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柴烧陶艺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前言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柴烧源自于中国后经高丽至日本后,所发展出一套符合本土文化所产生的人文精神。而日本不但将烧柴研究至巅峰状态阶段,更将独特柴烧文化,推广至国际间吸引无数外国陶艺家,至日本深度探索,并将柴烧文化带回各自的国家,再持续地创作,使得柴烧文化因此而蔓延开来。宝岛台湾也在受到这股潮的流影响下,改变了原本传统烧陶的思索方式,进而发展出个人陶艺工作者,追求艺术创作表现高峰的方法,也造就另一波研究柴烧的热潮。
1、柴烧 - 窑型分类
个人陶艺工作者,所使用的柴窑燃烧的方式,可分为直焰式、横焰式、倒焰式等等,依其内容大小也有所区分等。柴烧的结构,除了本身的耐火条件下,保温也是必须注意的重点,往往不同的设计结构,表现的作品效果也大异其趣,就柴烧窑本身而言可分为投柴口、进气口、火煻、前阶、中阶、后阶等;灰沟、烟道口及入炭口,最后是排烟孔及烟囱等等,其尺寸与比例都与我们的烧成条件息息相关。
2、柴烧 - 烧成流程
柴烧作品的反应主要是经由火的气流带动灰份附着于坯体上,而产生的效果,其烧成窑技成为柴烧重要的一环。从装窑开始,堆栈、阻隔及架柴等,到点火开始以及前段则是利用粗柴慢慢燃烧;此为烘窑阶段缓慢的将窑内及作品的水气排除后,加入细柴调至小火到中火,可依效果控制氧化,还原气氛(900℃)此时所产生的碳素对其作品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后再利用粗柴细柴交替攻窑,让温度达到最高点约(1250℃)视其熟成温度而有所不同,之后保持温度持续放置木柴,让窑内前段及后段的温度均匀后,观察坯体落灰量(可事先在窑内放置试片,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取出)观察是否可达到预期目标后,选择适当时间入炭,在作品烧结后进行封窑,此时应注意窑体密封程度,防止作品冷裂的产生。全部所耗费的时间约 48 ~ 96 小时(因为窑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经过数日自然冷却后,自然朴实的作品即可出窑。
3、柴烧 - 效果分析
窑型的不同与烧成方式所产生出的差异效果也大大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 金银彩,为胚体中的金属与火流中的炭素,共同产生的效果,常出现在灰份少的区域;
2) 摭影,为后阶下段温度较低,利用(牡丹饼)来做阻隔效果,则较容易出现;
3) 灰流,为前阶中上向火面,因灰份多、温度高;
4) 胡麻,为中阶之中上段,则是因近火煻,灰份附着的关系;
5) 栈切,为中阶下段处因为有灰沟的关系,氧化、还原共存现象;
6) 窑变,为火煻和前阶灰沟,下段温度较高,且灰份覆盖的地方;
7) 绯榉,则是利用稻草捆绑置入灰份少,氧化气氛较浓的地方。
二、结论
艺术创作者可依效果诉求与工作量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窑型变得相当重要,因柴烧纯粹是用火、土与艺术工作者的结合,其烧成条件除了温度、时间、环境以及气候也会有所不同的效果呈现出它的美。柴烧效果,是由土的调配到烧成、气氛等等,经过不断的试烧后,了解窑性的变化,才能控制柴烧的特色。就个人而言,选择约1~2立方窑,大概用去4~6吨薪柴,实为辛苦创作,鼓励创作者不断去尝试新的烧法后,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作者: 苏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