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化研究

关于孝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在历史当中有很多关于孝的研究,而在清代更是把孝文化作为重要命题来研究。我们从古代的孝经里面就能够看出孝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清朝在历史当中是重要的朝代,历代的皇帝都把孝放在重要位置。并且也不段对孝文化进行推广,以及加大力度去宣传孝文化。把孝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在清朝孝是官吏选用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非常重视孝。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也把孝文化作为很高的标准自己亲自践行。清朝对孝有很高的褒奖,也对孝进行了相关法律约束,同时孝文化也应该是清朝时期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清朝;孝文化;研究

一、清朝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之一

中国在历史上就对孝有深的研究,也对孝的行为一直推崇。不仅只看到德性,也注重孝的行为。在古代选拔官吏孝是放在首要位置的。从我国的汉代开始,就有过举孝廉。直至发展到清朝,清朝把它发展为科制,孝廉方正科是清朝科举的一个重要科目。顺治皇帝统治时期,举孝子授官的事情就发生过。而孝廉方正科是从康熙六十一年开始的,皇帝当时把孝的行为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能够获得推荐资格的因素。在清朝统治期间,利用孝悌来考察朝廷官员,还有通过孝悌察举当官的人不在少数。尽管这种方式不是主流选拔官员的方式,也是选拔官员比较常见的方式。如果通过孝悌选任的官员,为官后会传播孝道。对孝行进行宣传和褒奖,并且能够言传身教。利用孝这种文化来教化百姓,能够联合统治者,不仅敦化民风,还能够配合统治者进行管理。

二、清朝统治者以身作则

践行孝文化在我们国家的清朝时期,统治天下的思想是孝文化。清朝的皇帝也亲自示范,给国家的臣民做出了榜样。汉族的先进文化对清朝的统治者有很大影响,他们比较倾慕。清朝满足入主中原以后,对先进的儒家文化以及道德等都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里面,孝应该是最核心的内容。孝不仅让统治者所学,同样为他们所用,他们在统治国家的时候利用孝作为思想武器。让社会都学习孝,并形成孝文化,形成一定的氛围有助于国家的统治。儒家文化思想中有很深的理解,尤其是对孝文化的理解,它更是当时社会中主流的认识。清朝的清世祖和清世宗都对孝经做了注释,并颁布天下。在清王朝统治的时期对孝十分重视,让整个社会对孝都直观了解。就连皇帝都非常重视孝,延伸到大臣和子民,他们把孝形成一种风气,让大家都去准守,这样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下过关于孝的圣谕,来倡导孝的风气,因为统治者非常清楚孝对于他们统治国家的重要性。让大家做个有孝行的人,能够忠于国家和皇帝,能让老百姓成为顺民。

点击阅读全文

绘画文化特征研究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老子哲学中所具有的某些朴素辨证法思想等进行阐述和分析,包括了中国绘画中的儒学因素、中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是“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绘画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中国绘画传统艺术精神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鲜明、精纯而独到。以至许多方面均难乎为继,而令创新者久久束手徘徊。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哲学深度。

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应物……山水似形媚道。“以形媚道”即是说明了绘画是以物象的“形”来反映这种哲学思考的。“道”字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自至关重要的词,它作为老庄则学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表述着极其复杂和抽象的哲学范畴。客体的实在不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力图表现的是冥冥之中的“道”或“天”。客体(山水、人物等等)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关键在于它所表征的“道”。而绘画则能表现一种“非方非默”的状态,能把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绘画被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译的哲理。

点击阅读全文

邮政文化培育研究

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落后发展需要。尽管国家十分重视邮政企业信息化建设,但实际中,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由于信息化建设的前期投入资金十分大,而收效也不似其它硬件投资回报速度那么快,因此许多企业管理者往往口头重视,实际上投入少。还有许多邮政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创建工作的理解较为片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创建不科学,领导不重视信息化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基层人员对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就不够,理解和学习更少,导致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处处受阻。

2.传统企业文化对信息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尽管越来越多的邮政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推荐信息化过程和推进其它先进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环境优良的土壤。近年来,邮政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企业快速的发展需要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邮政企业作为传统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根深蒂固,传统国有企业许多艰苦拼搏、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国有企业文化中也存在许多弊端,给邮政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国有企业的领导拍板的企业文化导致了许多决策的不科学;重视局部利益,忽略整体利益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往往受到损失,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各自为政;各部门对信息化部门和企业文化推进部门的工作态度冷漠,认为可有可无;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推诿现象时有发生都制约着信息化视域下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

对策建议

1.构建科学的企业文化体系。邮政企业应当继承传统国企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继续发扬艰苦拼搏、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企业文化,同时摈弃好逸恶劳、互相推诿、各自为政、不思进取的恶习,结合现代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邮政企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形成邮政人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精神观念作为邮政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企业内全面推进。

2.完善企业文化体系中的制度文化建设。逐步让企业文化中形成优良的制度文化,针对邮政企业各个岗位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形成高效的工作作风。(1)倡导学习文化,推行团队合作文化。倡导各个岗位的员工学习新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推广信息技术,使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优秀性在员工心目中形成了良好的印象。推行企业文化中的团队合作文化,改变以前的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工作作风,使各个部门之间的融合和合作顺利推进并不断加强。团队合作文化推进后,企业中的信息化建设部门和企业文化推进部门的工作不再被认为可有可无,不在受漠视,推进工作的过程也更加顺利。(2)对文化制度进行定期检讨。文化制度应随着邮政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邮政企业要定期对制度进行检讨,对于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制度应予以保留并深入贯彻,如能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沟通氛围的制度等;相反,对于有碍于企业发展的制度应予以修改。(3)理清企业制度的主次。邮政企业文化在推行时要主、次并行,邮政企业制度也要分清根本制度和部门制度,并相互对应。即邮政企业的主文化要与企业的根本制度相对应,次文化要与部门制度相对应。这样文化与制度就会协调发展,尽量减少矛盾。

点击阅读全文

服饰文化龙凤文化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图腾时期的龙凤以无所不能的超自然力量出现;唐代国力强盛,加之丝织工艺由东汉以来的经锦改为纬锦;凤凰是历代帝后的象征;现代文明虽然给人们在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审美爱好等方面带来巨大改变、深入研究并发扬中国传统服装服饰文化的精髓,把服饰设计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并结合现代审美理念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服饰龙凤纹样民族文化

论文摘要:龙和凤是中华民族服饰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纹样,积淀了中华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如今,以龙凤为主要装饰母题的中国化衣衫,已经构成了现代生活中体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入研究并发扬中国传统服装服饰文化的精髓,把服饰设计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并结合现代审美意识,使服饰中的龙凤文化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世界服装舞台,从而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众禽众兽之美于一身并主宰万物的神灵形象。它们积淀了中华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与精神,是中国传统图案中最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精华,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接纳了龙凤这两位至高无上的客人。从一万年前古越人纹龙、凤于身到现代人服饰中的龙凤纹样,龙、凤作为服饰文化第一个象征艺术造型,伴随着氏族的迁移、历史的发展,记录了人类从蒙昧时代到文明进化的轨迹。

服饰中龙凤纹样的运用从上古到现代,经历了无数的变化,体现出各个时代的特征与审美观的变化。

图腾时期的龙凤以无所不能的超自然力量出现,形态简单、粗犷、轻松、稚气,具有神秘感,多以纹身方式体现在早期的身体装饰上。至于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早期运用,从殷墟出土的玉石人像的服饰绣纹上得以考证:其胸前绣有饕餮纹和蛇纹,与青铜风格大致相同。龙凤造型已脱离原始趣味,造型既具象又抽象,既神秘又怪诞。此时的龙凤主要作为被崇拜的自然力的象征,同时维护着统治者的地位。孔子“服周之冕”,在冕服上绘绣十二章纹:“周代冕服多玄衣而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帝王隆重场合服衮服,即绣卷龙于上,然后广取几种自然景物,并寓以含意”①。自周以后十二章纹为历代帝王所沿用,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

点击阅读全文

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研究

一、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历史发展

客家是中国独特的地缘性群体,而早在秦汉时代,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许多北方人开始向南迁徙,当然这些北方人都是汉族人,他们迁徙到现在的江西、福建、广州等地方,与当地原著居民相互融合,客家文化从而诞生。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的标识,是客家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客家具有特定的地缘性,它的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由于客家人是从北方迁徙而来,因此,中原汉文化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人们从客家话与客家风俗之中,可以探寻到一些与汉唐时代中原汉文化相似之处。而客家又只存在于赣、粤、闽三地边界处,有着独特的区域性。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并吸收了原著居民的优秀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的集聚。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积淀,它是由风俗习惯、语言表达、知识信仰、法律道德等人类各方面组成,客家民俗舞蹈是通过肢体对于客家人生活、精神等的表达。因此客家民俗舞蹈有着明显的中原舞蹈的特色,也融合着当地原著文化元素。

二、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内容

舞蹈源于生活,客家民俗舞蹈就是客家人生活的反应。客家民俗舞蹈在独特的地域与自然环境下,根据客家人的生活、习俗等,融合客家人的服装道具,通过客家话来演绎客家独有的艺术形式。客家民俗舞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客家人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惯,包含了客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古朴乡土气息的展现。客家民俗舞蹈源于生活,有着丰富的舞蹈素材,种类也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打花鼓。打花鼓目前主要流传于闽西南一带。打花鼓的表演形式多样,一般来说有二旦一丑三人表演为多。在过去,旦角都为反角,男扮女装。旦角手上拿着锣或者在要上系鼓,并扭腰摇头。而丑角手拿着扇子配合且角或唱或舞。打花鼓的音乐是有特定的,非常适合这种边唱边跳的舞蹈形式,节奏放快。“凤阳婆打花锣打花鼓”这句老话一直流传在闽北,打花鼓把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又结合客家人的生活风俗,通俗易懂,是闽北客家人独有的舞蹈形式。第二,龙凤灯。龙凤灯流传于闽西一带。在客家话中“灯”与“丁”音相似,龙凤灯是元宵节的民俗舞蹈。在元宵佳节,客家人为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便扎灯祈福。灯的造型非常多,素材取于生活中的各种动物,例如狮子、老虎等,也有中国神话中的吉物,例如龙、凤等。表演者的扮相则是客家汉剧的装扮,龙凤灯的舞蹈队形也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第三,席狮舞。席狮舞流传于梅州市一带,是客家人独有的民俗舞蹈之一,主要是僧尼在佛场的一种。席狮舞起源于唐朝,唐朝佛教非常流行,传入梅州地区,客家人将佛教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从而产生了香花派,席狮舞是香花佛事的一种。席狮舞表演主要由佛教的僧尼表演。在汉族文化中,狮子是吉祥辟邪的神兽,在席狮舞中,表演者把草席当作狮子进行表演。在整个舞蹈中,模仿狮子在捕食、奔跑等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席狮舞质朴,也寓意保佑世人平安健康,深受客家人喜爱。第四,舞麒麟。舞麒麟在客家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客家民俗舞蹈不可或缺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广州一带。在客家人的大迁徙的过程中,将舞麒麟从北带到了南。舞麒麟历史悠久,据考证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麒麟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图腾舞,然后是拟兽舞,再到民间舞,然后宫廷舞,最后再次是民间舞。麒麟也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兽,舞麒麟代表了客家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以及努力。第五,采茶灯舞。采茶灯舞也流传于闽西一带,是客家民俗舞蹈的一朵奇葩。“采茶”、“扑蝶”是采茶舞的基本,而音乐主要是民间小调,采茶灯舞欢快热烈,整个气氛十分轻快。采茶灯舞从字面都可以判断是客家人将自己的生活融入舞蹈中,表达了劳动的快乐。采茶灯舞将客家人在采茶过程的神态、心情表现的淋淋尽致。采茶姑娘轻盈地在茶树间劳作,轻快质朴,当蝴蝶不小心闯入时,姑娘的惊喜,与蝴蝶嬉戏,整个舞蹈体现了客家人的质朴以及对生活的喜爱。第六,高跷扑蝶。高跷由来已久,在汉文化中非常广泛,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而高跷扑蝶则是客家民俗舞蹈的特有,主要是用高跷的形式来展现扑蝶的活动。表演者一人为丑公,一人为丑婆。丑公左手拿着扇子,右手高举着系有蝴蝶的竹片,而丑婆则是右手拿着扇子,左手舞着彩色的手绢。在整个表演中,分为“望蝶”、“戏蝶”、“追蝶”、“扑蝶”等各种嬉戏情景,丑公手中的蝴蝶时而飞,时而停,不断的逗引丑婆来捕捉。丑婆则是在整个过程中被丑公弄的应接不暇。高跷扑蝶主要是以丑婆为主,丑婆在整个表演中面部表情十分生动,将嬉戏过程中的高兴、娇态表现得淋淋尽致。高跷扑蝶直接表现了客家人闲暇时的欢乐以及家庭的和睦。客家民俗舞蹈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各方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以及生活中的点滴。例如采茶灯舞是客家人劳作生活的直接写照,而舞麒麟、席狮舞等又表达了客家人对于生活的满足以及龙凤灯在节日的期盼。

三、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目前的现状

客家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是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客家人智慧的积累。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有着多元性。而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也是如此,不仅具有中原汉文化的影子,有融合其他民族的元素,使得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在历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笔,也成为客家人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全球化、多元化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不仅是技术、设备的日新月异,西方文化也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客家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正充实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更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各种现代文化逐渐取代传统文化,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也在不断的被取代。流行舞、街舞、机械舞成为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传播越来越快,而民俗舞蹈却越来越少,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正在流失,这种典型的“活化石”正面临着消失。现代化城市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失去了先人对于生活的向往,体会不到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真谛,也没有时间去练习民俗舞蹈,更缺少欣赏民俗舞蹈的机会,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少。青少年对于现代舞十分喜爱,而民俗舞蹈却很难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如麒麟舞,会制作麒麟头的人越来越少,老一辈的艺人如果找不到传承人,随着他们的离世,客家民俗舞蹈文化也逐渐遗失。客家民俗舞蹈的老艺人一个个离去,使得民俗舞蹈文化失去很多传统的文化内涵,以前很多地方都有同一种民俗舞蹈,而现如今可能只剩下一两个地方还保留了下来。以前客家民俗舞蹈的道具还比较容易买到,民俗舞蹈的流失,道具也在减少,客家人特有的道具服装也是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一部分。老艺术家绕花的传承人释常宽说:“客家民俗舞蹈我们这一代还有人可以传承,可是下一代去不知道在哪?民俗舞蹈的发展和传承还是需要年轻人。”其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地方都以经济为主,尤其是近几年旅游的发展,许多地方盲目跟风,举办各种形式的节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了发展经济,各地以民俗舞蹈为活动的载体,即以吸引人们眼球,来招商引资或招揽游客。但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的民俗舞蹈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及意义,原先的纯粹性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商业元素。传统的民俗舞蹈也会被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最后,现代环境下,客家民俗舞蹈的发展面临的一个大危机是创作。如今民俗舞蹈的编导很难深入民间去采风研究,导致他们对于客家文化和客家人认识的缺失,只是凭着书本或者想象等去编排舞蹈,也使得民俗舞蹈失去了民俗的特点。各种改编,各种其他元素的融入,使得客家民俗舞蹈成为了人们消遣的消费品,根本不能代表客家人的生活与精神文化。当然,传统的东西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表演套路的一成不变,服装道具的老旧,有些客家民俗舞蹈特色不够鲜明。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这些因素中,最严重的是没有传承人。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