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研究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网络德育困境的现状;进行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分析;解决网络德育困境的途径,对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研究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网络的开放性使大学生德育认知模糊、网络的人机交互性、虚拟性特点,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淡漠化、网络影响了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不够重视、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双向交流,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也可现场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教师的角色在现实的德育建设中很重要,而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德育建设中的角色也很重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教师应密切关注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体材料请详见: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网络几乎深入到我国的各个地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技术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更是给高校德育工作造成很大冲击,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方式、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给高校大学生及其教育工作者带来积极影响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为严峻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德育困境的现状

互联网没有时空的限制,它给我们的高校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净的世界,也是一个必须加倍提防的地方。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对高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课题,网络带给高校的一些负面影响所导致的德育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的开放性使大学生德育认知模糊。德育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致使网络内容不受任何现实道德的约束,各种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信息皆充斥于网络中,而欺骗、色情、暴力、盗窃、诈骗等网络垃圾更如同一股暗流在网络里涌动。大学生若沉湎于这样的信息垃圾中,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对大学生现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势必产生强烈冲击。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比如盗窃别人的注册号码、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攻击等等,加之网络的虚拟存在,导致网络道德的无主体,使得道德本身迅速失去规范作用,减弱了大学生的网络德育意识。

其次,网络的人机交互性、虚拟性特点,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淡漠化。德育教育的一个体现就是要有较好的语言交流水平。网络虚拟空间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大学生过多的依赖网络,把自己的生活和网络绑定在一起,网上激情勃发、惟我独尊,网下猥琐孤僻、情感淡漠,网络内外判若两人,每当在现实生活中寂寞难耐或遭遇挫折时,这些大学生的表达方式都被键盘和鼠标代替,钻进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求心灵慰藉。慢慢地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沟通,长此以往,则更加消极地对待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世界,昀终使得他们迷失自我,变得冷漠和自私,严重者造成双重人格的冲突、异化和分裂。

再者,网络影响了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中个性过于张扬。个性的张扬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特性,张扬的个性可以为大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目光,但是由于网络的介入,大学生把在网络中的过度张扬的个性带到了现实生活当中。个性是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内在内容和外在表现,是区分个人性格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网络的介入,影响了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导致了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个性与其本来应有的特质不相符合,甚至违背了自然的生长规律。个性不健康的发展,影响到了大学生的道德感悟,致使他们在认识网络道德问题上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甚至发生偏激的行为。

最后,网上的不良信息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网络资源内容丰富,来源广泛,而且层次多样,囊括了几乎与我们相关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来源和内容都是真实的,有大量的信息来源不明,甚至还有很多的信息都是假的、不真实的,特别是一些大家都在关注的事件和评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在各种价值观形成时期,而一旦进入虚拟的无主体的网络社会,其原有需要加固的道德纪律和舆论、感情防线极易崩溃,传统道德基础将被逐步消解。另外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冲击,昀终导致其观念冲突与道德失范。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互联网应用不断吸引更多用户。互联网新技术的使用者大多是德育工作的对象,而不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队伍在技术运用上滞后于大众使用者,由此造成切入特定网络德育工作渠道时间晚,使用不熟练,不能及时把握其中的规律,这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首先,教师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不够重视。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大学生网络德育建设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如果失去了教师的加入,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将难以开展,光靠学生是无法完成德育过程的。然而在大学生网络德育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重视明显不够。教师一般只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不去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德育问题,使得网络德育建设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

其次,教师对大学生网络德育问题信息反映不够及时。网络是虚拟和难以查觉的,但是,是可以掌握的。在大学生网络德育建设中只有等到问题出现甚至事态太大的时候教师才恍然大悟,就为时已晚了。

最后,教师缺乏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效果的了解。教育的过程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德育教育也是一样的。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否则就无法得到大学生网络德育的进展,也就不知道其中遇到的问题。

二、进行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期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风云互动对话”高校巡讲系列活动。巡讲以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如何看待健康的网络文化为议题,为网络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化部主任助理胡月明说,“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冲击越来越大,很多问题也确实需要探讨。之所以走进大学校园,是因为我们看到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昀坚强的、昀骨干的力量就是大学生。从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和彻底性来看,应该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未来”。可见,高校网络德育在这样大环境下的重要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它突破了传统德育作用域的局限性,以网络为纽带,可以把学校、社会和家庭为支点的德育主体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全方位的网络德育整体格局,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以学校为实施的教育转换为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双向交流,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也可现场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这种交互形式,更容易促进师生的双向民主交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更有利与德育工作的开展。

早期,对于互联网的有关应用没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很难上手,这就使网络的德育传播给德育工作者带来很大的技术性障碍。随着技术的更新,网络应用越来越便利化。建网站,上BBS发贴等。不管网络应用技术基础如何,只要按照登陆说明便可轻松搞定。

三、解决网络德育困境的途径

在网络社会,由于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从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也就更加明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上德育工作要和网下德育工作相结合,网上德育工作的内容要围绕网下德育工作进行创新主动出击,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要教育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网络道德文明,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共同保护网络珍贵资源的过程中实现网络道德品质的提升。

教师的角色在现实的德育建设中很重要,而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德育建设中的角色也很重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教师应密切关注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从思想观念上理解教师角色在大学生网络德育中的重要性,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能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盲。要强化技术方面的敏感和意识,在网络德育工作中保持技术更新,从Email、BBS到MSN到博客,网络应用形式应不断翻新。然后从实际行动出发,积极主动的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网络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大学生网络德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良好策略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网络德育的良好发展。

学校要建立一支既懂德育又懂网络技术的专门管理队伍,网络管理部门要发挥其中的重要职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正确引导和监督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站,在可能的条件下,过滤、消除侵入学校网络的消极信息,使网络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建设。网络监管任务虽然繁重,形式复杂,而且网络信息的和阅览都很难把握,但是各部门、各系统要把众多的网络德育工作形式进行认真整理,加强统筹整合,打造网络德育的集团军。

首先,建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德育网站,构建系统化的网络教育平台。诸如建立网上党校、团校,开通新闻时事、法制长廊、心理咨询、爱心救助、考研导航、就业指导等网站。或者利用网站(如校园BBS)对校园热点、焦点问题开展讨论,通过引导、广泛深入地讨论,增强网络社会的正面声音,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通过正确的网络舆论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境界。

其次,沟通网络内外文化建设,实现大学生德育在网络内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互联网不仅是一种高新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它对传统文化的生产、流通和传播、接受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促使传统文化生成模式的转型,而且网络自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意蕴,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传承范式”。实践证明,真正有吸引力的是文化,真正能够对人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也是文化。诸如把科技节、庆祝节、学术讲座、社团风采等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制作成网页,增加德育的文化特质;把社会现实活动引入网络社会中实现对大学生教育的网络化、现实化,让教育对象浸入在我们营造的先进的网络文化氛围中,增强网络德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自觉接受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