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谈青藏铁路对青海民俗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浅谈青藏铁路对青海民俗文化的影响及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浅谈青藏铁路对青海民俗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青藏铁路青海民俗文化带来的影响的分析,并且针对青海民俗文化的实际,探讨了青海民俗文化应如何应对青藏铁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把民俗文化变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使得青海民俗文化之魅力能够永久的维持。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风情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倾向于消极影响方面或某一民族文化某一方面而进行探讨。胡绍林对张家界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民俗风情粗糙低俗的现象进行了剖析,马晓京则指出旅游对非常落后的民俗地区,消极影响重视不够;邢海燕以青海土族服饰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色彩作为研究对象,马福成对门源回族习俗进行了探析。由青藏铁路运营带来的“旅游热”对青海民俗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有关这方面的影响及合理开发与保护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欲通过对青藏铁路给青海民俗文化方面所带来影响的研究,探讨对策,旨在使得青海民俗文化之魅力能够永久的维持。

二、青藏铁路对青海民俗文化旅游的影响

(一)有助于促进青海旅游业和民俗文化的发展

2007年青海国内游客人数的增幅比近十年的平均增幅要高出33%,入境游客也有类似的增长趋势;这也带来了旅游收入的大幅增长。据2008年8月份西宁统计局统计,青藏铁路开通后,仅由西宁中转的客流量每年就将达到60万人次以上。因此,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大大地促进了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青藏铁路开通后,大批游客的涌入,为了发展旅游取得更好的经济收入的需要,当地一些原先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重新得到开发和保护,历史建筑等也得到维护和管理,如黄南的隆务寺已加紧修缮,塔尔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昆仑文化精品旅游工程等已列入青海省当前旅游规划重点项目。

(二)青海民俗文化被不正当的商业化、庸俗化、甚至被同化和消亡

青藏铁路开通后,大规模、长时间的旅游客流纷至沓来将成为必然,这将可能会给青海的传统民俗文化带来无法避免的消极影响,使其为保持独特的民俗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有的旅游景区并不是在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厚内涵上动脑筋,而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使民俗活动完全成为赚钱的手段。有些民俗活动没有在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随时都会搬上“舞台”,活动内容被压缩,表演节奏明显加快,甚至在日月山景区文成公主馆中,外省汉人冒充当地藏族同胞主持一些宗教仪式。这些活动虽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由于过度的商业化而导致该区民俗文化趋于庸俗化。青藏高原素来被称为“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其民风民俗非常独特和淳朴。旅游者所带来的思想和文化对目的地社会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现在不少少数民族群众以汉族文化为自己的模仿对象,人们在服饰、发型、节日、饮食、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向汉族看齐,而本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化随着岁月的流失及游客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被同化、消亡,进而危及青海旅游吸引力的持久保持。

三、青海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青海民俗文化知名度

青海的旅游资源的知名度较低,旅游吸引力较差。具体为:(1)借鉴一些通过各种方式而使知名度提高的少数民族的范例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如电影《刘三姐》而使壮族的知名度大增,《五朵金花》也使白族家喻户晓,丽江的摩梭族因其走婚制而引起很多学者,记者的注意并加以研究和报道,使其知名度大大提高。(2)通过青海卫视媒体、制作旅游宣传图片、画册、光盘等手段并结合开展旅游文化节等加大宣传,提高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扩大国内外的影响。(3)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名篇等来包装民俗文化的形象以此来提高知名度。如可利用西部歌王王洛宾及其家喻户晓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来宣传金银滩草原的藏族风情;

(二)加快旅游交通建设,提高民俗旅游地区的可进入性

民俗开发除了较高的知名度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从青海各市州2005-2009年年均旅游发展情况可看出主要有两个问题:(1)游客主要集中在西宁及其附近的海南、黄南等地,而青藏铁路沿线所经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的玉树等地的游客相对稀少。(2)从旅客人均消费量来看,西宁和玉树相对较高,与全国旅客平均消费水平大致相当,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的黄南、海西、果洛很低,只及前者的1/3甚至更低。这与大部分偏远山区的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很薄弱有关。因此,应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强民俗地区旅游交通建设,提高民俗地区的可进入性,让潜在的民俗旅游资源变为实在的旅游市场。主要措施有:(1)在青藏铁路线上可增加2~3个客运停靠站,解决沿线500公里“有景点无人看”的状况;(2)离省会较远且对外影响较大的旅游区修建中小型机场。(3)在循化、互助、黄南等比较偏远且民俗风味较浓的地区加强“吃、住、游、乐”为一体的比较高档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解决“游客有钱没处花”的问题。

(三)以特引人,以特取胜

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方面,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开发具有独特优势性的民俗文化旅游。土族、撒拉族风情在国内民族风情中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可以经过精心包装,打造成青海民俗旅游精品。具体做法:(1)对于土族,可选择民族形象最强,民族特色最浓的互助县进行开发,可在互助县建立规模大、档次高并且与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相结合的吃、住、游、购为一体的大型土族民族文化村。在此期间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要让游客真正了解和体验到土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貌,并非是形式上的只是简单地表演几个节目而已。(2)对于撒拉族,循化被称为“撒拉族之乡”。可以在循化县建立具有“青海高原西双版纳”之誉的孟达自然风景区及黄河融和为一体的吃、住、游、购齐全的大型撒拉族文化村。把互助县和循化县打造成青海的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加强政府管理,维护民俗文化旅游形象

针对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产生混乱的情况,需加强政府管理,维护民俗文化旅游形象。首先,通过宣传教育认识到维护民俗文化旅游良好形象的重要性。不能只为了取得经济收益,而使民俗资源变得低级、庸俗。其次,要增强青海人的自豪感,当地有许多宝贵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自觉共同维护当地的旅游形象,规范民俗表演。对那些不良之风,依法加以监管,保证民俗旅游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使青海民俗文化旅游充满生机和活力,以确保青海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