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日益认识到教师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传统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我国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教师教育的制度、模式、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在进行改革,推动了教师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创新,特别是教师教育的创新。因此,在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师教育概述
我国的师范教育自19世纪末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师范学院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5O年代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明确教师的培养主要依靠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此后,随着基础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师范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到20世纪8O年代就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完备、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从事全日制教师职前培训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还包括从事教师职后培训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对教师职业化的要求逐步提高,呼唤教师教育的改革。1997年后,我国将“师范教育”改称“教师教育”,改革封闭定向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建立现代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此我国的教师教育顺应历史的发展,又走向了新生。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在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教师教育”概念,作为对教师培养、培训、任用和进修等的统称。教师教育是指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训练和在职培训的统合教育,它体现了对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源头工程,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质量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快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教师教育创新的主要表现
(一)教师教育的价值理念创新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教师教育的使命与价值重新受到关注。教师教育是指向教师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育,应当执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教师之作为“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教师是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整体的人,是既有职业使命又有舒展生命需要的人。指向教师的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职业之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更要关注并尊重教师的生命意义的彰显与生命价值的实现。
教师教育对人的关怀就是要帮助教师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树立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
北师大朱旭东教授提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以现代大学教师培养制度为主体,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为条件的一套行为规则。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及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要求基础之上的,它具有专业性、标准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基础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或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身份的一种强制性规定,是对教师实行的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件实施办法》。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加入培养教师行列,保障了教师素质,使原有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体制受到挑战。
2007年我国又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今年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要“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要“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这是党和政府在提高师资质量方面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我国教师教育在新时期的一大创新。
(三)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封闭,局限在师范院校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够宽厚,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因此,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水平,教师教育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早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了国内第一个“4+2”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生源以北师大本校非教育系本科生为主,主要从本科生三年级学生中选拔。所谓“4+2”教育学硕士,即将本科生4年学历与硕士3年学历打通,缩短学制,用6年时间完成两个学位所需要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前4年主要学习不同专业的课程,以达到普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水准。后两年集中学习教育类课程,学习期满、论文合格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4+2”学士后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培育模式,为我国进行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华中师大在实践中也逐步探索出三个培养模式:一是“主修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3+1”);二是“主修专业+教育类第二学士学位”(“4+1”);三是“主修专业+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4+2”)。‘三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安排、能力要求等方面呈梯级递进关系,形成以“3+1”为主体、“4+1”为纽带、“4+2”为高端,实现“本科——第二学七学位——硕士研究生”有机结合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2006年华东师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新式“4+1+2”师范硕士生培养体系,即“4年本科教育+1年中学实践+2年硕士培养新模式”。通过新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升。
(四)教师教育实习制度的创新
教育实践足培养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教育实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一般师范院校在学生毕业之前集中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为8周。但是在这短短的8周时间里,除去动员、准备与总结、结束工作,中间只有6周左右在校实习,每个实习生真正上课次数很少,起不到实践锻炼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放羊式”实习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许多高校创新教育实习制度。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2月河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5月开始,依托河北师大,在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开展教师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试点工作,每年4期,每期3个月。这种“顶岗实习工程”是一项“多赢”的活动,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实习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服务社会的本领,为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被顶岗的教师来说,是一一次集中学习的机会,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教师教育实习制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与教学实践,缩短了师范生与教师职业的距离,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很快适应教师工作岗位。
(五)教师继续教育的创新
随着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定终身的教师教育难以适应教师的未来发展需求。世界各国都相继拓宽了教师教育的范围,引进了“持续性教师教育理念”,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使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职生涯。由此,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其一是创办“教师发展学校”,其二是实施“教师网联计划”。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即由大学和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使中小学校具有拉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这是借鉴国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模式,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的产物。首都师大在国内率先倡导建立中小学教师发展学校19所,走进北京、河北等地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主体意识,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动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在我国许多地市已建立起许多“教师发展学校”,这种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和教师培养的一体化、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教师网联计划”是指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是教育部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先行启动实施的一个重要项目。
“教师网联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为主体,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相互融通,学校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沟通,系统集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国城市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
教育网联的任务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全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教育、非学历培训和教师资格认证课程培训,大幅度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结语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母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高质量教育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师资,提高师资素质的关键是搞好教师教育。唯有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创新教师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开创我国的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