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陈洪绶诗文特色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天资聪颖的陈洪绶,一生命运多戕:9岁丧父,18岁母亲去世。而他生活时期,正处于明清易代之际,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这样的背景,形成了陈洪绶忧国忧民的思想。因为“伤家室之飘摇,愤国民之艰危,中心忧悄,往往托之于酒,颓然自放”①,他变得狂放不羁,嗜酒好色,娱情山水。所以,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触及现实,感念时事,真实地返照了那个社会。他还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描写了自己的身世感遇,对我们了解这位大艺术家的独特心灵历程和艺术思想的流变有很大帮助。他真率的个性,使他的创作朴质自然,不修雕琢,写景抒情,情深意切,而且语言简练,用词贴切。当然,他的作品也有以文为诗的不足之处,而且许多诗反映出很浓的遗民气息。
【关键词】陈洪绶诗文内容特色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全才、奇才。有些文艺家的文学成就被其他方面的造诣所掩盖,令后人难识庐山真面目,实为憾事。明末清初的陈洪绶,擅长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引人瞩目,甚至被当代国际学者誉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②”,故其生前死后,主要以书画名世,诗文则鲜有人知,流传甚寡。
陈洪绶(1599——1652),一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晚又号悔迟、老迟、勿迟、云门僧等。明末清初浙江诸暨人。著名的画家、文人。1599年1月23日出生。陈洪绶的出生带有神奇色彩,据记载:“有道人氅衣鹤发,手一莲子,授于朝(陈于朝,陈洪绶之父)曰: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而绶于是生,故幼名莲子,及其老也,名老莲。”③
陈洪绶从小就生活在风光佳丽、文史深厚、陶冶文学家、美术家的理想环境(他一生除两次北上至北京之外,其余时间均在“南至诸暨,东至绍兴,北至杭州、萧山”④的这一“三角地带”中度过)。他幼年就聪颖过人,已显示出他特殊的艺术才能。加之他出生在官宦世家,这为他的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陈洪绶生活时期正处在明清两朝鼎革的离乱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形成了他狂放不羁、忧国忧民的个性,这也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洪绶岳父萧山的来斯行(字道之,字马湖,一号槎庵)为饱学之士,生性狂放,著作颇丰,对他颇有影响。下面就结合他特殊的经历谈谈他的文学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
陈洪绶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文。存世有《宝纶堂集》10卷和《避乱诗》1卷。其中不乏讽刺时政、刻露诗情之作。笔调率真而不尚藻饰。字里行间,真情挚意,溢于言表。《图绘宝鉴续纂》说他“诗文醉后立成”也足以证明他在文学方面的才气横溢。
陈洪绶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形式有律诗、绝句、古诗体、词等。朱彝尊说他的诗“颇饶逸致”⑤,郭麟图也说:“洪绶诗才卓绝,……其古健直匹少陵。”⑥陈洪绶的诗基本不作无病呻吟,而是朴质自然,不事修琢,有真情实感。其内容十分丰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有很多诗,都关注了社会现实,表现出他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浓浓爱国之情。下面据其内容择其大要分类述之:
其一,抒写诗人胸怀遭际。它们既有文学价值,又是考察诗人生平的珍贵资料。陈洪绶19岁时,明王朝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出于挽救祖国命运,为国效力的宏大政治抱负,血气方刚的陈洪绶自信凭着自己的文学修养,通过科举制度,可以在政治上大显身手。于是,他刻苦攻读。求知欲很强,求进性很浓,希望通过博取功名为国分忧,但事与愿违,他一生功名未就(除21岁那年考中了秀才,此后20多年,却屡试不第,未能再考中举人,当中也就没有做官)。这对一心仕进的陈洪绶,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壮志难酬的陈洪绶郁郁寡欢,把满腔苦闷寄托于酒和诗。这一点,他诗中多有反映,如诗“廿五年来名不成,题诗除夕莫伤情;世间多少真男子,白发俱从此夜生。”又如《久留》:“不可常傲物,我亦爱傲人。三旬不成事,诗酒江南春。妻子病不返,并且遗其亲。以后弗如此,四座当谆谆。”表达了对自己狂放不羁个性的悔恨之意及其要功成名就的决心
其二是寄答诗和怀亲诗。这是陈洪绶写得较多的一类诗,也很能表现处他真率的秉性,朴质的辞情。如《怀友》五首:“清清河水,放舟容与。我怀伊人,远于祋祤。”“北山有木,枝叶不凋。期子同往,秋风萧萧。”“有酒有酒,有书有书。阖门静思,不与子俱。”“烨烨者服,嵬嵬者冠。衣之冠之,白首为欢。”砟鲂烹雉,釂彼斗酒。我弗异心,失彼良友。”这几首四言古诗,写景写情,不用典不雕琢,很有《诗经》的味道,以朴素的语言,写出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又如《送大生之京》言:“我性固放荡,花酒情复深。长老每训诫,怫耳不能禁。往年游京师,病几弗可针。归来试期迫,膝软头涔涔。主司乃不录,困厄如鸡燖。君今入京去,遗君以此忱。君心酷似我,体气更不任。况为贵公子,咄嗟称其心。试期亦不远,珍重惜寸阴。”以殷殷之语,既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狂放个性以及仕途的不意,同时也谆谆告诫友人,希望不要蹈其前辙而能功成名就。
其三是题画诗。陈洪绶书画诗兼擅,泼墨挥毫之余,常诗兴大发,于是题诗于画,或点明画旨,或抒发感慨。如《题铸剑图》云:“侠烈慧娘,而语兰陵。以肠铸剑,斩此有情。”寥寥数字,揭示了“铸剑”一事的精神所在。西泠印社出版的《陈洪绶作品集》中有他的《题水仙灵石图》云:“此华韵清冷,开与梅花俱。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诗人既写了水仙的特性,又以此为喻,表达了自己孤傲的个性。
其四是关注社会现实的。此类诗最可看出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高贵品质。这些诗无情揭露统治者罪行,表达其憎恨之情。最典型的反映在他甲申变前后所作的诗中。此时,明王朝岌岌可危,陈洪绶面对大厦将倾,忧心如焚。但一介书生,无能为力,其内心苦痛不言而喻。而且,陈洪绶诗受杜甫影响很大。直到晚年,他总也离不开杜甫。并且其时他身经兵马之险,目睹亡国之惨,与杜甫在安禄乱中逃贼亡走,艰窭流落的处境相似,所以杜甫的“三吏”、“三别”无疑能激起他的共鸣。他的五言诗《过夏镇》、《士饿死行》及七言古诗《官军行》、《搜牢行》、《幕下客》很能表现这一点。如《士饿死行》云:“椎牛以享士,大将之所为;又或散家财,民财无所资。江上大将军,民财皆家私。意指复掠夺,宝井而珠池。白徒五千辈,需饷三倍之。前堂罗优倡,后户醉歌姬。庖厨弃粱肉,战士饥且罢……”描绘将肥士饥的现象。又如《官军行》:“人恶官军淫掠人,官军却有情可伸。卿与士卒同甘苦,轻用人命如粪土。官军皆持一拌冰,官厨乃弃五侯鲭。军有妇人声鼓死,卿列明眸与皓齿。官军无线缀领缘,卿之门人掷金钱。卿饰微功蒙上赏,官军肝脑涂草莽。谁非乾坤生育儿,卿亦有何六出奇?安得贵贱相悬绝……”通过对比,揭示了赏罚不公,贫富悬殊的现象。再如《过夏镇》五言古诗80句,说:“耆老从东来”,本来地方富庶,“安堵数百年,卒然遭盗贼,红巾起南山,白挺乱山北……大车载糗粮,小车载金帛。壮者逼其降,不从即遭磔。妇女与老弱,肝脑涂矛戟,斩掠无孑遗,举火裂居宅。膏血相沂流,手足相撑藉。”描写生灵涂炭的参状,极为深刻。还有《搜牢行》、《幕下客》反映了当时盗贼杀掠,官长率领士兵作恶,幕客不但狐假虎威,而且变本加厉的鱼肉乡民等情况。还有同情人民疾苦的。如《借米》诗:“家家借米拙言辞,深感家家屡借之;开合凑来皆各种,桃花点缀雪翻匙。”不只写了自己生活艰辛,常要断米断炊的生活遭遇,更反映了在动乱不堪的年月里,老百姓衣食无着的现状。又有诗云:“半载兵戈隔,一朝挥手难;山中人尽饿,我忍自加餐?糊口宜城市,何必修药栏?虽来数晨夕,知有几时安?”反映了因为战争而造成人民生活漂泊不定。其五,还有一些偶感。这都是些即时即事即景之作。如崇祯甲申(1644)年,陈洪绶自京归家后没几月,迁居绍兴,借居徐渭的故宅青藤书屋(徐文长是洪绶父亲的忘年交)。他有《扫青藤书屋有感》记之:“野鼠枯藤已尽除,借人几案借人书;五行未下潸然泪,二祖园林说废墟。”明亡后,他逃到绍兴云门寺为僧,又有《学佛》一首:“深竹长松下,经行读佛书;福知何日积?我得久山居。野老为邻友,僧寮作敝庐;兵戈非不幸,反得讲真如。”在那里,他也作些农事,有《种菜》一首为证:“行年四十九,今日理园头;玄德非吾事,云卿切已谋。”甲申变后,明王朝灭亡,洪绶闻此消息如电射雷劈,他“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时而与游侠少年,椎牛埋狗,见者咸指为狂士。”⑦加之洪绶有几个好友自缢身亡(如好友倪元璐在北京城破时整衣冠拜阙,取帛自缢),以身殉国,陈洪绶内心冲突难以平定。他的诗《友人劝予南京科举,时甲申菊月》说:“腐儒无可报君仇,约草簪中醉暮秋;此己生而不若死,尚思帝里看花游?借得青藤挂席门,又书一束暴朝暾。”又《即事》诗云:“今日剃头蒙笠子,偷生不知作何因?”清军令人民依满洲风俗剃发,陈洪绶索性削发为僧,避乱云门寺,以逃禅方式,来保持他的民族气节。还有《偶题》五首,又云:“红蓼丹枫拥白头,老人亡国易知秋;只凭邻舍三家酒,梦上南湖百尺楼。”“少时读史感孤臣,不谓今朝及老身;想到蒙羞忍死处,后人真不若前人。”“始觉人无忠义志,不须去读古人书;山河举目非无感,诗酒当前又自如。”“故山已筑髑髅城,梦去犹然打马行;行到枫桥杨墅里,白头兄弟笑来迎。”“人言足病宜禁酒,禁酒通身病亦多;最是国亡家破恨,青天白日上心窝。”这些既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亡国之痛,又表现了他苟且偷生的惭愧挣扎,内心矛盾非常激烈。到了晚年,陈洪绶过的是遗民生活,经济拮据,故常要朋友周济或卖画。如《怀山》:“也具丈夫相,饥寒颇累人;友朋情已尽,岁事又相因。名画谁能买?知音多食贫;晨炊尚有米,三盏日酣春。”又《陶去病赠米烛,书谢》诗云:“野炉燃败箨,饱饭接新春;山谷多贫士,如何赠老人?”还有《鲁季栗寄炭,却答》:“赠炭忧羌渴,寒灰拨竹烛;一瓢聊解冻,哪得更倾壶?”反映了因为生活不济,常食不果腹,处处要靠朋友帮忙,甚至还要卖画为生,穷困窘迫,可见一斑。
陈洪绶的文章各体皆备,有序、论、记、书、寿文、铭、赞等。大多为代人所作,但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才气。他的文章内容真实,语言质朴,深受韩愈影响。
二与画艺相比,老莲的诗文鲜有人知,但同他的画一样,他的诗文也有其独特的风格。
(一)是直抒胸臆,真率朴质,不事雕琢。这是他诗文风格的突出特点。陈洪绶为人真率,笃交情,重气骨,以布衣傲视权贵,却又寄同情于下层人民,因其行为疏放,而被人目为狂士。他的诗文多不计工拙,直抒胸臆,“忠孝道义,慷慨郁郁不平之气一一寄之于诗文”⑧,“出于至性所关,并非泛泛所应酬”⑨,因而他的诗文比他的画更能明确而深层地表露他的真情实感。他不少诗文触及现实,感念时事,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剪影,使人对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生活、文人心态和艺术思潮等有一个较为具体感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位大艺术家的独特心路历程和艺术思想的流变。他的《盗贼》四首:“不得为君子,可怜就小人;县官敲骨髓,将帅没周亲。聊缓须臾死,宁知身丧。”“明朝瓦解处,其如人事何?满庭蓝面鬼,作镇白逾婆;若有秦公在,先清表里疴。”毫不修饰,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刻画了动乱年月里官吏的真实面目,深刻剖析了明王朝灭亡的基本原因之一:心为盗贼而身为官吏的人太多,表达了他满腔的痛愤之情。
(二)是写景抒情,情真意切,极富人情味。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他的“记”中。他的记,多抒写自己的游历,遭遇及心情,感情很真挚。《游永枫庵记》写他为准备应试而在诸暨牛首山永枫庵读书的情况。其中“山色朝暮,竹声树色,鸟语溪声,梵呗钟鼓,意之所会,耳目之所得,神情之所畅适,不能尽领略。步林下不过数百步便还,与诸僧语不过数十倍便止”之句,描写了山水竹林,禽声梵音等景物,幽静雅致,抒写他一心进取,孜孜苦读的心情。又如《王叔明画记》:“故交之不如新好,贫士之不如富翁,腹笥之不如囊钱。”淋漓尽致的表达他的愤慨与失望之情。陈洪绶还有很多诗都直接来抒发他浓郁的爱国之情。陈洪绶不仅在他的绘画中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高尚品质(如他的《屈子行吟图》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他很多诗文也关注了社会现实。1643年,陈洪绶客居北京,此时,明王朝已危在旦夕,摇摇欲坠,面对这样的现实,陈洪绶痛苦无比。他曾有一诗,刻画了当时朝廷醉生梦死,得过且过的情景,以示自己的切肤之痛:
盗贼半天地,帝京五夜灯;一朝都镇定,四面益冯陵。
鬼哭娇歌和,胡笳长笛应;谣知萧寺月,空抚老臣另外,前面已提到的《盗贼》之诗,《过夏镇》等都真切反映了这一点。
(三)语言简练,用词精当。最典型体现在他的“题赞”上。《博古叶子》和《水浒叶子》是老莲人物画杰作。所谓“叶子”,是当时饮酒时游戏的一种纸牌,最容易在民间流行。陈洪绶怀着对水浒英雄敬慕的心情,选取40个人物,不仅栩栩如生地画出了这些绿林豪杰的英姿气度,热情歌颂人民的正义斗争,而且用极简省的笔墨在上面题了许多赞语。如写林冲:“美色不可以保身,利器不可以示人。”寥寥数语,把林冲的遭遇概括的清清楚楚。如鲁智深:“老僧好杀,昼夜一百八”九个字,道出了鲁达身份及勇猛的特点。晚年,他又创造了一套描绘历史人物的作品,多选择爱国志士或贫而不贱者,用简练精当的语言评价了其功绩,表彰了其气节,如写淮阴侯韩信:“王孙陆沉,一饭千金。彼夸毗子,勿倪伤禽。”写黔娄:“苦节不贰,是为齐也士;饰巾不移,是为娄也妻。”达到了“片语点睛之妙”⑩。当然,陈洪绶的诗文也有不足之处:从内容上看,他虽有一部分作品关注了社会现实,但很多作品却是描写个人身世、遭遇和感受的,有非常浓厚的遗民气息,思想价值不是很高,这也正是“世但知老莲画,不知其诗”的原因之一。从艺术上看,他的诗歌有以文为诗之短,稍欠工妥;而且多有愧改之词,少豪放之语。
观陈洪绶诗文,个性鲜明,诗文中流贯着现实意识,有真率之趣,他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多半是自述,从环境、遭遇、亲朋到心里的激愤、哀怨、惆怅到偶尔的欢娱,都以不事修琢真情流露的文字表现出来,他的作品有朴质自然之长,也有以文为诗之短,但他却不失为晚明诗坛一位发出心声的歌者。考察他的一生,虽疏散狂放,却刚直不阿,忧国爱民;虽窘迫潦倒,却坚守气节,不为人所用,走进陈洪绶,了解他的生平与成就,既能让我们为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所折服,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穷而后工”的理解。
注释:
①孟远:《陈洪绶传》,《陈洪绶集》,第58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吴敢:《陈洪绶集前言》,第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③孟远:《陈洪绶传》,《陈洪绶集》,第58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④杨士安:绍兴名士家史丛书《陈洪绶家史》,第3页。(北京出版社2004版)
⑤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⑥郭麟图:《诸暨贤达传》,转引自杨士安《陈洪绶家史》第30页。(北京出版社2004版)
⑦孟远:《陈洪绶传》,《陈洪绶集》,第58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⑧⑨吴敢:《陈洪绶集》,第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⑩吴敢:《陈洪绶集前言》第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