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操作。先向学生介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计量单位,再向学生讲解如何测量距离比较长的两点间的距离,最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测量。每一个组都在操场上先确定两个固定点,并插上木棍作为标示,然后画线,用测量工具测量。在测量中,学生想出了各种减少误差的方法,充分地调动起了主观能动性。
再如,教授完五年级下册的《分数》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玩橡皮泥,不过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取一大块橡皮泥的五分之一。学生就会想办法如何准确地取下五分之一。学生的兴趣顿时就被激发出来,纷纷开动脑筋。最后学生们想出的办法是:把一大块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然后利用直尺测量长度,平均分成五份,然后选取五分之一切割。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又回归了生活,并且从生活实际中又补充了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这就使教和学产生了共鸣。
总之,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贴近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2]。同样,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以,把小学数学课堂和生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