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东方印章文化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东方印章文化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东方印章文化研究

东方印(篆刻),连同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东方四大传统艺术。

古代印章起源于东方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历史记载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东方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象征权力。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秦以前,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诸侯王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息”近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印章艺术的历史是在朝代更迭和生产力发展中演绎它的回旋进程的。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东方印的种类

1.战国古玺(先秦),文字有铸有凿。除官玺的印文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物图案。

2.秦印,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东方印,使用的文字叫秦篆。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印指的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

3.汉官印,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汉代的东方印艺术登峰造极,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4.汉私印,即为私人用印,是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朱白皆备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5.将军印,汉官印中的一种,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

6.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佩玉”是名公贵卿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7.魏晋南北朝印,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

8.朱白文印,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方式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都为私印。

9.字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子母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10.六面印,呈“凸”字形的东方印,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实物较少。

11.缪篆印,与它相近的鸟早虫书均是汉印的“美术字”,前者屈曲回绕,后者则在基础上加上了鱼形鸟头等装饰。这种文字最早多见于古代的兵器上或乐器的钟上,有的还依文字的笔划嵌以金丝,很有独特的风格。

12.杂形玺,是战国以来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故只用于私印。

13.图案印,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入印,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14.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字数不等,其用途多为表示吉祥之用。

15.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实用意义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达到防伪的效果,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16.封泥,它不是东方印,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17.钮制,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

18.隋唐以来的官印,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

19.宋元圆朱文印,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东方印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明初的书画家赵孟罘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东方印,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

21.今体字东方印,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东方印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其使用的唯一的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东方印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东方印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22.收集印、斋馆印、闲章,东方印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东方印,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东方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编辑部

东方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东方气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气功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