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庸之道的文化现象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庸之道的文化现象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庸之道的文化现象

古人对于中庸有很多解释。一些解释在今天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而一些解释不仅无益于现实的需要,更不利于中庸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现在根据前人的阐述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的我们看到那些消极的解释,绝非正宗的中庸之道本来所具有的,多是在历史进程之中已被阉割掉的中庸之道的畸形解释。

现在简略回顾一下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辩思一下中庸之道在不同时代应有的解释,看一看中庸之道是如何被阉割掉的。

《中庸》一书之中对中庸之道做了多种解释和阐述,可以说是最早的、最系统的阐述和表达。其中有如“中立而不倚”和“君子而时中”等一类较为核心的词语,还常被后世断章摘取用作解释中庸之道的佐证。《论语》之中对中庸之道也有“过犹不及”、“攻乎异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几种说法。《孟子》对中庸之道也做了大量的论述,其中犹如“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之述也是非常到位。

儒家经典关于孔子、孟子等其它儒家的代表人物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是朴素的,也是饱含为人处事的哲理的。例如“攻乎异端”一般解释为批判异端邪说,依我看来本意可能是“批判偏执的观点和思想”。“中立而不倚”也非要人置身事外,只是要求人在面对争执的时候,要保持独立的地位,从双方的观点之中辨析出合理的认识。孔子的见解是易懂的哲理,也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哲理。我们应该能理解的了,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模糊性,在后来的发展之中居然衍生了一些不合常理的解释。

中庸思想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天下纷争,学术较为对立,为大量哲学命题的出现,提供相当宽松的政治环境。许多认识和见解形成的初期是合乎人情事理,也合乎现实的发展状况的。秦朝一统六国,迎来封建社会大一统时代。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固然有许多不可枚举的好处,但是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未必就是好事。封建统治方便统治,施行愚民政策,对许多典籍做了违背作者意图的解说。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亦是难以幸免。

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实质就是在把对儒家思想做唯心主义的解释。这些转变对中庸思想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但是中庸的辩证思维并未破坏。因此在宋代之前,许多奉行中庸之道的官员并没有落入后来所理解那样。或是“置身事外”或是装做“糊涂虫”的境地。

唐太宗贞观时期的名臣魏征以谏而闻名于世,但是他的进谏之道多有中庸之道的味道。魏征在向皇帝进谏的时候,绝非率性而为,而是以中庸之法看待问题,提醒太宗皇帝更改一些过于偏执的观点和政令。魏征是一个言官,也是太宗朝的重臣。他不依着皇帝的信赖,做自己职权范围之外的事,亦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具体践行吧!

从西汉到北宋时期,中庸之道虽被串改了很多,但是能够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人依然大量存在。这些能够正确的理解中庸之道,在为宦海之中也是颇有建树的。随着时间的流失、中庸之道被串改的地方越来越多,经过宋学的发展,自然成了我们今天所鄙视的中庸之道的雏形。

宋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为《论语》做注,将中庸解释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种解释是脱离了孔子的本意而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给新生的理学找一个理论根据,随意杜撰的理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朱子为了圆“天理”的说法,将中庸做了一个平庸的解释。这样做早就把中庸之道所具有的辩证思维给抛到九霄云外了。

朱子的解释固然不合中庸的本意,但是理学作为一门学术而言,如此解释中庸未必不可。朱子因为在理学方面的造诣,在北宋得到了相当的高政治待遇,死后还被封为“朱文公”。皇帝重视,老百姓自然要盲从,错误解释传播的速度自然也就快了。这是可怕的,居然由于统治者对理学的推崇,反而把错误理解变成了大家的“共识”。朱子被皇帝的大捧了一把,但是理学并没有成为官方思想,这也算做一件幸事了。

明清两朝八股取士,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考的注是朱子做的注。这样做就是在把朱子的思想化官方。最终的结果不仅会禁锢掉读书人的思想,也是在阉割儒家思想。鲁迅先生在《华盖集·通讯》称中庸:“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其实鲁迅在这里所痛斥的中庸,只是被理学阉割掉的中庸,并非孔子最初阐述的中庸。

今天有关中庸之道许多消极的争议,大多都是后来被阉割掉的中庸所具有的精神,并非原有中庸之道想要表达的意思。近年来一些专家对中庸之道做了重新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理解。可是我觉得,对我们更为正确的认识中庸之道的帮助还不够。我们必须替被阉割掉的中庸之道做手术,让本来的中庸之道再次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那么正宗的中庸之道如何解释呢?我自己觉得正宗的中庸就是辩证的思想,与辩证思想结合在一起足以替中庸之道正身。

孔子、孟子以及早期大儒的的诸多主张,以辩证法的思维翻译过来,就是要人辩证的、综合的看待人和事,找出一个趋于正确的认识和见解。具体而言,在面对具体的问题的时候,要通过多方位的分析,找出一个合理而又顾全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培养自身道德修养的时候,要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认识,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观点和认识。

中庸可以与辩证的思维统一在一起,但是不能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正宗的中庸之诞生之初,不仅有唯物主义的色彩,也有大量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是古代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导致的,唯心主义被先贤认可并非怪事,一些古籍对中庸之道的解释也有不合理地方,也是我们所要看到的。