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探讨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探讨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探讨论文

摘要:高校校园是网络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当代大学生是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群体,网络文化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阔其眼界,活跃其思维,与此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当今的大学生,是在学校、社会、网络多重教育体系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其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已经无法回避。网络文化使得人类在信息传播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文化教育方式、社会组织方式、闲暇娱乐方式等多方面发生了变革,对传统的大学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网络文化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网上浩如烟海的知识、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观点、千奇百怪的现象,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学子们也产生着极大的诱惑,泡网吧、网上冲浪、网上聊天和网上游戏等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正负两方面来阐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信仰、健康成长、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促进思想意识成熟。网络文化提供了全球性的文化信息及互动交流方式,使大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世界中,它的多元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想,增强了他们适应复杂多变、快速发展的环境的能力。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新型对话式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模式,他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抒发观点和意见,拥有相对轻松的言论环境。网络文化还促进了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和比较,以及与国外的交流,大学生们得以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意识。

2.促进民主、平等观念形成。传统的三大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的传播形式是由上而下、以少对多、带有强制性和扩张性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来自底层的信息反馈被逐步消解、湮灭,因此传统的传播形式及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演变成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体现了一种现实中的不平等性。而网络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体现了一种平等性、无权威性。有幅漫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画中一只不安分的狗伸出前爪敲了几下电脑,事后大概又觉得这东西不该由它操作,神情忐忑不安地环顾左右,旁边的人则给它鼓劲,“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就是网上的新规则。同样,以往的“多数决定”“权威指定”等在网上也不起作用了。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和文化的制造、传播。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是: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的信息应该是自由的,网络区间好像是没有警察的社区,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不仅使其拥有了无限的信息量,也使网络中每一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这些信息,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自由空间,因而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极大欢迎。

3.促进智力发展和素质提升。信息多样化、知识多元化的网络,为大学生深刻理解已有知识,了解把握前沿知识,开拓创造新的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可以打破课堂、课时、课本的制约,摆脱教师思维方式的羁绊,拆除“大学院墙”到网络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各层次、各专业的知识。这对发展大学生的知识素质是极为有利的。网络还有利于发展和提升大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网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在选择中锻炼提高了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强化了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上的交互性、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日益更新的网络内容和形式以及网络新功能的开发利用,使大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中进行自由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网络文化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4.培养综合能力。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网络技术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人们适时传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使大学生能自主地在一个比以往更广大的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形成自己的个性。例如,远程教育网络将世界各地的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等教育资源连接在一起,向大学生展现了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多元世界。使他们能够了解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和哲学理论,感受本国及异族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经过主体自主地比较和选择,将之内化为主体本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形成自己的个性。网络技术满足了大学生们不同层次的需要。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需要是生产的要素和内在动力,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需要和生产为基础的,需要和劳动一样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和自由程度。因此,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包括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是全面发展的途径和内容。网络上从广告、求职到新闻、教育,从股市行情到商务信息,从电子游戏到美国图书馆的馆藏、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等,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学习知识提供了一片新天地。

5.增加社交渠道。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在交往中,心理、感情、信息等方面得到交流,有助于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而通过参与网络文化沟通,大学生与无数其他个人乃至整个世界进行普遍的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摆脱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实现自身的全方位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网络文化在推进大学生获得新知、发展独立价值观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政治价值观受到影响。目前,互联网上90%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而中文信息不足1%。凭借着信息量的绝对优势,美英等西方国家依托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肆意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为一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1]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正处于成型时期,长期接触网络文化,很容易受到网上此类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并最终走向认同和依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这种倾向必然会使其丧失凝聚力,动摇其存在的基础。而且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互联网使地球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小村落,网络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组织。在这一全球性的村落中,青年大学生可突破实体的局限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交谈或参加跨国活动。这无疑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与世界的融合,强化了他们地球村村民的意识。然而事实上,现实世界远未大同,虚拟世界所幻化出的全球一体、社会大同带来青年对现实国家观念的模糊。此外,网络文化的信息杂芜模糊了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评价标准。互联网络的诞生与扩张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消解了社会舆论的统一。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派别都可以在网上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阐释自己的政治见解。网络的开放包容,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政党的政治文化充斥其中。对于政治鉴别力不强的青年学生而言,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政治信息无疑增加了他们判断的难度,更为严重的是,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议论、政治主张致使部分大学生背离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所倡导的政治理念与规范。

2.个人价值观受到冲击。网络文化的异质性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倾斜。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发生冲突时,其最终意义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反映。面对互联网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一方面青年学生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大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由于互联网是个自由、平等、虚拟的世界,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互碰撞,信息污染现象严重,一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虚假的,甚至是带有反动、迷信、色情、暴力、凶杀等倾向的庸俗化和灰色化的颓废信息充斥网络。这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危害非常大,致使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模糊,思想认识混乱。目前,不少大学生热衷于网聊、网恋、网上游戏或涉足黄色网站,如同吸食“精神鸦片”和“电子海洛因”。[2]互联网络还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使他们的道德判断力被削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社会主导道德观念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由此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及道德相对主义,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超级秘书网

3.道德价值观遭遇挑战。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的监督,青年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自律意识的缺乏,很多人的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所以一旦“进入”无人约束的“自由时空”,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濒临崩溃。网络社会“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想确认网民的身份有较大难度,因而很难对网民的行为加以有效监管。网络本身讲求自由、公平、效率,但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不高,道德人格缺失。例如目前的计算机网络犯罪以青少年为主,且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上肆虐的“黑客”多为年龄在14-21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3]4.身心及交往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上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聚集交汇,必然存在着大量优劣并存、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文化观念。那些不健康的内容对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定型的大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的网上活动和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人的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容易诱发高血压、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心血管、脑血管和胃肠等方面的疾病等。对网络的迷恋还可能诱发“网络强迫症”,即表现为上网就高度兴奋,注意力集中,反应敏捷;一离开网络就魂不守舍、烦躁不安,对网络具有强烈依赖。互联网络还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他人,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判断。当代大学生从高技术、电子游戏以及计算机中吸取营养,这往往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极度迷恋,长时间地使用互联网;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孤独和郁闷,患上信息孤独症。互联网络给人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青少年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这种虚拟的满足中,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现实矛盾,这造成了青年人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长此以往,必导致其人际关系的冷漠。在当今这个视野开阔、信息源众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大学生德育决不能忽视网络文化这一新领域,应积极利用其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特性,发挥其正面的引导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5.

[2]刘志刚.“因特网”上的罪恶[N].人民公安报,2002-04-26.

[3]孙伟平.猫与耗子的新游戏[M].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