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陶艺实验课程开发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美育无界与学科跨界——明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中的现代陶瓷艺术实验教学将艺术与技术高度统一起来,依托陶瓷艺术交叉学科优势,以及建立在材料、技术、观念、形式等多元创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实践,逐步明确“精英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和“美育型”艺术普及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侧重点,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以育人的审美情怀和开启睿智为宗旨,致力于实验课程内容的开发。以“合乎高校教学创新与开发主旨,团队协作与开放多元,成果展示与综合交流”为核心,在国际化视野下,逐步明确以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美育无界与学科跨界”的特色教学理念。陶瓷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包含着自然科学的玄妙和人文艺术的内涵。现代陶艺创作实验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专业培养”和“美育普及”教育的双重作用。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美育教育工程,在培养全面型拔尖人才、塑造完善人格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现代陶艺实验课程从传统优秀陶瓷艺术作品赏析、传统制陶工艺实践到现代综合性陶艺创作等几个方面展开课程设计,既能够全面锻炼学生心、手、脑的综合运用,开发创意性思维、丰富想象力、锻炼动手能力,又能够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充分理解传统匠心精神,由此延伸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寻找文化根源。高校文科实验课程中现代陶艺的课程开发应以科研精神带动专业性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提升,探寻陶艺蕴育智慧的可行性方法和途径。
2现代陶艺实验课程开发——探寻陶艺蕴育智慧的方式
国际现代陶艺教学内容从观念表达、审美定位到创作方式以及工艺技术的综合运用正向纯表现的领域拓展,国内高校陶艺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正处于向国际化模式探索的阶段。海内外陶瓷艺术家以独特的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通过感性的陶瓷材料来获得,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而存在,具有时代特色。然而,国内一般通俗性陶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由技入道”或“由理入道”,这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比较适合工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工艺技术型人才培养与美育培养、艺术教育的模式必须进行定位和甄别。就综合性高校的教育目标来看,陶艺作为美育培养、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并非仅仅是一种艺术技法的训练,更不以实用为唯一目的。作为当代美育和开发智慧的新媒介,现代陶艺实验课程应在导入当代艺术观念、新材料意识、创新技术以及导入陶瓷文化等方面探索课程开发的新途径。
2.1一般通俗性陶艺实验课程内容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陶艺常规教学仍处于摹习传统制陶工艺的课程内容:陶泥捏塑、盘筑成型,电动辘轳手拉坯与修坯工艺,商品釉料、彩料喷绘,瓷盘釉上、釉下彩绘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制陶材料特性和工艺技法。对于课时较短的选修课来说,以上内容基本可以使课时内工作量饱满,学生可以比较完整地领略制陶工序的全过程。综合性高校通识公共选修陶艺课的参课学生普遍是陶艺初学者,以了解陶艺制作的流程:炼泥—造型制坯—修坯—干燥—素烧—画彩—施釉—釉烧—出窑为基本学习目标,在工艺方面可以体验到自然陶泥的可塑性与泥烧制成陶的质感变化;通过画彩施釉,初步接触釉彩装饰材料的涂施工艺,观察材质烧制前后的物理质感与视觉色相变化。在美育教育方面能够初步趋向培养形象构成的创作能力和抽象色彩思维的想象力与基本的审美意识。然而,对于创新意识旺盛、充满求知欲的青年学子,特别是对艺术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内容不足以长期吸引、激发求知探索的兴趣,因而现代陶艺实验课程在完成美育教育的同时,应更多地挖掘出启发思维潜力的效能。
2.2现代陶艺实验课程开发:导入观念与技术的路径
现代陶艺实验课程开发在导入当代艺术观念、全新材料意识、尝试新技术的同时,必然要受到陶瓷一般工艺理论的制约。陶瓷坯与釉的形成必然与硅酸盐物理化学、陶瓷颜料工艺学、硅酸盐热力学、黏土矿物学以及结晶化学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受到材料科学的制约和配置工艺条件的影响,陶艺创作群体一直以来都在多维度知识空间中探索前进,寻求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点,这种本着科学严谨、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应在陶艺教与学中作为核心精神贯穿始终。
2.2.1自由的材料造型语言:捕捉泥性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陶艺的艺术特征、形式、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关系表现出不可预料性和无法精确测定的抒情价值,以及将工艺技术特征和泥性变化特征转化为艺术表现语言的能力,是现代陶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初始阶段回归自然材料的本质研究,通过实验对水与土、火与土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辩证分析。第一,在陶泥与水分的关系中找到造型的新语言,采用泥料处于自然状态中由于含水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形态和肌理的造型练习,感悟泥性并捕捉泥性表现的多种可能性,倒塌、变形、扭曲、碎片化、开裂以及肌理形成,从中发现具有非传统陶艺语言特征的元素,并加以发展成为观念性作品。第二,从陶泥与火抑或温度的关系中找到造型的新语言,通过泥料的素烧、釉烧、过烧、还原,以及熏烧等系列实验,感性认识陶体质的变化。第三,自然色土、陶瓷色剂以及金属氧化物的参与使陶瓷泥料的色彩变化无穷丰富。陶艺创作从材料入手,由感性到理性,以在往复中逐渐入道的方式,在实验中探索陶瓷材料未知的领域,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自然观的认知,达到一定的美学境界。这种主动体验式探索性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创新能动性。在教学提高阶段中,学生对泥性的表现有了明确的艺术倾向性,将由材质体验阶段进入到主题性创作阶段,即在课程实验结果中激发出个体的艺术观念构想,从而在艺术形式、理念、技术与材料等方面全方位具备当代陶艺作品的创作条件。
2.2.2严谨的微观材料语言:“赛格尔”陶瓷釉料公式系统下的变量
在充满感性的陶艺材料造型创作完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陶瓷彩料和釉料的进一步装饰,为陶艺作品增加色彩表达层面。目前,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传统瓷产区提供大量的成品釉料,方便初学者使用。但从创作作品的创新需求和个性化角度来看,成品釉制约了陶艺创作视觉化多样性和艺术独特性。因此,成品釉料多在实验课的初级阶段中使用,处于提高阶段的学生应当具备掌握原材料属性和配置釉料的基础知识,只有了解配料原理才能够从规律中寻求自由变量。化学分析方法诞生之后,由百年前的德国著名化学家、陶瓷学家赛格尔(H.A.Seger)提出的表示釉化学组成的一种方法,被称为赛格尔式或釉式。
2.2.3丰富的色彩装饰语言:世界陶瓷化妆土语汇应用教学实验
陶瓷最古老的装饰方法是使用着色矿土,作为彩料化妆土在生坯上涂绘,并用火烧成,使坯体和表层装饰均得以坚固。以这种装饰方法,古陶瓷上保留住丰富的图形、象征符号、文字和绘画,展现在现代人面前的古代陶瓷器是储存巨量信息的功能性载体。相对而言,陶瓷釉料和与釉料相关的装饰方式却是逐渐发展出来的,比较年轻。化妆土命名为Engobe,源于法语,意思是陶瓷工艺中的浇注或上色;英语表述化妆土为“Slip或Engobe”,Silp是指以单一土或多种土调制的、带有流动性的泥浆;Engobe是意指相对来说比较稠的泥浆,用可塑性和不可塑性的泥料混合配制,具有与坯相似的陶瓷特征和相同的工艺难点,具体形式如浮雕、镶嵌、预制、塑型和罩涂等等。在过去的岁月里,陶艺人不断地探索如何使用化妆土提升陶瓷表面的丰富性和审美性。在现代陶艺中使用化妆土技艺是一项广泛的充满魅力的实验领域。从古代经典化妆土陶瓷到近现代化妆土新种类,世界陶瓷化妆土语汇极其丰富,在陶艺实验课程的高级阶段中,应以多元的视角进行繁复的实践,验证化妆土及广泛土质类装饰材料的配制及装饰方法,明晰其原理,并从化妆土的使用属性中提出更为重要的审美及装饰意义。
2.3现代陶艺实验课程开发中导入陶瓷文化的路径
我国传统陶瓷文化中包含多元化的艺术理念,在技术、题材、品类的发展中,理论性和艺术性不断增强。可以说,中国传统陶艺中民俗是基因,传统是根,哲理是魂。具备认同感的艺术永远源于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和根基,民族化的艺术在国际交流与传达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并由此表明民族文化身份。面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现代陶艺创作应从理论上对传统进行冷静的反思,找出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融点。近年来兴起的陶艺热,似乎是力图超越传统而做出适合潮流的回应。这种潮流为我国现代陶艺发展增添了活力,但也不无文化上断裂之虞。现代陶艺实验课程引导学生根植于本土广博的文化精髓,传授传统技艺使学生认同文化基因。因此,教学中渗透着对传统技艺的认知,能树立教与学双向的使命感。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提高综合素质、陶冶情操,这正是陶瓷艺术综合素养的核心。现代陶艺实验课程必须打破以往将陶艺课作为手工课、实习课对待的陈旧观念,将现代陶艺的新观念、新技术和陶艺的精神诉求、人文价值放到首位,不仅促进学生掌握制陶技能,更通过学科跨界的知识广度开拓学生的境界、增强文化认同感。
3结语
陶瓷艺术丰富的黏土世界,神秘的火,无限的创造力,变幻莫测的视觉美感与感人的艺术魅力,展示出陶瓷自身的优选性和历史的契机,体现出艺术与技术之间不容忽视的关联。陶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表现力,需要陶艺家具有从原料加工、成型塑造、装饰处理直至烧成全过程的坚实基本功。而构成艺术形态的核心和支点并不是工艺手段,而是作品的艺术观念所表达出来的世界观。综上,现代陶艺实验教学参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未来艺术人才,具备熟悉陶瓷工艺材料,了解中外陶瓷史的脉络,把握生活体验与开阔的审美眼界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教学导入的平衡点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模式和蕴育智慧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7.
[2]方李莉.中国陶瓷[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
[3]三上次男(日).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4]Susan,Petersen.陶瓷工艺与艺术[M].王霞译.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
[6]刘良佑.陶瓷之路[M],中信出版集团,2015.
[7]唐蕊君,霍吉淑.中国陶瓷精选[M].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2013.
作者:陈健 秦嘉域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